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历史二轮精品复习 专题12 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12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本专题主要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等。十月革命的过程、特点、意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政策以及二战后苏联的改革是本主题学习的主要知识点。考点综述考向预测(1)高考命题的重点仍可能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等;从命题方式上看,注重把苏联不同时期的改革作纵向比较或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罗斯福新政作比较。(2)命题会从联系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道路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关史实进行分析比较,说明苏俄(联)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以及两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异同。专题备考引擎备考策略(1)复习俄国十月革命时,可采用比较的方法,如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归纳十月革命道路的特点及重大影响。(2)复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时,可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内容、特点及影响,分析苏联改革遭受挫折的原因,比较中国、苏联改革的成败,认识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曲折发展问题。专题网络构建重点要点探究►探究点一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及意义1.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1)十月革命走的是通过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2)十月革命采用的是武装暴力夺取政权并取得胜利的斗争形式。(3)它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包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了胜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4)十月革命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紧密相联、急剧发展的不同性质的阶段。2.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1)它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劳动人民开始实现“当家作主”的美好愿望。(2)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世界进入了一个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3)它把国际无产阶级的斗争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连为一体。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推动了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例1.1917年11月8日,中国驻俄记者刘镜人致电北京政府外交部:“广义派联合兵、工反抗政府,经新组之革命委员会下令,凡政府命令未经该会核准,不得施行。昨已起事,夺国库,占车站……”电文中的“广义派”“政府”分别指()A.俄国共产党沙皇政府B.俄国共产党资产阶级临时政府C.布尔什维克党沙皇政府D.布尔什维克党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例1D【解析】本题考查十月革命的有关内容。1917年3月的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但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血腥镇压人民的反战示威游行,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即十月革命,成功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材料中的“广义派”指布尔什维克党,“政府”指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俄国工人雅可夫认识到当前俄国革命的任务是要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在经历了哪个事件后()A.二月革命B.“四月提纲”演说C.七月事件D.彼得格勒起义变式题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列宁“四月提纲”的理解。1917年4月,列宁回到彼得格勒发表“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他还明确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答案为B项。►探究点二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政策的比较例2[2011·海南卷]“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A.二月革命时期B.十月革命时期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D.新经济政策时期例2D【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特点的理解。从关键信息“国家资本主义”“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可以判断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体现在固定的粮食税、自由贸易措施上。故答案为D项。1920年初,莫斯科郊区的农民科洛夫把自己生产的粮食运到附近的一个集市上出售,结果被处以罚款,粮食也被没收。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A.科洛夫逃避了应缴的税额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实行余粮收集制C.科洛夫出售了集体农庄的粮食D.斯大林模式下禁止商品自由贸易变式题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0年初,苏俄正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余粮收集制,禁止粮食自由买卖。A项不符合题意,可以排除;C、D两项不符合时间要求,可以排除,答案为B项。►探究点三斯大林模式的特点、评价1.斯大林模式的特点(1)所有制形式:单一的公有制。(2)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3)调节手段:排斥市场,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4)管理手段: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2.评价(1)这种模式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在较短时间内使苏联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国民经济获得较大发展。(2)这种模式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弊端。它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中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它违背了列宁关于把文化经济建设当做工作重心的思想,仍把政治斗争放在第一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3)斯大林模式造成了诸多严重的问题,如经济上比例失调,经济效益低下;政治上过分集权,缺乏社会主义民主,个人独断专行,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创造性受到压抑,工农关系紧张;阶级斗争扩大化,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等。其弊端日渐突出,成为苏联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为日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成为后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历史根源。例3[2009·江苏卷]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例3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斯大林这个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在斯大林当政时期,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这种体制存在很多弊端,但也促进苏联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A、B、C三项表述均不符合斯大林统治时期的史实。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表明斯大林模式()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C.优先发展重工业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变式题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斯大林模式的理解。通过材料中“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可以得出他实行的是指令性计划管理,不是指导性计划管理,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C项的正确性。从材料也不能得出会导致生活物资的短缺问题,故D项也不正确。由中央统一调配,完全排斥了市场的调节,可知B项正确。►探究点四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点1.相同点(1)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2)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3)改革过程都脱离了苏联实际。(4)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只是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结果都失败了。2.不同点(1)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重工业;戈尔巴乔夫侧重从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2)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3)前两次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后者虽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由于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例4[2010·北京卷]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例4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改革。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勃列日涅夫领导下进行体制改革,在工业上推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核心的新经济体制,但并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根据“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可知苏联没有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也没有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故可排除A、B两项。材料没有涉及所有制改革,故可排除C项。根据“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可知当时苏联政府想利用货币关系来管理企业,答案为D项。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是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对上述观点理解不正确的是指赫鲁晓夫改革()A.冲击了斯大林模式B.没有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C.有探索性和开创性D.开始突破了斯大林的经济模式变式题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赫鲁晓夫改革的理解。1953年赫鲁晓夫着手在经济、政治领域进行改革,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由于改革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进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试验,尽管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据此D项说法错误,答案为D项。热点视角视角1:从苏(俄)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工业化及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等方面,命题考查其特点,认识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建设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视角2:从苏联工业化与西方工业化的不同、二战后苏联改革与中国新时期改革的比较角度命题,考查苏联工业化及二战后苏联改革的经验教训。视角3:从20世纪世界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探索,特别是苏联、美国、中国的经济体制的异同角度,考查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不同经济体制的根源及影响,得出经济体制改革要立足于本国国情的认识。时政热点链接热点演练1.列宁认为:“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苏俄实行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1.B【解析】1921年为应对经济和政治危机,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的实践,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本题材料正是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重要特点,本题选择B项。2.下图为1922年与1925年苏联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对比图,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政府重视农业生产B.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C.国内外战争的结束D.农业集体化程度的提高2.B【解析】从图中看出1922年与1925年相比主要农产品产量提高,这与1921年新经济政策和1925年工业化实施有密切的关系,是国家调整经济政策的结果,故B项符合。A项说法明显错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历来对农业不够重视,农业为工业服务,极大损害了农民阶级的利益和生产积极性;C项1920年国内外战争基本结束;D项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召开,提出农业集体化方针,此后该运动在全国展开。3.钱乘旦在《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化史研究》中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下列各项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的有()①苏俄新经济政策②苏联斯大林模式③美国罗斯福新政④中国的改革开放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专题十一│时政热点链接3.B【解析】从题干含义可知“现代化复杂属性”即指既有资本主义的因素也有社会主义的因素,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简单单一,排除②,答案为B项。4.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

1 / 4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