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运动中最激进的代表一.生平1712出生在日内瓦钟表匠家庭母亲早逝父亲一边工作,一边教他阅读文学和历史作品。卢梭后来回忆说,书中的历史人物,使他“形成了自由思想和民主精神,以及不愿忍受奴役和束缚的骄傲性格”。卢梭十岁的时候,父亲避祸离家出走,客死异乡。卢梭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学徒生涯受尽虐待,离开日内瓦。当做杂役、家庭书记、教师、流浪音乐家卢梭“对于不幸的人民遭受痛苦的同情和对压迫他们的人所抱的不可遏止的痛恨”,促使他去深入思考贫富对立问题。结识华伦夫人,以母子相称,后来二人相爱。重病缠身,却疯狂学习。“死亡的逼近不但没有削弱我研究学问的兴趣,反而似乎更使我兴致勃勃地研究起学问来。”卢梭对数学、天文学、历史、地理、生物、哲学、文学和音乐等各门学科都进行过专门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知识。1744年,卢梭结识了一位名叫戴莱丝·勒瓦瑟的女仆,不久两人同居。25年之后,正式结婚。生了五个孩子,卢梭以经济拮据为由,把他们全部送进了育婴堂。1750年,第戎科学院征文,题目是《论科学与艺术是否败坏或增进道德》。卢梭的论文《论科学与艺术》获得一等奖。人天生是自由平等的,道德上是纯洁的,到了文明社会,才出现道德堕落和社会不平等现象。科学与艺术不仅不能给人类带来任何好处,反而造成了道德的沦丧。1753年,第戎学院再次进行有奖征文,这次征文的题目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什么?”卢梭写出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文明社会之前,人类处于“黄金时代”即“自然状态”。此时,社会没有私有财产、国家、法律、奴役现象,人们过着孤立、自由、平等的生活。私有财产的出现,使人类社会产生了“穷人和富人”,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和种种社会罪恶的根源。“以绞杀或废除暴君为结局的起义行动,与暴君前一日任意处理臣民生命财产的行为同样合法。”卢梭身上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和敏感、多疑的性格,他同狄德罗等“百科全书派”的朋友之间的关系开始恶化。卢梭反对伏尔泰在日内瓦建立一家剧院的计划,指出剧院是所伤风败俗的学校,结果他同伏尔泰反目,成了终生的仇敌。长篇小说《新爱洛绮丝》政治论著《社会契约论》教育小说《爱弥儿》《社会契约论》““人生来是自由的,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人们为了摆脱枷锁,人们就应订立社会契约,从而去获得自由。卢梭批判了“君权神授”人生而自由平等,任何人都没有强迫他人服从的天然权威。基于人民自由意志订立的社会契约才能成为国家和法的合法根据。“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自己做人的资格,放弃人的权利,甚至于放弃自己的义务。一个人放弃了一切,是不可能有任何东西作补偿的。这样一种放弃与人的本性不相容,使自己的意志失去全部自由,就等于使自己的行为失去全部道德价值。”——————————《社会契约论》主权在民卢梭指出,真正的社会契约,并不是人民与君主订立契约,而是自由的人民以契约方式组成共同体或国家。这一学说洋溢着激进的民主主义精神,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提供了理论基础。卢梭主张国家和政府必须接受社会契约的制约。政府是主权者的执行人,行政官吏只不过是人民的“仆役”。政府和行使管理职权的人是人民公意的执行者,由人民来设置、监督和罢免。人民不仅有定期决定政府形式和执政者的权利,而且有通过起义推翻违反契约、实行暴虐统治的君主的权利。影响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体现了卢梭学说的基本精神。法国大革命中,卢梭的学说成了他们的政治纲领。《人权宣言》的许多条文几乎直接照搬《社会契约论》的原文。