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1.教育科学研究对象的特点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教育问题的特点:①复杂性。其一,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人口,与各行各业、千家万户、男女老少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任何一个教育问题的提出、认识及其解决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二,任何一个教育现象如“学困生”的产生,造成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而且产生的现象作为原因又会导致新的教育现象的出现。可以说,教育中一果多因、一因多果、多因多果、亦因亦果的现象十分普遍。②两难性。研究教育研究活动的历史与现实,不难发现,教育领域中存在着大量悬而未决、棘手难决的两难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似乎这么看对,那么认识也正确,这么做效果很好,那么解决效果也不错,这样势必导致研究者的思想认识与研究行为处于游离状态。教育问题的两难性具体体现在3个方面:其一,理论中的两难,如人性论、知行观等;其二,实践中的两难,如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情商培养与智商提高,减轻负担与提高质量,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等:其三,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矛盾或难以协调造成的两难,如素质教育的形成性评价,父母体罚孩子等。③开放性。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教育问题的认识与解决不可能在封闭的状态中进行。教育问题的开放性包括时间上的开放即借鉴过去、立足现状、着眼将来:也包括空间上的开放即打开校门、打开国门、打开区域之门,在与其他学校、其他国家、其他地区的教育经验交流中澄清认识与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④整合性与扩散性。教育研究中所分析的问题多是整合的概念,其内涵丰富,外延宽广,而且它往往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既是个别问题,又是普遍性的问题,既是历史问题又是现实问题甚至是将来的问题。因此,教育问题的探讨可以将其整合在一个系统中进行全面的分析。反之,整合性的教育问题又可以扩散化,把它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子问题加以探究,如素质教育,它既涉及教育的观念、教育的价值,也涉及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一系列个别的、具体的问题。2.试举一个教育两难问题,并说明解决此问题的思维策略①教育两难问题的概念:教育领域中存在着大量悬而未决、棘手难决的两难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似乎这么看对,那么认识也正确,这么做效果很好,那么解决效果也不错,这样势必导致研究者的思想认识与研究行为处于游离状态。②举例: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论(实践中的两难)。个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的需要来确定。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是由人的本能、本性的需要决定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使人的本能和本性得到自由发展。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评价教育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为标准来衡量。社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认为,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教育结果也只能以其社会功能加以衡量。教育结果的好坏,主要看它对社会贡献了什么,贡献的程度如何。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需要,教育除了社会目的之外,没有其它的目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在处理社会和人的关系问题上各执一端,都是不正确的。只有将社会发展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才是科学的。③解决的思维策略:在教育中妥善处理好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目的。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始终处于矛盾运动之中,它们之间既有一致面,又有矛盾之处,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就是在这一矛盾运动和转化中实现的,教育在这种转化中起了中介作用。通过教育可以把社会发展的要求转化为人的素质,把人的素质提高到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水平,这样可以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我国的教育目的应以人为本,终极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个人的发展是以社会的发展为前提的,社会的发展会促进个人的发展,为个人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以利于个人的发展,而个人的发展又会推动社会的发展。所以,以人为本的教育目的与社会的发展并不矛盾。3.如何选择一个好的研究课题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应有的特点:①问题必须有价值。问题的意义是确立选题的重要依据,它制约着选题的根本方向。如何衡量选定课题有无意义及意义的大小,主要是看两个基本方面。一是所选择的研究课题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否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这方面强调的是课题要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选题范围要广,要从当前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针对性要强,选取有代表性的,被普遍关注、争论较大的亟需解决的问题。二是所选择的研究课题是根据教育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为检验、修正、创新和发展教育理论,建立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的需要。这方面课题一般较专深,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理论上要有所突破和建树,或有重要的补充和完善。②问题必须具体明确。选定的问题一定要具体化,界限要清,范围宜小,不能太笼统。那种大而空、笼统模糊,针对性不强的课题往往科学性差。