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城概念规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广州大学城概念规划咨询技术文件(摘要)第一条规划研究原则1.本次规划研究应紧密结合广州市的社会、经济状况(尤其是产业发展状况),探讨广州大学城在未来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确定相应的发展策略。2.本次规划研究应面向新世纪,立足高起点、高标准,体现当今世界教育科技的发展趋势,体现为大学服务的良好社会功能。3.大学城作为一个教育园区既要具有相对独立完整性,又要与城市总体发展相协调,体现大学园区的开放性及对城市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4.大学城的总体布局要有利于学科交叉、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有利于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高质量人才培养,同时要适应高校深化改革和高教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留有充分的发展空间,适应分期开发的需要。5.大学城总体布局要处理好资源共享、后勤社会化与各校区相对独立完整之间的关系。做到既有利于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又使大学城内的各个大学校区相对独立完整。6.大学城要从营造高效的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充分尊重基地的自然环境,组织多层次的、有机的生态系统。7.本次规划应深化大学城的文化内涵,在继承广州传统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力图有新的拓展、新的文化价值取向,使之成为广州文化建设的新标志。第二条规划研究条件1.广州大学城现状东南部用地为生态农业保护区,北部为国际生物岛,西南侧为南村工业园用地(调整为研发生产基地)。大学城总体布局应充分考虑它们与大学城之间的优势互补关系,并通过本次规划研究界定大学城的建设用地范围和规模。2.广州大学城用地范围内包含新造、南村两镇建成区及数条自然村。本次规划应对村镇在大学城内的布局进行研究,提出它们或搬迁、或合并、或保留等措施,并应考虑与新造、南村的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3.大学城用地范围内已确定的道路为:东侧京珠高速公路(红线80M,线型已定),西侧规划快速路(走向定,座标未定),南侧金山大道(红线60M,已建成)及金山大道延长线(红线60M,走向定,座标未定)。贯穿大学城南北地铁四号线(走向定,座标未定)。对其余道路本次规划可提出调整意见。第三条规划研究内容一、大学城定位及空间布局研究本次规划研究不应局限于解决由于大学扩招所导致的高教事业发展与大学校区用地不足的矛盾,而应分析高等教育在广州未来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地位及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确定大学城在广州、珠江三角洲乃至华南地区的定位及总体发展目标。此外,本次规划还应就大学城与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的关系,大学园区在城市中集中布局的优劣势等进行研究。广州大学城的总体布局应强调资源共享和后勤社会化,但鉴于广州大学城的规模较大,因此资源共享区应分层次、分等级进行合理配置。并应明确不同层次、不同等级共享区的功能、规模与服务对象、服务半径,既要强调大学城作为一个特定功能的新城区的整体性,又要保证各校区的相对独立性与完整性,通过不同层次、等级、规模、功能的共享区的配置,建立起大学城的空间结构体系。二、大学城发展策略研究本次规划研究应从城市发展对大学城的影响、要求和大学城对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两方面出发,探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促进广州大学城良性发展的策略、措施。如政府如何引导大学、引导什么样的大学进入大学城,如何发挥大学之间的集聚优势,如何发挥大学城对广州产业结构转型和城市空间拓展的带动作用,大学城的教学科研模式和管理模式如何等。三、大学城功能布局规划研究本次规划研究应结合广州市社会经济及高等教育发展的状况,确定广州大学城的功能配置及各种相关功能(教学、科研、创业、社会服务、生活等)的用地比例。