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普展览的实践与思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关于科普展览的实践与思考摘要科普展览作为一种重要的科普方式和手段,对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章基于中国科学院在专题展、综合展方面的??践,尤其是“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年度巡展”的6年实践,总结了科普展览组织实施的基本程序和基本经验。关键词科普;展览;创新实践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8)211-0176-03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关乎长远的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认为,“习近平总书记‘两翼’之喻表明,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需要协同发展,将科学普及贯穿于国家创新体系之中,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大实践意义。”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将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根据2016年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仅为6.2%,科普工作责任重大,面临更大挑战。科技部印发了《“十三五”国家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规划》,将提高科普创作研发传播能力作为八项重点任务之一,并明确提出“促进科普展览内容和展览形式的创新,倡导快乐科普理念,增强参与、互动、体验内容。”科普展览,作为重要的科普活动和科普产品形式,在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将以“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年度巡展”为例,剖析科普展览的实践规律,希望为科普展览提供若干共性经验。1科普展览的内涵科普展览是科普活动的一种形式,而且是现阶段最重要的科普活动形式之一。连续举办17年的全国科技活动周、连续举办15年的全国科普日等全国性重大科普活动,历年主场活动均为科普展览,例如:2017年全国科技活动周以“科技强国创新圆梦”为主题,在民族文化宫以科普展览的形式组织了主场活动;2016年的“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2015年的“科技成就梦想,拥抱智慧生活”主题展,均是以科普展览的形式引起了广泛反响。科普展览的特点在于它以科学成果科普化的展览展示为主要手段,集中向公众展示科学之美、科学之趣、科学之用……一般而言,科普展览投入大、耗时长,相应地,产出多、影响大――它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资源聚集和社会关注,发挥科普功能。关于科普展览,在理论上似并未见明确分类。在实践中,根据不同的布展和展示需求,形成了操作层面的分类方法。例如:按规模,可以分为大型展、中型展、小型展;按时长,可以分为常设展、临时展;按内容,可以分为科普图书展、科普教具展、科学人物展、科研成果展;按特色,可以分为专题展、综合展等等。2科普展览在中国科学院的实践中国科学院素来重视科学普及,作为科技创新的国家队,秉承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与担当,致力于打造科学普及的国家队。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整合全院优质科研资源和科普资源,以“服务国家、服务人民”为宗旨,倾力打造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计划和“科学与中国”科学教育计划。作为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计划重要抓手之一,中国科学院近年来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科普展览。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系列科普主题展览为代表的常规专题展;二是,以“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年度巡展”及其衍生展为代表的大型综合展。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系列科普主题展览依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公共服务场地,采取“固定场地+不同主题”的展示方式,2012年以来,相继组织了“中外重大科技创新进展”、“三峡工程展览”“脑科学专题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等数十场专题科普展览。同期,结合科普展览举行的“科学人讲坛”也已举办百余场专题科普讲座。这一系列的科普展览,有力地普及了科学知识、弘扬了科学文化,实现了很好的人群覆盖和传播效果。但由于场地的固定,现场参观人数相对较少,阻碍了展览效果的进一步扩大。创办于2012年的“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年度巡展”,是由中国科学院主办,科学传播局、文献情报中心承办,以更创新的形式和更清晰的定位,与常规专题展错位发展,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产生了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具有以下明显特征:一是,采取“固定主题+不同场地”的展示方式。以“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为固定主题,已经在全国26个省区市和特别行政区成功展出近百场,受众超600万人次。二是,内容定位于“前沿科学”。每年从中国科学院百余个科研院所数百项成果中遴选重大科技成果。例如,近年来,聚焦的科学网红“中国天眼”,实现星地一体化的“墨子”,遨游太空的“慧眼”等。三是,形式更创新、更丰富。以互动科普展品、科普动漫、视频为主进行实体展,已充分采用了VR、全息投影等技术手段,同时以网络、微信、微博等形式综合呈现。四是,衍生效果更为明显,产出更为多元。以巡展展品为基础,近两年来,相继衍生出2016年全国科技活动周主场主厅的“科学重器”展、2017年“率先行动砥砺奋进――十八大以来中国科学院创新成果展”等。上述专题展与综合展,以立体多元的方式和科普化的手段集中展示了以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成果为主体的科学成果,很好地支撑了中国科学院“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计划,并牵引和带动了一批科普团队的创作热情,有力支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深入实施。3科普展览的组织实施科普展览作为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它更强调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在组织实施上,一般要考虑以下“五个程序”。