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性理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LOGO小组成员:徐珏华,杨郁,张溧玶,马柳青中药药性理论2011.11.2何首乌【来源】本品为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multiflorumThunb.的干燥块根。【植物形态】多年生缠绕藤本。根细长,末端成肥大的块根,外表红褐色至暗褐色。茎基部略呈木质,中空。叶互生,具长柄,叶片狭卵形或心形,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或箭形,全缘或微带波形,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光滑无毛。圆锥花序,花小,花被绿白色,果具明显的三翅。花期8-10月,果期9-11月。【性状鉴定】呈团块状或不规则纺锤形。表面红棕色。两端各具有一个明显的根痕,露出纤维状维管束。质坚实而重,不易折断。切断皮部散列“云锦状花纹”(异常维管束),中央形成层环明显,有的有木心。气微,味微苦涩。以体重、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何首乌【显微鉴别】块根横切面:木栓层,含红棕色物质。在木栓层的内方和韧皮部的外侧有异常维管束,呈单个维管束或复合维管束,均为外韧型。中央维管束形成层成环状,导管稀少,有管胞及少数木纤维,中心为初生木质部。薄壁细胞含有淀粉粒及草酸钙簇晶。【成分】蒽醌衍生物(约1.1%):大黄酚、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甲醚、大黄酚蒽酮等,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益智)。芪类: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抗衰老、降血脂、保肝等)。卵磷脂(3.7%)等。何首乌【理化鉴别】(1)粉末微量升华得黄色柱状或针簇状结晶,遇碱液显红色。(2)粉末约0.1g+10%氢氧化钠溶液10ml,煮沸3min,冷后过滤。取滤液加盐酸使成酸性,再加等量乙醚,振摇,醚层呈黄色。分取醚层4ml,另氨试液2ml,振摇,氨液层显红色。(检查蒽醌衍生物)【含量测定】CP2010何首乌二苯乙烯苷:2,3,5,4’-四羟基芪-2-O-β-D葡萄糖苷不得少于1.0%。结合蒽醌:以大黄素、大黄素甲醚总量计不少于0.1%。炙首乌游离蒽醌:以大黄素、大黄素甲醚总量计不少于0.1%何首乌【性味归经】生首乌甘、苦,平;归心、肝、大肠经制首乌甘、涩,微温;归肝、肾经。【功效】生首乌截疟解毒,润肠通便。制首乌补益精血,固肾乌须中药药性理论中药药性理论是我国历代医家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不断摸索总结出来的。药性是指药物的药效和性能,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把药物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包括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药性理论中药理论的核心。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治疗法则等医学理论为基础。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四气何为四气?A.香臭腥臊B.寒热温凉C.酸甜苦辣四气的概念何为四气?又称四性。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能特征。——反应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属阴:寒、凉属阳:温、热平性药:无明显的寒热偏性四气的归纳寒性或凉性药物——减轻或消除热证热性或温性药物——减轻或消除寒证举例:如石膏、知母对发口渴等热证有清热泻火的作用,表明这种药物具有寒凉之性。如附子、干姜对四肢厥逆等寒证有散寒助阳的作用,表明这种药物具有温热之性。四气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与疾病的寒热性质是相对应的。四气与药物功效的关系病理机制:“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用药规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四气的应用:1.阴性寒凉药用于治疗阳证、热证,可清热、泻火、解毒、定惊等。2.阳性温热药用于治疗阴证、寒证,可散寒、温里、助阳等。3.平性药根据寒热不同,配伍温热药和寒凉药。四气的现代学研究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对机体代谢的影响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显示,温热药主要是兴奋机体的功能活动,寒凉药主要是抑制机体的功能活动,使之恢复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五味的概念何为五味?