因此不宜把课题选得太宽、太大、太复杂。③问题要新颖,有独创性。选定的问题应是前人未曾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应有所创新,有新意和时代感。要做到选题新颖,就要把研究课题的选择放在总结和发展过去有关学科领域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思想的主要遗产的基础上。因此,要通过广泛深入地查阅文献资料和调查,搞清所要研究课题在当前国内外已达到的水平和已取得的成果,要了解是否有人已经或者正在或者将要研究类似的问题。如果要选择同一问题作为研究课题,这就要对已有工作进行认真审视,从理论本身的完备性,从研究方法的科学性高度进行评判性分析,在此基础上,重新确定自己研究的着眼点。只有在原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的突破和创新,才具有研究的意义。④问题要有可行性。所谓可行性,指的是问题是能被研究的,存在现实可能性。具体分析,可行性包含以下两方面的条件:一是客观条件。除必要的资料、设备、时间、经费、技术、人力、理论准备等条件外,还有科学上的可能性。二是主观条件。指研究者本人原有知识、能力、基础、经验、专长,所掌握的有关这个课题的材料以及对此课题的兴趣。也就是说,要权衡自己的条件寻找结合点,选择能发2挥自己优势特长的课题。对于刚学步的年青人,最好选择那些本人考虑长久,兴趣最大的课题。而在教育第一线从事实践工作的教师,选题最好小而实。4.设计问卷、访谈提纲。问卷(15~20个问题,先分好维度,其次注意主次):①样例:福建省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基本情况调查问卷。②问卷误差的补救措施:问卷误差主要来自调查对象a.担心调查是否合法---写卷首语或导言说明b.担心调查结果公布有损切身利益---去掉不必要的敏感性的问题c.因忙碌或认为调查问题毫无意义---卷首说明问卷意义,感谢合作d.从未想过被调查问题而且不愿去想---问题简单明确③问卷设计包括问题设计、答案设计、问卷编排三项内容。(一)问题设计问题的提出有三种方式:1.直接提问:被调查者能直接回答的项目,如职业、年龄、兴趣爱好。2.间接提问:对于那些直接回答可能有顾虑,被调查者不敢或不愿说出自己真实想法的问题。间接提问不直接问及被调查者本人的有关情况,而是让其回答对其他人持什么态度,有什么想法等问题,如“你认为目前大多数教师的工作量如何”,“你觉得大多数教师收入如何”。被调查者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往往会把自己的行为、想法包括进去。3.假设性提问:假设某一情景,或假设别人对事物有某一种看法,而要求被调查者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有人认为,目前教师的社会地位并没有真正得到提高,你是否同意?”“如果有机会让你重新选择职业,你愿意选哪一种职业?”问题设计要注意若干问题:1.作为问卷项目的问题应充分准确反映主题2.问题表述要清楚,避免出现一问多答现象,如“你认为国家应该制定教育法和教师法吗?”3.尽量不使用专业性术语4.避免诱导性的问题,如“大多数人认为…你的看法呢?”(二)答案设计:结构式问题(让答卷者对问题上已经拟好的几个回答作出选择)的答案:1.定类回答:将对象进行分类,类别间的数字只表示不同而已。如“你爸爸是--❶医生❷教师❸工人❹其他”,这里的编号除了说明他们不同类别之外,没其他任何意义。定类问题的答案要注意:这些答案必须是互斥的,答案之间不能有交叉的含义,如“青年人”和“知识分子”不能出现在同一组答案中;把问题的所有可能出现的答案都罗列出来,若难以全部罗列,可在主要项目列出后加一项“其他”。但,一套问卷不能有很多“其他”,因为太多就没有定类的意义了。2.定序回答:按照人们对某一对象的态度确定顺序,答案往往采取诸如“❶很对❷对❸不一定❹不对❺很不对”五级或“❶对❷不知道❸不对”三级答案,而以五级之多。不同的序号反映答案间的程度差异。定序问题的答案要注意:答案要从强到弱或从弱到强,体现顺序性;答案要对称,如好、一般、差,或好、较好、一般、较差、差。3.定距回答:表明答案间的数量差异。如“你一周用于备课的时间是--❶>12小时❷9~12小时(包括9小时,不包括12小时,下同)❸6~9小时❹3~6小时❺<3小时”。常用的定距单位有小时,元,公里等。定距问题的答案要注意:数字不重复,不遗漏;各档间距相等;划分档次不宜太多,每一档的范围也不宜太宽。一般的做法是:在大多数所属的范围内适当进行分档,并将两端列为开放式。(三)问卷编排1.标题:如,“小学生课业负担调查”、“厦门市中学教师爱岗敬业情况调查”,要把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都反映出来。2.指导语:说明两点:A.调查的理由,要强调调查内容与调查对象密切相关,调查是有价值和意义的。B.填写说明,说明问卷的填写方式,通常要举一些实例。3.问题:注意逻辑性、前后顺序。把简单的事实性问题放在最前面,这样使填表的人一开始就感到顺手,复杂的或敏感的问题放在后面。4.结束语:对答卷者表示感谢,或要求答卷者对研究作简要评价。访谈提纲(给定访谈对象):样例:福建省留守儿童现状调查研究5.对策研究的范式(给定一个主题,自己构建)Ⅰ教育对策研究:问题表现--危害性--成因分析--应对措施Ⅱ《福州市中小学教师流失对策研究》①查清福州市中小学教师流失实际情况与问题表现;②阐述福州市中小学教师流失的负面影响;③分析福州市中小学教师流失的原因;④提出控制福州市中小学教师流失的对策。Ⅲ参考照片资料36.联系实际说明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其要求是什么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它是研究者(主要是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从而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教育叙事研究的实施要求:①勤于学,敏于思(比如,教育生活故事、学生成长个案、教师成长记录、教育教学对话、教学设计案例、教学反思案例,等等。教育教学活动方方面面的内容都可成为叙事研究的话题),勇于行。教师进行叙事研究,既是研究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思考的过程、实践的过程。②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不是可以任意妄为,无章可循的,它总是内含一些基本的要素和要求。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要素:有鲜明的主题或引人入胜的问题(关于主题:A.唯小不唯大。教育叙事的切口要小,最好着眼于学生的行为、教师的教学等,这样易于操作,不要选择自己陌生的领域。B.唯实不唯虚。a.教育叙事研究首先要具备真实性,绝不能杜撰或假设推论。“教学叙事”必须基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对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可以做某种技术性调整或修补,但不能虚构。b.教育叙事研究要实用,或者说有意义,因为叙事的目的是为了积累教育经验,更好地进行教育工作;教育叙事的对象也完全指向于教师自身的实践。C.选择的故事要具有典型代表性,体现“有效教学”的相关教学理念,有较强的说服力。如,教学叙事可以反映教师以自己的方式化解教学事件之后获得的某种教学效果,也可以反映教师忽视了教学事件之后导致的某种教学遗憾);有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有解决问题的情境性(教育叙事要和具体的教育情境相联系,具有丰富的时空感)、冲突性、过程性、复杂性以及师生角色变化等的描述;有解决问题过程中及过程后的反思(叙事研究报告以“叙述”为主,但是在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