国民大会的成立和审判路易十六都援引了人民主权论。卢梭对“巴黎的繁华和上流社会的奢侈”深恶痛绝,回到他的祖国日内瓦。后又辗转于瑞士、英国、法国之间晚年创作了《忏悔录》1778年,卢梭被马车撞倒,被狗咬伤,在贫病之中与世长辞。伏尔泰听说卢梭死于狗嘴,认为他死得其所二、文学创作1.《新爱洛绮丝》卢梭在这部小说中,叙述了十八世纪贵族小姐朱莉和平民知识分子圣·普乐的爱情故事,它的情节同十二世纪少女爱洛绮丝和他的教师、哲学家阿贝拉尔的爱情悲剧十分相似,因此取名为《新爱洛绮丝》《新爱洛伊丝》书信体哲理小说男女恋情及婚姻家庭主要人物:朱莉圣普乐伏尔玛小说通过圣·普乐和朱莉的爱情的悲惨结局,表现了“自然道德”和“社会道德”之间尖锐的冲突。卢梭认为,人的感情是自然赋予的,依照自然法则而产生的优美的感情,是合乎自然道德的。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它不合乎由阶级偏见所形成的社会道德,因而造成爱情悲剧。贵族,在这个国家里,只不过是有害而无用的特权阶层,你们如此夸耀的贵族头衔又有什么可令人尊敬的?你们贵族阶级对祖国的光荣、人类的幸福有什么贡献!你们是法律和自由的死敌,凡是在贵族阶级显赫得不可一世的国家,除了专制的暴力和对人民的压迫以外,还有什么?2.教育小说《爱弥儿》卢梭描写爱弥儿和他的家庭教师的故事,以说明如何教育出一个理想的公民。致力于探讨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政治和哲学问题;特别是个人如何在不可避免趋于堕落的社会中保持天性中的善良。我们的智力充满奴性的偏见;我们的习俗在于统治、限制和强迫。文明人生为奴隶,死为奴隶。幼时被裹在襁褓里,死时被钉在棺材里,一生被囚在机构里”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以培养理性王国的“新人”。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与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他推崇自然、情感,主张人与自然融合,被当做浪漫主义之父3.自传体小说《忏悔录》《忏悔录》是卢梭借用圣·奥古斯丁的书名,用以追述自己过去半个世纪的往事的回忆录式作品。卢梭一生并未犯过什么严重的错误,也从未存心作恶,但他同样出于忏侮的心情回忆往事。在卢梭笔下,生活中违背道德良心的小事被披露无遗,表现出强大的自省悔悟的人格力量。我已决心要做一件前人未做过,以后也无人会做的事业。我要将一个人赤裸裸的展现在世人面前,而这个人就是我。无论末日审判的号角什么时候吹响,我都敢拿着这本书走到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果敢地大声说:“请看!这就是我所做过的,这就是我所想过的,我当时就是那样的人。不论善与恶,我都同样坦率地写了出来。“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鄙龌龊,就写我的卑鄙龌龊……,万能的上帝啊!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的跟前来,让他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种种恶行而羞愧。”卢梭把自己作为“人”的一个标本加以剖析,描绘了自己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他从人性论出发,认为人性本善,但是罪恶的社会环境却使人变坏。1712年6月28日,卢梭出生在日内瓦,父亲艾萨克·卢梭,钟表匠;母亲苏珊娜·伯纳德(还有一位离家出走不知下落的哥哥)。卢梭的母亲死于难产,这是其人生的第一大不幸。他从父母那里继承了一颗多情的心,又在姑姑那里感受到了人间的爱。父亲、姑姑、乳母、亲戚、朋友、邻居,所有与他接近的人都深深地爱着他,卢梭也以他那双多情的眼睛打量着这个善良而纯朴的世界,默默地接受着人们给他的爱。也就是在这样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里,卢梭有了他的性格雏形,也有了与他一样的平民息息相通的感情。1722年,其父与市政议员等人打架斗殴,举家被迫离开日内瓦,卢梭声称其父乃是根据原则离开此地,即“宁愿离开日内瓦到国外度过余生,也不愿由于妥协而失去自由和荣誉。”