3.1前置性策划策划是一次科普展览的发端。有没有好的策划,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普展览的“观感”。在前置性策划方面,要充分考虑3个问题。1)确定展览主题。展览的主题是展览的灵魂,事先确定一个紧扣时代脉搏、具有传播属性的主题非常重要。例如,“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年度巡展”的主题“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就被媒体普遍接受、传播;科技部和团结香港基金在香港举办的“创科博览”活动,则以“鉴古追今?开创未来”为主题,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2)遴选展示内容。展示内容的遴选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展览的高度和水平,体现了展览方的科普资源整合程度和科普工作策划能力。例如:“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年度巡展”坚持选择中国科学院最新、最前沿的创新成果,突出了“高端、前沿”特色。3)选择合作伙伴。合作伙伴,主要指有专业能力的布展方,有没有一个高水平、具有较高审美情趣和科学素养的合作伙伴团队,将直接决定此次科普展览组织实施是“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3.2展项制作展示内容一旦明确,布展方一经招投标确定,工作的重心就转移到展项的制作上来。展项制作应适用各种实践证明,并结合各种新技术的出现,不断创新。。当前,科学内容普及化十分重要,要将高大上的科学概念用通俗易懂语言表达,并不失科学性、严谨性,更容易让受众理解。在形式与内容相匹配的基础上,科普展览需要形式上的创新。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科普展览形式的创新带来了更多的可能。以中国科学院系列科普展览为例,相继采用的新展示技术有:双层互动屏、VR、全息投影、远程视频交互、虹膜识别、语音合成技术等。考虑受众主体的特征,中国科学院近年的科普展览,更强调漫画化、数字化和游戏化。如果是巡展,在展项制作上还要考虑运输的便利性、展品的鲁棒性、展厅的普适性。单体太大、磕碰易损、需要特殊水电支持的展品,就不适合巡展。3.3实施与整合布展实施与资源整合是科普展览最核心的环节,要考虑的因素很多,重点考虑3个关键问题。展览时间地点的选择。一般而言,科普展览的预期受众以青少年和陪同家长为主体,还有部分科学技术感兴趣的公众。基于此,科普主题展览的开幕时间以青少年的寒暑假为最优,以节假日为次优。地点选择上,一般为面向公众开放的科技馆、博物馆,同时要充分考虑展品内容、展线与场地的匹配度,除整体展馆外,在整体展馆中合理区隔出适当的面积也是可行的。交互性的设计。现代科普呈现出极强的体验性特征,而不是单纯的灌输。单一的展览,尤其是传统的平面展品,类似课堂教学,实际科普效果大打折扣。为此,除了展品本身的交互性外,还应充分利用场地设计更多的互动体验环节,例如,中国科学院在科普展览中比较成熟的包括:与展项直接相关的科普报告、现场动手小实验、拍照现场、有奖答题等。系统性资源的整合。不同的科普展览主办方,掌握不同的优质资源,这些资源在布展实施环节应考虑加以整合,以增强科普展览本身的传播效果。中国科学院的最大优势是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为此,中国科学院展览中一般会整合前沿科学报告,邀请院士专家莅临展览现场与受众互动;中国科学院科普展览主办单位还会组织中国科学院的各类专家资源以不同形式参观展览,为展览不断升级提供支撑。3.4传播?c品牌举办主体往往具有科普职能,很多科普展览在事实上逐年举行,跨度往往达几年、十几年,乃至更长时间,因此,科普展览一般被视作一项长期工作。为此,科普展览的长期品牌塑造和短期传播推广就具有了重要的价值。对单次科普展览而言,要学会与媒体打交道,通过与媒体合作增强科普展览的影响力。包括两方面:一是,在前置性策划环节就密切联系媒体,请媒体参与策划中来,以媒体的视角帮助策划、出主意,以便形成及时的反馈和传播;二是,用足、用好新媒体,尤其是主办方自主掌握的新媒体,通过新媒体在展前营造声势、展后拓展影响。对科普展览长期品牌塑造而言,要充分前瞻,做到“三统一”:统一主题,必要时可设分主题;统一标识,最好统一使用主办单位的logo及logo组合;统一设计,不轻易变换基础色调、展项风格等。3.5总结提高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事务不断发展、提升的基本流程,对科普展览而言,更是如此。尤其是大型综合展,需要密切追踪科普效果,及时总结、不断提高。需要注意的是,总结不是自科普展览撤展开始的,而是从科普展览前置性策划环节开始的。在科普展览的全流程中,都需要及时总结,为下一次展览的实施积累经验。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年度巡展,之所以能够从单一的平面展到立体的多媒体展、从早期的电子内容传递展到实物巡回展、从一年巡展一地到一年巡展超过10个省区市特别行政区、从国内展到境外展,关键就在每年的全流程及时总结。不断从当年的遗憾中找到来年的努力方向,得到很好的效果。4科普展览组织实施的基本经验科普展览,归根结底是一项科学传播活动。站在传播的视角和组织实施者的立场,我们对科普展览做了基本经验总结。4.1坚持受众导向成功的传播,必须要考虑受众,也就是优先考虑“对谁说”的问题,受众是否接受,是考量一次传播行为的唯一指标。对科普展览而言:首先,要原则地把握受众为何而来,受众“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来有所获”思想要贯穿在科普展览的全流程中;其次,要粗框架地掌握目标受众范围,围绕受众论证和设计路线、内容、知识难易程度、动手可行性等;最后,要意识到在科普方面,有时软件的展示比硬件的展示要重要得多,为此,还要尽可能丰富地设计开放形式、安排充分的科普讲解。4.2学会借势传播成功的传播,还要考虑时机问题,也就是要在“什么时候说”的问题,时机的选择将直接决定科普展览的组织效率。争取做到事件牵引、因势利导。当前,党和政府对科普工作的重视程度日渐加强,全年有很多重大的科学相关时间节点,如“腐蚀日”“国际化学年”等国际重大科学日,“科技活动周”“科技工作者日”国家重大科普活动日等……借这些重大实践的“势”并充分发挥整合优势,能够有效降低组织难度和组织成本。同时,要坚定不移地打造个性化品牌,以利于开放前后的传播和活动的长期可持续。4.3加强媒体合作成功的传播,还要考虑渠道问题,媒体是事件的“放大器”,媒体的传播力远超一般的组织和公众。科普展览的目的,在于让更多的人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媒体的介入将有助于这一目标的达成。要与传统媒体做好合作,主要是借助传统媒体的力量,做好开放前预热和开放后宣传推广;要与新媒体做好衔接,主要是发挥新媒体优势,实现展览开放前信息充分释放、开放中信息充分流动、开放后信息充分汇聚。4.4强化规范管理最后要强调的是,科普是一项公益事业,同时也是一项具有产业价值的工作。作为科普展览的组织者,必须要将规范管理置于极其重要的位置,不可懈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在公益事业和科普产业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让作为事业资源的科普资源充分且有序地开放,为尽可能广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