此外,应对大学校区间的组合方式进行研究。如:什么样的校区应在共享单元内进行集聚,大学城内分校和广州市母校之间的关系(综合学科、专业分类、年级分类)如何,是否应在大学城内吸引或创办传统的完整大学等。在此基础上,提出广州大学城的功能结构模式、功能布局方案并进行论证。四、大学城道路交通体系规划本次规划应对大学城与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衔接关系进行研究并提出大学城内部道路交通系统的组织方案,主要内容应包括步行与车行交通的组织、不同级别道路的走向宽度、地铁走向及设站、停车场的布局等。五、大学城开敞空间体系规划本次规划应充分重视新造、南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大学城开发建设之间的关系,大学城的功能布局与空间结构必须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此基础上,对大学城开敞空间体系的组成、层次、布局等进行规划。六、大学城指标体系研究目前国内外对大学园区尚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也就无相应的指标体系可供参考。本次规划应结合广州市的实际情况对如下指标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1.大学城内各类用地的构成比例2.不同层次的共享单元及大学校区的用地及建设规模、建设功能3.学生人均用地指标及不同功能用地的分配比例4.不同层次的资源共享区的服务半径及服务人口5.其它相关指标七、大学城建设模式及运作体制研究本次规划应对大学城建设的投资渠道、管理模式、组织机构及地方政府、高等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社会力量在大学城建设中所担负的角色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八、大学城开发时序研究结合大学城现状的用地建设情况,根据大学城的发展策略,提出大学城开发建设的时序及分期建设的区位与规模建议。九、大学城整体城市设计原则与重点地区及共享单元城市设计导则的制定本次规划应结合自然地理条件研究广州大学城的整体城市设计原则,并选取1-2处重点地区及一个共享单元进行意象设计,制定规划控制导则。明确地块划分方式,建筑功能配置、建筑物的体量、高度等要求,提出滨水区、街道、开敞空间和建筑的城市设计导则。广州大学城概念规划设计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一、总体定位大学城的规划概念取决于大学城在广州整体城市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大学城的总体定位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加以确定。1、大学城在广州城市空间结构发展中的定位1.1目标大学城与城市分中心系统关系——城市南拓。未来广州中心城市空间布局基本取向为:北抑、南拓、西调、东移(本站注:经市政府决定,该“八字方针”改为:南拓、北优、东进、西联),建立多中心、网络型、生态系统复合的城市结构。城市南拓是广州市发展战略的最主要方向。引导城市南拓是大学城首要的建设目标。1.2对策针对这一发展目标,如何推动城市南拓,成为旧城联系新城的纽带,是大学城规划的首要问题。1.2.1带形发展:城市发展模式之一为城市沿交通廊道呈带形发展。已经规划的地铁四号线和京珠高速公路定线串联了一批基于IT和信息产业的新兴产业地区,从广州科学城、笆州国际会展中心、广州生物岛、广州大学园区到广州新城,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龙穴岛深水港可以提供200平方公里区位优良的城市用地储备。大学城30.6平方公里,人口将达40万。大学城规划中将沿地铁四号线设计一条高密度开发的城市发展轴,各大学组团并联在这条城市轴上。这一规划布局就是基于城市空间结构南拓考虑的。1.2.2创造特色:大学城应当成为广州广州城市分中心系统中的一个特色中心。大学城规划应当遵循两个原则:一方面应当具有城市感,另一方面应当形成足够的特色。大学城最大的特色在于浓郁的文化氛围、丰富的人文气息、优越的自然环境以及完善的文化活动设施。当人们沿地铁或快速公路来到这座城市的时候,应该强烈地感受到大学城不同于其他城市分中心的独特气息。2、大学城在广州总体教育系统中的定位大学城与城市分中心系统关系图2.1目标广州市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努力实现由商贸兴市向教育兴市的战略转变。