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2.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为什么?(从实践角度)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实践最基本的形式是生产实践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物质生产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探究:P921.没有身后的众多士兵和民众,拿破仑能够成就伟业吗?为什么?zxxk1、人民群众的含义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第一,“人民群众”是群体概念,是相对于个人而言的。第二,“人民群众”有量的规定性,是“人们”中的大多数。有质的规定性,是指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第三,人民群众是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各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Z.xxk第四,在我国,人民群众包括--------第五,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正确理解“人民群众”这一概念A、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人们,既包括(),也包括()。B、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Zx.xkC、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推动作用的劳动群众(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普通个人杰出人物劳动群众、人民群众和全体公民的关系劳动群众人民群众全体公民1、谁是物质生产的主体?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着什么作用?Zxx.k(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P93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A.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B.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看人间,哪一寸土地不是人民开,哪一片庄稼不是人民栽,哪一间房屋不是人民盖,哪一部机器不是由人民造,哪一种商品不是由人民来生产……思考:1.谁是物质生产的主体?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着什么作用?Zx..xk①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材料一:《聊斋志异》完成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据说作者蒲松龄在写这部《聊斋志异》时,专门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请喝茶的人给他讲故事,讲过后可不付茶钱,听完之后再作修改写到书里面去,写成此书。材料二:鲁迅说:“陶渊明如果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穿住用,那他就不但没有酒喝,而且也没有饭吃,只能饿死在东篱旁边,哪里还能吟出什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呢?”材料三:陕北是民歌之乡,最能代表陕北民歌风韵的是信天游,它是陕北人民在山峁、沟壑、赶脚、耕地、放牧、捡柴时即兴而编,它是随天漫游,抒发感情,表达心声的表现方式。集中展示了陕北高原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阅读课本P94第一段,分析上述三段材料如何体现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劳动群众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A.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B.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C.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议一议精神财富、认识成果都来源于实践。从实践的观点看,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精神财富和认识成果的源泉。杰出人物不仅创造了精神财富和认识成果,而且是这种创造活动的骨干力量,他们也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他们的创造归根到底来源于人民的实践。我们一方面说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另一方面又不能否认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等杰出人物以及知识分子在创造精神财富方面的作用,这两方面的说法是否矛盾?1、材料一、二说明什么道理?材料三说明什么道理?2、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给我们什么启示?材料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都是伟大的人民战争,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没有三大战役的胜利。--------毛泽东材料二:在所有资产阶级大起义中,如果没有自耕农和城市平民,单靠资产阶级决不会把斗争进行到底。------恩格斯材料三: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民有三个伟大的创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1、材料一、二说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材料三说明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2、材料共同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启示我们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①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②此作用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③实现方式: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党的群众观点②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①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地震发生后党中央迅速做出反应,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立即亲临一线指导并亲自参与救灾工作,要求不惜一切代价抢救受灾人员。2.党的群众路线①群众路线的地位:②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两个重要保证)人民群众通过实践创造历史创造了物质财富创造了精神财富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意义两个重要保证二、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下面对人民群众认识,正确的是()①人民群众指广大劳动群众②人民群众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③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国家范围不同④人民群众在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范围不同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2、曲辕犁的发展,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黄道婆改进纺车,提高工效好几倍;“珍妮机”的出现,使大批的纺布厂得以建立;瓦特改进过的蒸汽机广泛应用后,物质财富简直像魔术似的变换出来。劳动群众以自己的体力和脑力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社会上才有了数不清物的物质财富。这些事物说明()A.生产工具是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B.机器是社会财富的源泉C.人民群众是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D.社会财富是由少数发明家发明创造的3、梁启超认为,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这个观点()A.肯定了人民群众在杰出人物的领导下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B.夸大了杰出人物的作用,否定了人民的历史主人和实践主体的地位C.说明了群众没有英明的领导则是乌合之众,起作用相互抵消,合力为零D.告诫杰出人物一定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因为任何个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B4、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下面属于党的群众路线内容的是()①相信群众②一切为了群众③一切向群众负责④一切依靠群众⑤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A、①④⑤B、③④⑤C.②③⑤D.②④⑤5、对下岗失业问题,党和政府努力创造劳动岗位,帮助下岗人员进行新的技能培训,以实现再就业,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A.一切相信群众B.一切依靠群众C.一切为了群众D.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c6、国际歌中有这样一段歌词:“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和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这段歌词对我们青年人成长的主要启示是A.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社会的一切B.创造人类幸福完全靠个人奋斗C.人民群众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D.要走与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D荀子说:“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话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请简要评析。(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2)荀子的这句话,把人民群众比喻为“载舟”“覆舟”之水,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有其正确性。但由此认为荀子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不正确的。(3)荀子是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代表,他的这句话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剥削阶级的阶级统治。拓展延伸1.材料:2007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该法于2008年1月1日实施。《劳动合同法》的制定历时两年,共收到各方面提出的意见191849件,经全国人大常委会4次审议,充分反映了国情民意,符合宪法的基本原则。这部重要法律合理地规范了劳动关系,是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又一典范,为构建与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说明制定《劳动合同法》的必要性。(10分)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我国现实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客观上需要法律保护,《劳动合同法》制定有其客观必然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劳动合同法》的制定实施有利于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4分)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劳动合同法》合理地规范了劳动关系,有利于巩固和完善经济基础。(3分)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劳动合同法》为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