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爱国离骚秭归屈原以下四个关键词写出一个历史名人的名字。离骚(节选)(战国·楚国)屈原学习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3.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离骚”意义解读关于[离骚]一词的含义众说纷纭,通行的说法大致有两种:•“离”通“罹”,;“骚”者,忧也;“离骚”者,遭受忧愁也。•一是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的解释:【离骚者,犹离忧也。】离,是遭受的意思,离骚就是遭受忧愁。•二是东汉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中的说法:【离,别也,骚,愁也。】将【离骚】解释为别愁。•二说都通,也就点出了《离骚》即诗人抒写愁怨之作。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他出身于楚国贵族,学识渊博,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的文学成就屈原一生创作了《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许多不朽的作品。其中,晚年创作的《离骚》是《楚辞》中的名篇,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抒情诗。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的作品,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祭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将屈原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法国文学家拉伯雷、古巴作家和民族运动领袖何塞·马蒂)之一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楚辞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样式,是屈原、宋玉等诗人创造出的一种诗歌形式。尤其应注意到诗中所大量使用的虚词“兮”,可视为一种重要的标志。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后人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风骚: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领风骚。现在常指妇女举止轻佻,行为放荡。诵读积累•背本诗节选部分,在课外读《离骚》全诗;•《离骚》名句:•坚持真理,献身理想: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忧国忧民,热爱祖国: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渔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诵读指导《楚辞》以六、七言为主,兼及四、五、八、九言,并多用楚地口语“兮”字。朗读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好它的节奏特点。以第一节为例: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模仿上面所举诗句节奏,朗诵《离骚》诗章。课文梳理:屈原《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课文节选部分共13节、52句。前七节自叙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后六节表现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长长地叹息,掩泪哭泣啊,哀叹人民的生活多么艰苦。分析:表现诗人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定下抒情基调。这句话用在开篇,有哪些作用呢?结构:点题;总领下文,内容:表现作者的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情感,为后文定下情感基调想一想:这几句写诗人遭遇到了什么忧愁?(2)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我只是崇尚美德并约束自己啊,可早上刚进谏而晚上就遭贬黜。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既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啊,又因为我采集白芷而给我加上罪名。志行高洁却遭到贬谪面对这种不公正的待遇,有人一蹶不振消极度日有人寄情山水不理世事,那么诗人是如何想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在抒情方式上叫直抒胸臆,就是直接表明自己的心志。高考要考到哦至此我们可以总结:作者先叙述自己的遭遇,然后议论抒情重点词语•1.掩涕:长太息以掩涕兮(掩面拭泪)•2.谇: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谏争)•3.替: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4.虽:虽九死而未悔(纵然,即使)•5.众女: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许多小人)•6.蛾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高尚德行)•7.遥诼: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造谣,诽谤)•8.偭:偭(miǎn)规矩而改错(背向,引申为违背)•9.度: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10.溘:宁溘(kè)死以流亡兮(突然,忽然)•11.异道:夫熟异道而相安(不同道)•12.尤:忍尤而攘诟(罪过)•13.伏: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字词•步余马于兰皋兮步,缓行。使动用法。•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不知吾”•高余冠……长余佩……高、长,用作动词。•唯昭质其犹未亏“唯……犹……”,唯独(只有)……还……•芳菲菲其弥章章,通“彰”。诗句赏析赏析“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1)“芰荷”“芙蓉”喻指什么?(2)诗人为何还要“高余冠”“长余佩”,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反省自己走过的路后,诗人没有畏惧邪恶,而是更坚定了走自己路的决心。“高余冠”“长余佩”更是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无悔选择。3)这两个诗句描绘了诗人什么样的自我形象?德行高洁的君子形象答案:(1)高洁的德行。(或:崇高的品德。)④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自知之明、自谋之熟、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通过这一段情感的抒发,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之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小结•反省。检查自己的行为,表现追求美德,体解不悔的高尚品格《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1.外在着装。香草美人型(《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以此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2.内在品格。忧国忧民、坚持真理。嫉恶如仇、洁身自好。忠贞不移、献身理想。《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色?《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想象瑰丽、奇特,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格和象征等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①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蕙纕”“揽茝”比喻自己的美德)②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灵修”,神圣,喻指君王。“众女”喻指许多小人。“蛾眉”喻指高尚德行)③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绳墨”喻指准绳、准则)④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鸷鸟不群,方圜不能相合,比喻君子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⑤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初服”比喻原先的志向)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制芰荷”、“集芙蓉”比喻自己要保持芳洁与美好)其次,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表现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诗句。“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翻译:宁愿突然死去,随流水而长逝啊,我也不肯做出那种世俗小人的丑态。“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翻译:只要是我所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为之死多次我也不后悔。小结:写小人们种种丑态、伎俩,自己不为所动,宁死也不与他们同流合污。•写自己与小人们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调和的,自己愿意为正道而死。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翻译: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啊,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写自己虽然遭到贬抑,但仍要一如既往地修身洁行,而不论别人怎么看待自己。不吾知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翻译:不了解我也罢了啊,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重申自己始终以“好修”为乐,即使为此遭受极刑也决不改变。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翻译:人生各有各的乐趣啊,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因受挫而改变的吗?表现屈原高尚品质和爱国情怀诗句:刚正不阿,一身正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洁身自好,自我完善:民生各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坚持真理,献身理想: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忧国忧民,热爱祖国: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