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药的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作者:戴成慧专业:生物工程学号:1044418摘要:该报告主要介绍了中药的发展过程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经过几千年的探索,几千年的智慧结晶浓缩成一本本医药书籍,所以本文主要是通过一些医药书籍的发展来体现中药的发展的。中医药学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珍宝,是现代国际交流中我国独具特色的优势之一。本人认为中药的发展前景还是相当好的,我们作为新一代的药大人应当以精业济群为准则,为中华医药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中华大地孕育了中华文明,同样也是医药萌生的根基。在原始的记忆中,人们将创立医药的伟大功绩归于圣人,而实际上,它是华夏先祖们在起居劳动中点点滴滴的智慧结晶。漫漫青史,著作留名,那是五千年的探索;滚滚红尘,流芳百世,那是五千年的积淀。纵观过往,它在中国医学的发展史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药医术就是在长期实践中探讨、研究、归纳、总结、验证,逐步形成发展而来。千百年来的发展历程,它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与繁衍。五千年的探索,五千年的积淀,五千年的成果···灿烂的历史长河中,绽放的一朵奇葩。漫长的发展历程,点点滴滴,凝聚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粹。有人说,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无法取缔的文明之一。那真实而遥远的古代,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们,在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尝试与实践,深入了解,逐渐积淀了丰富的医药知识。在尚未出现文字的太古时期,关于中药的知识等只能依靠是师承口授的形式流传下来。后来出现了文字,我们的祖先便逐渐记录下来,由此出现了医药书籍。那一本本医药书籍,总结着前人的经验和教训。这样便于流传和推广医药,还能够提示后人,以避免不必要的失误。有着数千年发展历史的中国医药学,是我国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的总结,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巨大的贡献。因为中药中草类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便称为“本草”。依据考证,秦汉之际,本草流行已较多,但由于这些本草都已经不复存在,所以无法查找考证。就目前而言,最早本草是由东汉医学家修订的前人的著作而成,著作被称为《神农本草经》。到了唐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对外交通日益频繁,根据当时的需要,李绩等人主持增修了由陶氏所注写得本草经---“唐本草”。后来,又在朝廷的帮助下重修“唐本草”,称为《新修本草》。随着经济文化的交融,西方的东西不断涌入中国,因此,药物品种日见增加。《唐新本草》,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它开创了我国本草著作图文对照的先例,不但对我国药物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而且不久即流传国外;对世界医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随后的宋代,《开宝本草》、《嘉祐补注本草》等著作,都是总结性的。后来的北宋后期,蜀医唐慎微编成了《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在如今流传最广的得数是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所编写的《本草纲目》了。它是在《证类本草》的基础上,进行彻底的修订,“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本草纲目》的编成了符合时代发展需要,是中药发展历程上一篇华丽的篇章。明代时期,云南人兰茂所编写的著作《滇南本草》,享誉海内外。虽说清朝道光年间,丽江和日卜著作得《玉龙本草》也广为流传。但是由于清政府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得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能及时传入国内,致使国内生产力发展缓慢,中药学也一样滞留。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使中国大门被迫敞开,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的大量涌入,传统中药学的发展遇到了严重的阻力,处在一个极其复杂的特殊阶段,虽有一定的成就,但呈现了缓慢发展状态。在这么个特殊的时期内,依然出现了不少的中医学著作。如阮其煜《本草经新注》、丁甘仁《药性辑要》、杨叔澄《制药学大纲》等。这些作品不仅仅是重视对药物功效的研究,而且还在意药物鉴别和炮制法。中华民国的建立,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统治,本应该是给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更为自由的空间。但是中国由于仍未改变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再加上由于国家连年战争,社会动荡,经济衰退,致使中国科技发展缓慢而不平衡,远远落后于美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失去了16世纪以前中国在世界科技上领先的地位。在西方科技文化大量涌入的情况下,出现了中西药并存的局面。与此同时,社会和医药界对传统的中国医药逐渐有了“中医”、中药”之称,对现代西方医药也因此逐渐称为“西医”、西药”。所以,“改良中医药”、“中医药科学化”、“创立新中医”等口号风行一时,形成民国时期中医药学发展的一大特色。虽然国民政府对中医药采取了不支持和歧视的政策,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因而引发了中医药界的普遍抗争。但在志士仁人的努力下,中医药学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依然继续有所发展,并取得了不少成果。据不完全统计,现存民国时期的中药专著有260多种,大多体例新颖、类型多样、注重实用。由于它们的论述范围、体例、用语等与传统本草有所不同,或为了通俗的原因,一般都不以本草命名。其间综合性中药著作和讲义较多,内容多数偏于临床实用。如蒋玉柏的《中国药物学集成》就较有代表性。该书有总论、各论两大部分。总论概述了中药有关基本理论知识;各论按功效分类,分别记述了400余种药物的别名、气味、形状、功用、制法、有毒无毒、用量、禁忌、处方等。成就和影响较大的还有陈存仁主编的《中国药学大辞典》(1935),全书约200万字,收录词目4300条,既广罗古籍,又博采新说,且附有标本图册,受到药界之推崇。虽有不少错讹,仍不失为近代第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药学丛书。这那一时期,随着中医或中医药院校的出现,涌现了一批适应教学和临床适用需要的中药学讲义。如浙江兰溪中医学校张山雷编撰的《本草正义》。该书分类承唐宋旧例,对药物功效则根据作者实际观察到的情况及临症用药的具体疗效加以阐述,且对有关中药鉴别、炮制、煎煮方法等亦加以论述,目的在于让学生既会用药,又会识药、制药,掌握更多的中药学知识。属于这类教材的还有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秦伯未的《药物学》、浙江中医专门学校何廉臣的《实验药物学》、天津国医函授学校张锡纯的《药物讲义》等,对各药功用主治的论述大为充实。