当今正在改变世界的趋势之一就是教育与培训在全社会实现普及。可以说教育决定城市发展的未来。2.2对策大学城与教育产业系统关系——集聚优势。广州大学城作为一个大规模的新建区域,有条件按照教育与产业互动的理想模式加以规划。因此,发挥校园与校园、校园与城市的聚集优势,成为本规划的第二个遵循原则。建设大学城,把大学城和科技产业园结合,发挥大学园区的集聚效应,即在城市形成一个以大学为纽带,辐射周边地区,集教育功能、产业功能和生活服务功能为一体,文化氛围浓厚、服务体系完善、优秀人才汇聚、生态环境良好的局部优化区域。确立广州市的教育产业地位,建立除被称为中国“硅谷”的北京中关村外中国第二个“硅谷”。3、大学城在广州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定位3.1大学城与广州生态结构系统关系——生态核心从地理位址来看,大学城在城市生态结构中的地位相当重要,它是广州市连续生态走廊中的中心节点和生态敏感区。处于城市城市生态结构的“绿心”,被珠江环绕,是城市南拓轴上重要的滨江地带。同时它亦正处于城市生态结构系统网络的中廊道上,该地区原有自然生态条件优越,拥有起伏的地形、连绵的水岸和良好的植被。其南部是农业生态保护区,西邻历史保护区长洲岛,北与生物岛一江之隔。大学城在“广州市都市区生态政策区划”中被定为城市生态协调区。因此,大学城总体规划的第三条原则是:既要满足开发的一定容量,还要保持原有的良好生态系统的“生态设计原则”。3.2大学城生态规划设计大学城规划中建立了自己的生态网络系统、沿高速路、主干道及轻轨线形成最宽达400米的绿色廊道。以6个大小不一,形态丰富的主题公园作为6个校园组团的中心。滨江设步行绿带,在重要位置设大型主题公园:信息与文化公园、体育运动公园。通过绿契使校园中心公园与滨江绿带相联系,并把水引入校园组团中心。住区被绿化包围。通过以上设计使大学城具有丰富的生态人文景观。4、大学城在广州城市滨江系统(旅游资源)中的定位大学城与“一江多岸”城市旅游产业系统关系——文化旅游。珠江是广州的重要旅游资源,根据已有“珠江口地区城市设计”,未来珠江沿岸从入海口到市中心共有五个连续的旅游组团,大学城所在的区域被设定为“大学教育、研究、生态与旅游区”。因此,本规划的第四条原则是,设施配备、环境规划、交通规划等都不仅考虑功能性开发,而且考虑旅游性开发的可能。大学城与教育产业关系图二、发展策略发展宗旨:城市范围内教育资源的重组和开发广州大学城,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资源组合方式。由此,大学城的发展策略应定义为:在城市范围内,对于教育资源的重组与开发利用。如果大学或园区只是将上述硬资源(资金、技术装备)和软资源(文化资源)在一个封闭的范围内低效地转换,并没有为其它系统提供附加值,那就难以形成教育产业的效应。毫无疑问,将若干所大学集中设置的大学园区既为大学与大学之间的资源有效利用,也为大学与城市间相互提供的附加值创造了种种的可能性。关于这种可能性的突现,是本项研究的重点之一,应针对教育资源的不同性质(硬资源与软资源),确定其重组及共享的策略。硬资源(资金)的多元化投入目前,对大学的硬资源投入主要由四个方面:(1)各级政府的直接与间接投入,(2)金融投入,(3)企业的投入,特别是对生活设施的投入,(4)学校自筹资金的投入。上述硬资源的多元化投入,尤其是第(3)种渠道,即企业的投入,将对大学园区的空间布局产生直接的影响。作为教育产业的市场回报,将是资金投入的杠杆。大学的生活设施建设(学生公寓,教师公寓)是目前比较有把握的、可获市场回报的建设部分。传统大学中该部分的建设,虽说也可以由企业投资建设,但在封闭的校园内,并不具备城市形象,也不具备转化为当地经济和就业机会的能力。广州大学城更强调教师公寓在“城市硬资源带”中的聚居形象。它们是带状的、沿着干道二侧布局,使该区域具有房产开发的商业条件和企业化运作的可能性。硬资源(空间设备)的分级配置硬资源的分级配置显然可以节省系统组建的成本:如中心图书馆、综合体育中心、会展中心、大型开放空间等等,不但可以为大学群体共享,也可以为城市所共享,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将成为这一系统的互相结合上强有力的粘结剂与载体。硬资源的共享,首要条件是区位上的邻近性。某种程度上,以便利步行交通为主的原则成为分级配置的主要依据。大学城资源共享分级图广州大学城硬资源的配置分为下述三个层级:城市级共享资源应与城市有着最为直接的交通联系,最易从城市的景观、城市的功能组成,城市的交通骨架等方面,感觉到其存在的位置与作用。其共享的范围与城市的交通条件密切相关,该层级的共享资源,将依托地铁及沿江便利的交通条件,形成十字型硬资源带,竖向是沿地铁走向的带状资源区,集中设置各校的教育产

1 / 10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