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提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庙里的神”:哲学在一个民族中的地位就像是庙里的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一个没有哲学的民族就像没有神供奉着的庙。一个没有神的庙不足以称为庙,一个没有哲学的民族同样不足以称为民族。西方的哲学界曾认为中国是个没有哲学的国度。中国不少学者则认为中国有哲学,但缺乏西方那种重逻辑理性分析的哲学,意即中国哲学并非西方框架内的哲学。4.“密纳发的猫头鹰”:希腊神话中智慧女神密纳发肩上的猫头鹰,是智慧和理性的体现。猫头鹰的一个特点是在黄昏起飞。黑格尔借这个譬喻说明“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意指跟随在事实背后后面的反复思考。”另外它还暗示,哲学家经历长久的沉思,等待瓜熟蒂落的那一刻,犹如猫头鹰等待黄昏的来临,然后展翅飞翔。这似乎给哲学研究者一个深刻的启示:进入深邃复杂的哲学领地,注定得甘于寂寞。二、前马克思西方哲学的发展导论:西方哲学总揽◆世界三大哲学传统: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印度哲学◆西方哲学在世界哲学中的定位◆“西方哲学”的发展规则·“哲学基本问题”(恩格斯)·“三大转移”(西方学者)本体论,认识论,语言哲学◆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的特点:重分析、逻辑、重个体、自由等◆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1、(宇宙)理性的时代——古希腊哲学◆哲学脱胎于宗教和神话世界各民族都有宗教和神话,但不是每一个民族都有哲学。只有中国、印度、希腊产生出一般意义上的哲学,并且这三个民族的哲学是在大致相同的历史时期诞生的,即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先秦诸子万家,印度的哲学文献《奥义书》和佛教典籍。◆希腊哲学家多为贵族他们不必为生计操劳,因此才能从事纯思辨活动。亚里士多德被把“闲暇”作为哲学思辨的必要条件,但闲暇只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追问世界的“本原”:水、气、火、原子等;数、存在和理念等。在对“本原”的探讨中,提出了一与多、静与动、永恒与变化等关系问题。◆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从研究自然转向人本身理性:从酒神到太阳神。阿波罗是希腊神话中的太阳和光明之神,是希望和理想的象征。狄奥尼修斯是农业之神和酒神,是丰收、享乐和放纵的象征。阿波罗精神代表幻想、追求、理性、道德。狄奥尼修斯代表真实、破坏、疯狂、本能。阿波罗精神构成了一个梦的世界,而狄奥尼修斯精神构成的是一个醉狂的世界。尼采认为狄奥尼修斯来源于希腊的酒神祭典。“这种节庆所做的主要事情差不多却是性的极度放纵,在这种时候,所有人类最原始的冲动都被解放了。”当人们面临痛苦与恐怖时,除了对阿波罗的梦幻世界寻求力量外,也可以到狄奥尼修斯的狂醉世界去“完全忘了自己”。但是由于苏格拉底的出现,狄奥尼修斯形象消失了,于是古希腊文化中的悲剧精神被一种理智而乐观地看待世界与人生的态度所取代,古希腊文化由此走向没落。思辩---一般:辩证法——精神助产术→问答法→个别→一般→归纳定义◆柏拉图“世界二重化”---理念论可见世界——物质世界——影像世界——生灭——多样。可知世界——理念世界——真实世界——永恒——唯一。“分有说”或摹仿说:两重世界的关系→分有(隶属关系)→相似关系;原本→摹本(影子)→摹仿说三种床→床的理念→制造的具体床——画字摹仿的画的床。现实社会与理想社会---理想国◆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384-322B.C)“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古代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帝的老师。从17岁时开始师从柏拉图,共达20年之久,直到柏氏去逝。亚里士多德的父亲为马斯顿王御医,后亚氏聘为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帝的老师“第一哲学”与“第二哲学”三类科学(知识):△理论科学:①第一哲学(形而上学)→研究存在本身;②数学;③物理;④逻辑学△实践科学:①指导个人实践的伦理学;②指导公众和国家实践的政治学△工艺(艺术):①技艺;②文艺(使用文字创作的文学艺术);等等。“逻辑学之父”——形式逻辑之奠基人。研究思维形式和规律:演绎法2、信仰的时代——中世纪哲学◆先信仰后理解;信仰高于理性◆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安瑟论)上帝存在的宇宙论和目的论证明(托马斯·阿奎那)◆个别与一般;实在论与唯名论实在论(realism)为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创见,主要是否定其师柏拉图提出的真知只存在于观念世界的说法,主张知识可经由感官经验而得自于现象世界。主张自然世界的事实就是真实的、事物变化之原理,经由对自然的观察与判断,即是知识的来源;知识的由来是与环境的互动而得到。在经院哲学中,凡是认为共相(理念、种属)可以独立于,并且在逻辑上和时间上优先于具体个别的可感事物而存在,而且可感事物只不过是对共相的一种摹仿和分有,这一类观点代表了柏拉图主义的(理念)实在论观点,因此别称为实在论,又称“唯理论”。凡是认为共相并非独立于、而只是寓于可感事物之中,并且在逻辑上和时间上都要后于可感事物的,就被称为唯名论,即认为所谓共相不过是一个主观的名称而已。3、冒险的时代——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都具有。人性与神性;人道与神道;人权与神权;人力与神力等等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宗教改革:因信称义与主体性(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路德新教4、(科学)理性的时代——17世纪的哲学◆近代哲学的转向:从本体论向认识论、方法论转变由说明自然转向改造自然;建立新型的科学观。◆近代哲学的基本精神:理性主义知识就是力量”(培根),为知识正名;为力量正名。“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确立思维的权威。自然科学的精神→工具理性;人类中心主义;西方社会的基本精神;理性权威。理性=神◆近代哲学的总的方法论特征:形而上学主客二分(科学、哲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近代哲学的基本派别:经验论(经验)与唯理论(理智)5、启蒙时代——18世纪的哲学启蒙运动基本逻辑:人性本善——人生的目标是现世的幸福——这个目标可以由人自己通过科学而达到——达到此目标过程中的最大障碍是无知、迷信与不宽容——要克服这些障碍就需要启蒙——通过启蒙世界不断进步。洛克的自由与牛顿的科学的引入。“人生而自由平等,但又无往不在枷锁中”(卢梭)启蒙运动的内容:高举“理性”的旗帜,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和天主教神学,阐发认识自然、发展科学的重要意义,论证资产阶级的社会国家学说和理性道德学说,提出了自由、平等、民主和人权等口号,主张建立一个“永恒真理和正义的”理性王国。