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活动开展和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结题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校本教研活动开展和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结题报告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校本教研活动开展和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编号:J06-021)主持人:肇庆市端州区教育局教研室林敬华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民族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广大中小学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主力军。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在人类跨入21世纪的同时,也随即进入了知识经济的社会,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时期。我国过去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和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体制有些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的需要,不能培养出当前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的人才。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并行的是科技与教育的国际化,特别是网络教育更加快了这一进程。各国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资源等等,都互相交流、互相影响、交互应用。因此,我国在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强调了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只有建立起一支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有可能面对新情况、新要求,建立起新的教育理论,探索和创新教育方法;才有可能研究和借鉴各国的教育资源与我国的教育实际相结合。有研究、有借鉴才有创新,才有超越。近年来兴起的中小学教师“校本教研”,是一种教师继续教育形式,实践证明它能够较好地做到教师培训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对于解决教师教学实际问题有较大的帮助。自上而下的培训仍然使教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教师的主体合作探究作用没有得到发挥,作为教师教育的资源没有得到重视和开发利用。本课题试图汲取国内外诸多教师教育研究成果的合理内核,在全面了解教育改革要求和教师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立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全程规划和可持续性发展,借助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参与以及专家的引领,开展教师校本研修,加强校际联动,从而有效地解决教师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兼顾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步提升。二、概念的界定校本教研,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校本:以校为本,或学校本位。学校是教育发生的地方,是教育改革的基点。若要使教育改革成为可持续的事业,那么从教育体制内(尤其是学校)激起改革的动机是十分必要的,而以校为本发展就是此内在机制之一。在以校为本的运作中,不仅强调专业的重要性,更是教育决定权下放的必然反映。研究:学校和教师为了学校的发展和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展开的一系列实践性研究,主要以教学研究为主。在此所指涉的研究不同于正式的研究,也不同于所谓的行动研究,而是涵盖所有为了学校发展而进行的各种各样的研究活动。三、理论依据1.“教师即研究者”理论:英国课程理论专家斯滕豪斯认为,如果没有得到教师这一方面对研究成果的检验,那么就很难看到如何能够改进教育,或如何能够满足课程规划。如果教学要得到重大改进,就必须形成一种可以使教师接受的,并有助于教学的研究传统。1996年国际教育大会第45届会议的建议中指出,“在一个变化迅速的世界中,在职培训已成为从事所有活动和专业至关重要的工作。因此,教师不仅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技能,而且还应培养其学生在整个生活过程中创造知识所需的态度和技能”。2.在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研究的理论:20世纪80年代,教师研究演化成直指学校问题,将学校实践活动与研究活动密切结合在一起,大力倡导学校教师参与研究的校本教研。斯皮克“校本教师发展理论”提出,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教师素质提高的重心应定位在学校本位的发展、教师职业本位的发展上。3.“校本教研”三个重要特点。一是“基于学校”,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所组织的各种培训、所展开的各类研究、所设计的各门课程等,都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让学校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活力释放得更彻底。二是为了学校,意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三是在学校中,即教师要置身教育教学之中,参与学校发展与改革问题的研究,围绕学校自身问题所形成的各种解决方案要由学校校长、教师共同探讨、分析,由学校中人来解决。(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郑金洲)四、研究的目标和内容1.研究的目标通过科学的校本教研管理,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升教师理论素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领教师关注自身成长,促进专业化发展;用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武装教师,突出校本教研工作的时代性、创造性、实效性,促使全校教师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更新知识能力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积极构建学习型组织,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资源,实现教师专业素质的共同提高,建设一支师德高尚、观念新颖、业务精湛,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面向未来教育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教师群体。2.研究的内容(1)探索能促进教师成长的制定校本教研的各项制度;(2)探索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成长的组织形式;(3)开发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成长的校本培训资源研究;(4)探索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成长的活动方式。五、主要研究对象和方法1.