是指药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分属五脏而合五行“具体五味”:药物的味道,“滋味说”“抽象五味”:代表药物功能,通过观察药物的实际疗效总结出来的,直接与药物功效相对应,“五味说”五味的阴阳属性?酸、苦、甘、辛、咸、淡阴:?阳:?五味的概念何为五味?是指药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分属五脏而合五行“具体五味”:药物的味道,“滋味说”“抽象五味”:代表药物功能,通过观察药物的实际疗效总结出来的,直接与药物功效相对应,“五味说”五味的阴阳属性?酸、苦、甘、辛、咸、淡阴:酸、苦、咸阳:辛、甘、淡五味的功效辛能散、能行,用于表证和气滞血瘀证散—发散表邪如解表药中的麻黄、薄荷等行—行气、活血如行气药中的陈皮、香附,活血药中的桃仁、红花等五味的功效甘能补、能和、能缓,用于虚证或痉挛疼痛补—补益诸虚如补气药:人参、黄芪等;补阴药:沙参、麦冬等;补阳药:鹿茸、淫羊藿等;补血药:当归、熟地等和—和中、补中如消食药中的山楂、神曲、麦芽等缓—缓急、和缓如甘草、饴糖等五味的功效酸(涩)能收、能涩,用于气血津液耗散滑脱病证收—收敛,涩—固涩如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石榴皮、五味子--涩肠止泻桑螵峭--治尿频五味的功效苦能泄、能燥、能坚阴,用于热证和湿证泄—通泄、降泄、清泄通泄-攻积导滞,如大黄;降泄-降气平喘,如杏仁、枇杷叶;清泄-清热泻火,如栀子。燥—燥湿,用于湿证如苍术、厚朴;黄连、龙胆草、苦参等坚阴—滋阴降火如黄柏、知母五味的功效咸能软、能泻,用于瘿瘤、瘰疬、痰核、痞块和热结便等软—软坚散结,泻—泻下如瓦楞子、牡蛎,芒硝等五味的功效淡能渗、能利,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软—渗湿,利—利尿如猪苓、茯苓等升降浮沉的含义自然界的物质运动:《素问·六微旨大论》:“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很多植物都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性人体脏腑也是处在不断的升降出入的气机运动。脏腑升降出入一旦失调会出现气机紊乱,产生一系列症状,例如肺气上逆为咳喘、胃气上逆为呕吐等。升降浮沉的含义中药升降浮沉的含义:指药物作用的趋向性,也就是针对人体的病势趋向而言。升降浮沉的含义升:升提举陷病势常常表现为向上如咳喘、呕吐降:下降平逆病势常表现为向下如泻利、崩漏、脱肛、子宫下垂等浮:上行发散病势常表现为向外如发热、自汗、盗汗沉:下行泻利病势常表现为向内如表症不解、疔毒内陷升降浮沉的含义由于升和浮、降和沉,它们在作用趋向上有其相似之处,所以常常把升浮、沉降分别相提并论。升浮的趋向是上行向外,沉降的趋向是下行向内。升浮属阳,沉降属阴决定升降浮沉的依据药物的升降浮沉作用趋势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来决定的,既与药物的临床疗效有关,也与药物本身的特点和性质有密切联系。临床疗效是主要决定因素药物的性质与特点与升降浮沉的关系四气与升降浮沉的关系温热之品,其性属阳,多主升浮;寒凉之品,其性属阴,多主沉降。五味与升降浮沉的关系辛甘之味,大多属阳,故其性主升浮,味酸苦咸,大多属阴,故性多主沉降,气味阴阳与升降浮沉的关系“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中之阳,气厚者为阳,薄者为阳中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药物的性质与特点与升降浮沉的关系药物部位、质地与升降浮沉的关系花、叶、藤茎...主升浮种子、果实、矿物....主沉降其他因素:配伍、炮制等。升浮药+沉降药/沉降药+升浮药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升降浮沉的药性作用升浮药:解表药、祛风湿药、开窍药、提气升阳药等类药物,大多属于升浮性质。沉降药:攻下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安神药、平肝熄风药、收涩药等类药物,大都属于沉降性质。趋向性能不明显:化湿药、活血祛淤药、杀虫药、外用药,以及有些祛痰药等。趋向性能为双向性:如麻黄上能发汗解表,下能利水消肿。川芍既可上行头目,又可下行血海。升降浮沉的应用调和脏气、奉养四时调理气机、抑制病势因势利导、祛除病邪归经的含义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从而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依据。归经的依据中医的经络、脏腑理论为理论基础中药所治具体病症为依据中药质地的轻重、入药部分、形状等归经的应用能有的放矢地知道临床用药:归经理论体系的完善,补充了性味、补泻、升降、浮沉等的不足。“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必无捷径”。根据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配合治疗的药物能引经报使、直达病所与性味相合有助于以及药物的功效“毒”的涵义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

1 / 4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