民国时期,随着西方药学知识和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近代科学技术在我国的迅速传播和发展,初步建立了以中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药用动物学、药用植物学、生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药理学等新的学科。在当时条件下,其成果集中在中药的生药、药理、化学分析、有效成分提取及临床验证等方面,对本草学发展所做的贡献应当充分肯定。建国5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政治稳定,经济繁荣,重大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许多先进技术被引进到医药学中,大大促进了中医药学的发展。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和发扬,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使中医药事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本草学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从1954年起,各地出版部门根据卫生部的安排和建议,积极进行历代中医药书籍的整理刊行。在本草方面,陆续影印、重刊或校点评注了《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残卷)、《证类本草》、《滇南本草》、《本草品汇精要》、《本草纲目》等数十种重要的古代本草专著。60年代以来,对亡佚本草的辑复也取得突出成绩,其中有些已正式出版发行,对本草学的研究、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当前涌现的中药新著,数量繁多且种类齐全,从各个角度将本草学提高到崭新的水平。其中最能反映当代本草学术成就的,有各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药志》、《全国中草药汇编》、《原色中国本草图鉴》、《中华本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作为中药生产、供应、检验和使用的依据,以法典的形式确定了中药在当代医药卫生事业中的地位,也为中药材及中药制剂质量的提高,标准的确定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代药学水平。《中药大辞典》(1977年)由江苏新医学院编写,分上、下册及附编三部分,共收载中药5767种,主要原植(动)物药材均附以墨线图。全书内容丰富,资料齐全、系统,引文直接标注最早出处,或始载文献,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是建国以来中药最全面的巨型工具书之一。《中药志》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编写,其特点是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对中草药质量的真伪优劣进行鉴别和比较,以保证用药的准确性。另一特点是增加了本草考证等方面的内容。《全国中草药汇编》由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北京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会同全国九省二市及北京的有关单位的代表组成编写组,负责编写整理及绘图工作的,本书是在大量征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全面地整理了全国中草药关于认、采、种、养、制、用等方面的经验与有关国内外科研技术资料,内容正确可靠、重点突出、便于应用,其实质相当于一部70年代的“现代实用本草”,是对建国20多年来中药研究和应用的一次大总结。《中华本草》(1999年)涵盖了当今中药学的几乎全部内容,它总结了我国两千多年来中药学成就,学科涉猎众多,资料收罗宏丰,分类先进,项目齐全,载药8980种,在全面继承传统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增加了化学成分、药理制剂、药材鉴定和临床报道等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超过了以往的本草文献,可以说该书是一部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本草巨著。建国以来,政府先后多次组织各方面人员进行了全国性的药源普查。通过普查,基本上摸清了天然药物的种类、产区分布、生态环境、野生资源、蕴藏量、收购量和社会需要量等。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编著出版了全国性的中药志及一大批药用植物志、药用动物志及地区性的中药志,少数民族药也得到科学整理。通过普查发现的国产沉香、马钱子、安息香、阿魏、萝芙木等,已经开发利用,并能在相当程度上满足国内需求,而不再完全依赖进口。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及中药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中药的现代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取得了瞩目成就,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等分支学科都取得了很大发展。建国后中药鉴定工作广泛地开展,特别是在本草考证、基原鉴定、性状及经验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中药做了大量化学研究工作,发现了不少抗癌药物、防治心血管疾病的药物、抗寄生虫病药物、抗菌抗病毒药物、防治肝炎的药物,还对常用传统中药进行较系统的化学研究、有的还以酶或受体等生物学指标筛选化学成分,获得较好的成绩;中药药理学研究成绩也很显著,在系统药理学(如心血管药药理、抗癌药药理、免疫药药理等)、证候药理学(如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药、补益药等)、中药有效成分的代谢及药代动力学等方面均取得较好的进展;中药炮制方面的研究主要表现在结合中医临床用药理论和经验,对古今炮制文献进行了整理和研究,应用化学分析、仪器分析及药理学、免疫学等多种现代科学技术,探索炮制原理,寻找制定合理的炮制方法,改进炮制工艺,制订饮片质量标准等方面;中药制剂的研究在工艺、剂型、药理、药效、毒理、质量控制、临床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就。当代中药教育事业的振兴,结束了中医药没有正规大学的历史,使中医中药由家传师授的培养方式转入了国家高等教育的轨道,造就了一大批高质量的专业人材。1956年起,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和南京等地相继建立了中医学院,使中医教育纳入了现代正规高等教育行列。自1978年恢复培养研究生制度后,全国不少高等院校及药学科研机构开始招收中药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研究生。我国的中药教育形成了从中专、大专、本科到硕士、博士研究生多层次培养的完整体系。为了适应中药教育的需要,各种中药教材也多次编写修订,质量不断提高。我国医药学源远流长,内容浩博。我们在已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还要动员多学科的力量,使丰富多彩的中药学取得更大的成就,使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优秀中药早日走向世界,为世界人民的医疗保健做出更大的贡献。但时至今日,反对中医、取缔中医的声音依然不断,中医药服务领域在缩小,中医特有技艺的缺失,中医大家的减少...中医的发展道路依然困难重重。现代的教育使越来越多的人不相信自然科学解释不了的东西,对中医传统理论产生心理上的排斥;这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中的概率或者巧合。而且缺乏传统文化知识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