卢梭之父来到法国里昂,卢梭本人则托付给姨妈照管,这位姨妈有一个与卢梭年龄相仿的儿子,这两个孩子被送到兰博希尔神甫手下接受教育。1724年因为兰博希尔的妹妹在一些小事上责打卢梭,致使此段生活结束(弄断梳齿)。“对我来讲,拜倒在让人折服的小姐脚下,顺从她的指令要求,乞求她的宽恕和原谅,真是妙不可言的快事。我那生动的想象力让我热血沸腾,我看上去像一位痴迷的情人”。女教师兰贝尔斯的鞭罚,带来的“肉欲的快感”,“正是这种惩罚注定了我终生的趣味、欲望和感情”。年长后,卢梭钟情年轻少女,一心渴望着她们的鞭打。他亦曾在躲在黑暗街头,向陌生女子露出他的臀部,他曾说深知这是一件非常愚蠢的行为,但每次做时总会带来无比的性满足,他最终被一名男子捉拿。1724年—1728年,卢梭师从一位雕刻家,卢梭认为师傅的管教使其失去了自由和财产,“未被满足的欲望导致邪恶”。于是卢梭开始偷窃他所欲求的东西,尽管经常因此挨打,但卢梭想得开,“既然偷窃,挨打是应该的。这是等价交换”。“我的欲望极其强烈,每当我激动的时候,我的那种狂热是无与伦比的,审慎、恭敬、畏惧、礼节,我全然不顾,我完全变成一个胆大包天的人。羞耻心阻挡不住我,危险也不能使我畏缩不前,除了我迷恋的对象之外,天地虽大,却仿佛空无一物,”这就是欲望导致奴役,导致苦难的明证。1728年由于返家太晚,城门已闭,致使卢梭离开日内瓦,来到萨瓦地区的贡菲农镇。认识彭菲尔神甫并皈依天主教,该神甫将卢梭送往影响卢梭一生的华伦夫人(时年28岁),“她的美不在面貌上,而是在风姿上,因此经久不衰,现在仍保有当初少女的丰采。她的态度亲切妩媚,目光十分温柔,嫣然一笑好像一个天使,她的嘴和我的嘴一般大小,美丽的灰发也是很少见的,她漠不经心地随便一梳,就增添了不少风韵。她的身材不高,甚至有点矮小,致使她的体态稍嫌矮胖,虽然没有什么不相称的地方,但是,要找比她那样更美的头、更美的胸部、更美的手和更美的胳膊,那是办不到的事。”在华伦夫人身边,卢梭系统地学习了音乐,广泛阅读了天文、地理、历史、哲学、数学等书籍。就在那时,卢梭接触到了伏尔泰的文章。伏尔泰优美的文笔使卢梭着了迷,并且激起了他用优雅的风格写作文章的强烈愿望。然而,也就在那时,他得了一种奇怪的可怕的疾病:心跳加速、耳朵嗡鸣、浑身颤抖。这种病使他的听觉变得迟钝了,也使本来就孱弱多病的他更加虚弱了。此外,由于疾病,他的心理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激情消退,黯然神伤,并且还多了一些病态的敏感。“我只是在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死人以后,才开始活着。”这就是卢梭当时的感受。华伦夫人将卢梭送到意大利的都灵研究天主教,因卢梭视该修道院之人为流氓恶棍而无法共同生活。离开修道院后,卢梭成为维塞利斯伯爵夫人的仆从。这位夫人很快死去,在分房产时,卢梭偷了管家侄女的粉银色丝带,被抓后,卢梭硬说是一位女仆送给他的。结果女仆遭受惩罚,卢梭也因此一生内疚。1731年经过一段时间的闯荡之后,卢梭又回到华伦夫人身边,此时开始对音乐感兴趣,也开始对华伦夫人感兴趣。1732—1738年,卢梭一边自学,一边享受华伦夫人的关爱。哲学、科学、历史和文学是此时自学的主要内容。1740年,卢梭离开华伦夫人,来到里昂担任马布里先生两个孩子的家庭教师。1743年,卢梭出任法国驻威尼斯公使的秘书工作。因与公使交恶,不欢而散。1744年卢梭重返巴黎认识戴莱丝·勒瓦瑟小姐,此人是卢梭下榻的一家饭店的洗衣工,并伴随卢梭此后的余生。卢梭对她的评价是:“我觉得她是一个正直、质朴而又不卖弄风情的女子。我们心心相印,气质相投,我永远不会抛弃她,也永远不会与她结婚”。卢梭一共生有5个孩子,他们被卢梭全部遗弃。卢梭的说法是:“我为孩子作出了可能是最佳的选择,我希望他们像其父一样得到国家的培养和教育。”1749年,卢梭拜访狄德罗从而得知全国论文大赛的消息,结果卢梭提交《论科学与艺术》一文参赛并获得一等奖(即第一论)。哲学家的生涯因此开始。声誉也因此而如日中天,社会交往也日渐增多,但卢梭不善交际,深感不自在。卢梭也因此疑心周围的那些朋友设计合谋毁掉自己。“他们表面上似乎在努力使我幸福,实际上却努力使我成为笑柄”。1752年卢梭创作歌剧《乡村巫师》,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