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了人类思想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特别是在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马克思反对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主张从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去理解人。他认为在考察人的本质、理解人时,“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页)。这样,就将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宗教把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52页)最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这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经典表述既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也为考察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段话包含着深刻和含义,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性的本质的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错误在于离开人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从分析费尔巴哈入手,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彻底否定了抹杀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和历史性,并从这种抽象的、一般的、孤立的单个人出发,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观点。马克思并不完全否认人类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是反对将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正如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指出的:“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2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关系决定人的本质的命题,为我们理解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同时,而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在改造了自然的活动中不是彼此分割、孤立的,而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正是在社会关系中才形成了人的本质,社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按列宁的理解,社会关系分为两类: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这两类社会关系又是两类: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这两类社会关系又是多层次、多方面的。物质的社会关系一般把人们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思想的社会关系是指建立在物质的社会关系基础上的,包括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关系等。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的,所以,阶级社会里,人的本质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都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2页)。每个人一生下来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否则,一旦脱离社会关系,丧失社会属性,就会和徒具人形的“狼孩”一样,无论先天有多么发达的大和健全的躯体,都不可能具备人的本质。二、《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基本内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它贯穿于整个《提纲》之中。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费尔巴哈认识到实践在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由于费尔尔巴哈脱离了实践,所以他:对自然、现实社会只是从客体的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从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方面去理解;只是从原始的形态去理解自然,只是把它作为直观的感性对象,而不是作为实践的对象;不仅抽象地理解人,而且也抽象地理解宗教;不能正确地对待人的本质,不能正确地理解现实的社会关系,等等。《提纲》各条思想内容的基本要点是:第一条:马克思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在于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这一条在《提纲》中具有总论的意义。第二条:马克思把真理问题从传统的理论领域中解放出来,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观点。3第三条:这一条是批判旧唯物主义在人同环境、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学观点,指出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革命的实践”。第四条:指出了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上的不足之处,即没有看到宗教世界的根源是世俗基础本身的自我分裂,进而阐明了宗教的产生和消亡途径。第五条:批判费尔巴哈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上的错误观点。第六条: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抽象的、非历史的观点,提出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第七条: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对“爱”的崇拜,即指出费尔巴哈哲学所研究的对象,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第八条:马克思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根本观点出发,指出宗教思想和唯心主义哲学,都是人类实践因其历史性而形成的特定方式。第九条: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不能认识社会的本质。第十条:马克思提出了新旧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的出发点的不同。第十一条:马克思强调了哲学应把理论和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表达了自己的哲学观。综上所述,《提纲》11条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问题:其一,主体能动性、实践及其本质;其二,社会活动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其三,阐明了新唯物主义的主要特征。正是这些内容表明,《提纲》批判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和一切唯心主义的主要缺点,成为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所谓“萌芽”,一方面,《提纲》中也有没有论述到的一些问题,如,没有对物质生产本身进行分析和阐述,没有从物质生产的发展规律出发揭示出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等;另一方面,《提纲》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在一起,表明马克思创立新世界观的理论条件已经成熟。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认识人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在创建其科学理论中所一直关注的问题。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马克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了系统和深刻的阐述。不同时代的许多哲学家结合4当时的历史条件,对人的本质都进行过积极的探索和深入的思考,经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的潜心研究,提出过不同的见解。本文认为,人的产生和人类社会的演进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人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史,也就是人的本质的发展史。人的本质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有着不同的含义,因此,研究人的本质问题,必须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认识人的特殊本质。只有把人的本质问题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进行探讨才会有现实价值和意义,才能从特殊的现实本质概括出人的普遍本质。所以,对马克思在人本质思想的认识,应该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出发,以求得到一个更加全面和普遍的本质。马克思的人本质思想的内容主要有如下阐述。一般认为,马克思在其思想变化发展的不同时其对人的本质有过三种具体的界定。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为《手稿》)中,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地活动”,即劳动;在《费尔巴哈提纲》中,马克思把人的本质界定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充分的阐述了需要是人的本质。人的一切物质生产活动就是为了满足人的各种需要。马克思对人本质的三种界定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1)劳动使人的本质。异化劳动作为马克思《手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穿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中存在的异化来动事实的研究,提出“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1]即物质生产劳动。他进一步说明:“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因此,就人作为类存在物来说,人的本质在于“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人的类本质主要暗含了两层涵义。首先表现了劳动是人得以存在的基础和前提。劳动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是人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特殊方式。人类在高度发达的有意识的大脑的指导下,主动地去认识世界,按照自己的目的和计划利用和改造世界,以获得自身生命延续、物质和精神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保证人的吃穿住行和其他需要。在劳动的过程中,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己也得到相应的改造,人的意识得到发展,人的自我5价值得到肯定与实现。人类以劳动为中介,将自身同自然界有机地统一起来。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随着人类的劳动过程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其次,劳动是人的本质表现了劳动是人成其为人而区别于自然界其他动物的根据和标准,是人作为类存在物存在的根本标志。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标志的劳动是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历史活动。“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世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也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人类看做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做类存在物。”[2]劳动使人将自己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将自己置于与对象世界相对立的地位,人的劳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是有本质区别的。动物的活动只是为了生存而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动物的生产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本能的生产,是片面的和无意识的。而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在劳动的过程中根据自我意识和目的去选择对象,创造自己的对象世界,并在选择与创造的过程中充分发展了人的意识,劳动是人的一种自动、自觉的创造活动。正如恩格斯所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在人猿变成人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人的语言、意识、思维、理性等属性都是劳动的产物,是由劳动所派生的,并且受到劳动的决定和支配。(2)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1845年《费尔巴哈提纲》中,马克思开始从现实的社会关系的视角出发来诠释人的本质,否定了从单个人的抽象物(如自我意识、自由、人、理性、正义等)出发来界定人的本质。这一时期马克思从实践出发,以劳动结成的生产关系为基础,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这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具体的人天生就具有的东西,现实的人总是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和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因此,对人本质的认识,应该深入到现实的社会关系中。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本质。人作为一个现实的人,其本质是在后天环境下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社会关系使个人成为社会的人,使个人形成独特的社会品质和个人品质。现实的社会关系体系决定了人的现实地位和本质。②人的本质取决于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不仅仅只是社会关系的某一个方面。社会关系是复杂的,也是多方面的。有物质利益关系、政治思想关系等等。不同的社会交往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关系。但是作为6现实的人总是受到多方面社会关系的综合作用和影响。所以,社会关系总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来决定人的各种属性的。人的本质也就决定于现实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人的全部社会关系中,人们结成的生产关系是最主要的,它是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基本关系,对其他的社会关系起着决定支配的作用。因此,人在生产关系中所获得的规定性也就是人的最基本的规定性。③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并且随着社会历史变化发展着,绝对不是固定不变的。这是因为人的社会关系总是现实的、具体的。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同一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所处的社会关系总是各不相同的,他们的现实的具体的本质也各不相同,人们的社会关系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它必然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人的本质是人的一般性与历史特殊性的有机结合。(3)需要是人的本质。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