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本身并不是商品。劳动力商品的最大价值二、资本主义所有制(一)所有制和所有权1.含义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就是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是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这种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产品(超额利润或利润)。它以实际占有为基础,体现了现实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并表现了经济利益的实现形式。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是由占有生产资料的法律原则决定的。所有权是所有制的现实经济形态所具有的法律形态,具有排他性的权利,它强制地规定了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对占有物行使权利的界限,直接影响到现实经济生活中生产资料的实际利用及其与劳动者的关系。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所有制的性质和特点只能从现实的生产关系的实际运动中去把握和理解,而不能从所有权出发去认识。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种意志关系或者法的关系的性质在根本上是由这种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2.相互关系所有制---经济范畴,反映经济利益关系。所有权---法律范畴,指出对象的排他性。联系区别(二)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1.前资本主义各种社会形态的所有制的性质(1)在奴隶社会,奴隶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以剥削者对被剥削者的完全人身占有为基础的。(2)在封建社会,农民与基本生产资料土地的结合,是以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为条件的。2.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特点和本质与以往的剥削制度不同,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不是完全占有,也不是人身依附,而是基于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正因为如此,资本家只能通过购买劳动力的方式,将出卖了劳动力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在一起进行生产并取得剩余价值。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特点实质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1、劳动过程的意义与三个基本要素(1)劳动过程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即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即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2)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3)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马克思指出:“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所谓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刚好补偿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了这一定点,就变成了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增值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资本表现为物,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着生产关系3、剩余价值及其本质由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产生源泉资本从本质上说不是物,而是以物为媒介的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资本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即表现在厂房、机器设备、原料、辅助材料等生产资料上的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即表现在劳动力上的资本。其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在生产出来的。4、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只发生价值转移能使价值增殖m的唯一源泉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即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m'=m÷v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剩余价值率准确地反映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因而又叫剥削率(二)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实现途径:延长劳动日提高劳动强度6小时必要劳动6小时剩余劳动12小时工作日6小时必要劳动6小时剩余劳动延长4小时16小时工作日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实现途径: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6小时必要劳动6小时剩余劳动12小时工作日4小时必要劳动8小时剩余劳动12小时工作日相对剩余价值是全体资本家获得的,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为条件,相对比较长期。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暂时的现象,是个别企业资本家获得的,它以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条件。3、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全体资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的途径实现的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4、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来源生产自动化的主要表现:(1)工业机器人的开发和利用,代替了工人大量的体力劳动和部分脑力劳动;(2)自动化生产线的广泛使用,大大减少了直接从事生产操作的工人人数,甚至出现了少数的所谓“无人工厂”。技术和科学已经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这种观点是错误的(1)机器人、自动化流水线只不过是物化劳动,它们的价值仍然是工人创造的。(2)它们在生产中只是将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3)”总体工人“中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型工人增加了,他们的劳动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三)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累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资本家将获取的剩余价值完全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重复进行。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资本家获得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后,并不是将其完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将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3、资本积累规模的影响因素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4、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贫富两极分化资本积累必然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一极是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一极是多数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较少部分5、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的积聚与集中(1)资本的技术构成: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2)资本的价值构成: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3)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价值构成变化的资本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可以用C∶V来表示。从资本积累的规律来看,资本有机构成具有提高的趋势,这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6、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和形式在生产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总额的扩大,每个劳动力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不变资本部分日益增多,可变资本在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例日益下降,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其结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流动的过剩人口潜伏的过剩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形成形式7、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内在原因(1)资本主义生产愈来愈具有社会性(2)资本愈来愈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这样,在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矛盾日益加剧,这是资本主义被新的、更能够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社会形态所取代的根本原因。1、产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循环与周转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阶段,依次执行三种职能第一:购买阶段,执行货币资本的职能。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第二:生产阶段,执行生产资本的职能。生产剩余价值的职能第三:售卖阶段,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实现剩余价值的职能(四)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1)资本周转指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2)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的区别资本循环主要是从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方面,揭示价值增殖是怎样在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中发生和实现的;资本周转则是从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揭示资本周转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资本周转资本周转是反复进行的资本循环资本循环则是一次的资本周转(1)资本的周转时间:是产业资本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了价值的增殖,然后重新回到原来的资本形式为止所经历的时间。(2)资本的周转时间由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之和构成。(3)资本的周转次数: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资本所经历的周期循环的次数。资本周转的速度可以用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和资本周转次数的多少表示。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第一,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或资本周转次数的多少;第二,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占的比重大,整个资本周转速度就慢,相反流动资本占的比重大,整个资本的周转速度就快。关键因素有两个2、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社会总产品的实现(1)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2)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1、资本主义工资及其本质(五)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工资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本质工资是A的价格工资不是劳动的价格劳动不是商品劳动本身没有价值在劳动力被购买和使用前劳动无法独立存在逻辑上不能成立2、工资的形式(1)计时工资(2)计件工资3、血汗工资制特点:利用“科学的劳动组织”,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从他们身上榨取更多的血汗。典型形式:“泰罗制”和“福特制”。4、成本价格和利润(1)商品价值的三个部分: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用公式表示:w=c+v+m其中c是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过来的价值;v既是资本家购买劳动力预付的资本,也和m一起是被工人的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因此,c+v是资本家的预付资本;v+m又是工人创造的新价值。这三部分,是生产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量。对资本家来说,生产上耗费的只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当只计算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时,这个和叫做商品的生产成本或成本价格。(2)成本价格: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3)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在资本家看来,剩余价值不只是他耗费的资本的增加额,而且是他的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全部预付资本,不仅包括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而且包括在生产中使用但暂时还没有消耗掉,还没有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那部分不变资本。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由此,商品价值就等于成本价格加利润。5、利润率平均化形成:为了得到尽可能高的利润率和尽可能多的利润,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展开剧烈竞争,大量资本必然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投到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平均化。实质:利润率平均化体现着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集团按照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的原则来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6、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1)商品的生产价格是由商品的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构成的。(2)它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3)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7、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利润: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利息:借贷资本家地租:土地所有者1、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1)剩余价值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