研究的方法:(1)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改进和总结教师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滚动式推进研究过程。(2)文献资料法,充分查阅资料,借助各种相关的理论和经验,指导课题研究。(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教师各方面发展的研究和跟踪调查,从个别提升到一般,以个别指导一般。(4)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的积累,按照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和经验总结。2.研究的对象:肇庆市第一小学、肇庆市第十五小学、肇庆市第十六小学、肇庆市实验小学、肇庆市奥威斯实验小学和肇庆加美学校全体数学教师。六、研究的主要步骤1.课题启动阶段(2006年6月—2006年10月)(1)确定研究主课题,完成课题申报工作。(2)建立课题组,明确分工职责。2、课题研究框架建立阶段(2006年11月—2007年5月)(1)健全学习交流制度,学习有关文献资料。(2)制定子课题工作计划。3、课题实施阶段(2007年6月—2008年5月)(1)定期组织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2)研讨经常化,解决在研究中发现的问题。(3)中期成果汇报,举办校本教研现场会,组织教育教学论坛。(4)广泛听取意见,修改并完善研究方案,调整工作计划。4、结题总结阶段(2008年5月—2008年10月)(1)根据调整后的工作计划,进一步进行课题的研究。(2)对前面两阶段的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形成文字资料,包括课题工作总结、教师研究论文、教师成长个案等。5、课题理论升华阶段(2008年11月—2009年5月)在端州区推广研究成果,筹备开展“端州区校本培训工作的评价活动”。6、成果鉴定验收阶段(2009年6月—2009年10月)做好结题的相关工作,归类整理和汇编研究成果,通过开展“端州区校本培训工作的评价活动”,交流、总结各校校本教研工作的经验和特色。七、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经过3年多的研究,我们摸索出了“校本教研促进教师发展”的基本模式:(一)为促进教师成长,建立校本教研制度1、组织机构及相应的管理制度。“搞好搞不好,关键看领导”。建立科学、高效的组织领导机制是建立校本教研制度能否规范实施的首要保证。我们要求学校要建立以下这几方面的制度:(1)建立学校行政是校本培训负责人的制度。学校是校本培训的主要基地,所以校长是学校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学校要专门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主管教育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为副组长、学科带头人为组员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领导、协调和管理。校本培训由教导处或教研室具体负责实施,教导处或教研室主任负责校本培训日常管理工作。校长要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确保教师参加教研和培训所必须的经费投入;要整合教导处或教研室和教研组的力量,使之具备促进和指导校本教研顺利开展的职能,形成教学、教研一体化的格局;建立教研激励机制,制定教学研究成果的奖励方案;要为教师、教研人员和研究者获得经常性的沟通和联系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使教师的困惑能及时得到回应,教师的经验能及时得到关注和分享。(2)建立教研活动常规管理制度。学校教导处或教研室和学科组是校本教研工作的具体责任部门,教导主任或教研室主任和科组长是主要责任人。学校要制订教研活动常规管理制度,教研的计划、时间、地点、人员、内容、效果、评价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并由教导处或教研室具体落实、检查,以保证教研效果。(3)建立教研组管理制度。设置学科教研组、建立校际间教研协作体(组)、明确教研组长的地位和职责、制订详细的工作任务要求,建立一种促进学校、教师合作、发展的学校文化。加强集体研究,促进学校、教师之间及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中的交流与对话、沟通、协调与合作,使学校、教师之间建立积极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加强学校、教师、学科之间的沟通或整合,改变过于强调学校、学科本位的倾向。2、规范教学研究制度。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建立和完善教师教学研究制度是构建校本教研制度的根本,从而使以校为本的研究真正为教学服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主要包括理论学习制度、备课制度、上课制度、教学反思制度、作业布置与批改制度、学生辅导制度、学生学习评价与考试制度、教学质量分析制度等。(1)理论学习制度。理论学习制度建设目的就是要营造一种氛围,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不断学习作为自己专业发展的必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理论,为反思提供理论基础。理论的指导是促进教师专业提高的有效的保证,理论学习要有计划、有形式、有时间保证、有检查落实和效果。(2)备课、上课等教学常规制度。校本教研强调“教学即研究”,我们必须建立一种与之相配套的常规教学管理制度,促使教师把日常教学和教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其研究能力。这些制度学校大多都有,关键是要不断完善,否则,就会陷入“穿新鞋走老路”的困境。建立的教学管理新机制,要有助于教师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激发,要赋予教师自主权。因为,新课程的开放度很大,只有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有充分的自主性,才会不模仿、服从他人,才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主见,作出自己的决定,引导学生自主、充分发展,实现课程实施的目标。对备、讲、批、辅等教学常规的修订,要降低管理的刚性,增强管理的弹性和开放性,取消一切不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条文,增进新理念、新内容,使教师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研究的过程,专业提高的过程。(3)教学反思制度。只有善于对自己的行为或观念经常反思质疑的教师才能得到较快发展。所以,我们要建立反思制度,促使教师反思制度化、经常化。在学习教育理论及他人经验后,要写出心得体会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上课之余,要写教后感反思课堂教学得失;考试结束,也要进行总结、分析成功与不足等等。要引导教师开展既能提高教师理性认识又能改进实践的反思研究,如课例研究、教学案例或教学故事、做教学情况调查等,寻找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方法,同时也为下一步确立校本课题做准备。3、校本教研与区域联动校本教研的交流制度。为了使同伴互助得到落实,学校建立相应的制度积极为不同层次的教师牵线搭桥,为教师的合作和交流提供平台。这方面的制度主要应有集体研究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帮带制度、听课评课制度、示范课、公开课展示制度、教学经验交流制度等。区域联动校本教研,这种教研打破了“以一校为本”、单兵作战的格局,有利于形成氛围,实现教研资源共享,达到深层次的同伴互助。(1)教研制度。修订完善教研制度,充分发挥学校教研组的组织协调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教研活动,改变教师教学研究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状态,有效开展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每个教师都要积极参与教研活动,作到互相学习、共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