6、思想体系的时代——19世纪的哲学◆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之一。18世纪后期——19世纪中期。◆思想体系。百科全书哲学家。细致的分析、周密的概念、复杂的论辩、宏大的话语◆德国民族精神和启蒙时代精神的精华莱布尼茨及以前的德国思想家都是用拉丁文这一当时通用的语言写作,沃尔夫是第一个用德文写作的哲学家,但他表达的思想内容属于经院哲学,也不是德国特有的,因此当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德国民族精神。◆语言艰涩三、马克思哲学变革1、实践性——实践唯物主义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实践与实验,实践与“行”。实践作为哲学的核心范畴。哲学的源泉与目标: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2、批判性——批判的唯物主义破中立。自我批判。开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恩格斯3、辩证性——辩证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统一。4、彻底性——彻底的唯物主义自然、历史与思维的统一。5、科学性—科学的唯物主义: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第三讲思维与存在:世界是什么?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二元论认为世界有两个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物质和精神。作为感官对象而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物是已有的,只是这些物体本身可能是什么样子,我们一点也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它们的现象,也就是当它们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在我们之内所产生的表象。“康德哲学的基本特性是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使二者妥协,使各种相互对立的哲学派别结合在一个体系中。当康德承认在我们之外有某种东西,某种自在之物同我们表象相符合的时候,他是唯物主义者;当康德宣称这个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超验的、彼岸的时候,他是唯心主义者。”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世界是否可以认识的问题。它是划分可知论(荀子)与不可知论(休谟、康德)的标准。不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性,否认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二、世界的本质: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或表现。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贝克莱、陆象山)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世界的基础和本原。(朱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独立于人和自然界之外的“客观”精神是世界的基础和本原。三、世界的状态辩证法(联系、发展、全面)和形而上学(片面、静止、孤立)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形而上学认为,事物在本质上是不运动、不变化的,事物数量上和现象上的变化主要源于外力的推动。古代朴素辩证法认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唯心主义辩证法把整个世界看成是有机的统一整体,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唯物辩证法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科学地结合起来,使辩证法学说发展到科学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即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是什么”的回答1、对世界本质的回答“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恩格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2、对世界的本性的认识: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副由种种联系和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的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第四讲主体与客体:我能知道什么?——认识的本质一、主体与客体1、世界是什么→我能知道什么存在一与多动与静永恒与变化知识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认识与实践2、主客统一→主客二分朴素辩证法形而上学3、客体性→主体性客体性:客体→主体人是自然之子因果决定论主体性:主体→客体哥白尼式革命(康德):人为自然立法自由原则4、自在之物与现象●物质与意识思维与存在物是在我们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存在就是被感知●“白版说”与“天赋观念论”“心灵像我们所说的那样,是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心灵是怎样得到那些观念呢?······我用一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是从经验得来。”(洛克《人类理智论》)“在这些观念中间,我觉得有一些是我天赋的,有一些是从外面来的,有一些是我自己制造出来的。因为我具有一种能力来设想我们一般称为事物、真理或思想的东西,所以我觉得我的这种力量不是从别处得来的,只是来自我自己的本性”。(笛卡尔:《形而上学的沉思》)●自在之物与现象的界限(康德难题)“作为我们的感官对象而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物是已有的,只是这些物本身可能是什么样子,我们一点也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它们的现象,也就是当它们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在我们之内所产生的表象。”“提供了现象的物,它的存在性并不因此就像在真正唯心主义里那样消灭了,而仅仅是说,这个物是我们通过感观所决不能按照它本身那样来认识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实践之桥:认识的客观性、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