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程概况本工程为铜冠矿业110KV变电站工程,位于庐江县沙溪乡,采用全框架结构类型,建筑总高度为13.9米,总建筑面积849平方米。工程实地位置处于原稻田与沼泽混合处,土质较差,设计要求对本工程进行沉降观测。二、施测的必要性及观测点的布置工程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竣工,以及建成运营后很长一段时间,沉降变形是不可避免的。一旦超过某一限度,就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因此,在建筑物的施工和运营期间,都必须对建筑物进行安全监测,以便及时掌握变形情况,发现问题,采取措施,保证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运营期间均安全有效。沉降观测依据以下原则布设:(1)参照设计图纸;(2)建筑物的转角处;(3)原沼泽位置加深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根据以上原则并结合本工程的特点布设观测点。三、测量执行规范及主要观测参数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3、观测水准网的等级:3等4、观测点形式:隐蔽式观测标志加观测钉头5、布设观测点数目:6个(见附图)6、观测方法:三级布点,两级观测四、测量的内容、方法和相关措施1、水准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观测点的布设和测定由于观测点和水准基点相距不能太近,以免影响观测成果,所以将观测布点分为三级:水准基点、工作基点、观测点。水准基点是沉降观测的基础,利用现场业主提交的且得到加固保护的控制点FJ1、FJ2做水准基点,不仅精度高,而且减少工作量;工作基点也要力求坚固稳定,定期由水准基点复测工作基点,由工作基点观测沉降点;本工程观测点采用隐蔽式观测标志加观测头组成,此观测点观测成果精度高,安装便捷且观测结束后不影响建筑整体美观;采用DS3水准仪,用普通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工作基点用作直接测定观测点的起始点或终点,提前选择适当位置布置工作基点,与水准基点一起布设成闭合线路,并按要求进行联测。2、观测方法观测时先由水准基点观测各工作基点,检查各工作基点的稳定准确性,再由各工作基点观测沉降观测点,观测时采用一次布站尽可能观测满足视距要求的观测点,减少架站的次数,且本段观测完后应将塔尺再立于原后视点位上,检查两次后视读数,偏差较大时重新观测,必要时用两次仪器高的方法。另外,沉降观测的水准路线(水准基点---工作基点---工作基点---工作基点---水准基点)应为闭合水准路线(参照观测线路图)。3、保证观测成果质量措施(1)采用“四固定”:(1)固定人员观测和成果整理;(2)使用固定的水准仪及水准尺;(3)使用固定的水准点;(4)按规的日期、方法和路线进行观测;(2)采用隐蔽式观测标志加观测头作为观测点。现场各工种交叉作业,环境复杂,裸露的观测点极易遭到破坏,采用隐蔽式观测点,每次观测结束后即旋下观测钉头,拧上护盖,不仅美观便捷,而且观测点得到了有效的保护。(3)尽可能选择最佳观测时间进行观测(特殊情况除外)。五、沉降观测的周期1、建筑物施工阶段的观测:在建筑物一层浇注完后,埋设好沉降观测标,并进行初次观测。之后楼层每次增加荷载或经过一段时间观测一次直至主体封顶,墙体完前成后各观测一次。预计观测6次。2、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建筑物竣工后半年每隔1~2个月观测一次,以后每隔3~4个月观测一次,直至建筑物沉降稳定,预计观测4次。当建筑物出现下沉、上浮,不均匀沉降比较严重,或裂缝发展迅速,应每日或数日连续观测。3、建筑物沉降稳定标准地基变形沉降的稳定标准应由沉降量~时间关系曲线判定。《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中指出,一般工程若沉降速率小于0.01~0.04mm/d,可认为建筑物已经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宜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确定。本工程取值为0.04mm/d。六、使用的仪器和人员组成使用的仪器:本次沉降观测使用DS3型水准仪,测量精度达±3mm/km,精确读数至1mm,估读至0.5mm。水准尺使用5M宽面铝合金塔尺(最小刻度1MM)。人员组成:成立沉降观测组,成员包括负责人一人,观测人员一人,专人立尺一人。对测量水准仪进行定期检验,加强日常维护、使用和保管,有检查记录,使用仪器时,测量员不得离开仪器,将仪器置于仪器柜内,仪器柜必须干燥、无尘土,经常擦拭保养仪器。七、沉降观测的成果整理1,整理原始记录每次观测结束后,应检查记录的数据和计算是否正确,精度是否合格,然后,调整高差闭合差,推算出各沉降观测点的高程,并填入“沉降观测记录”中。2,计算沉降量计算内容和方法如下:(1)计算各沉降观测点的本期沉降量:沉降观测点的本期沉降量=本次观测所得的实测标高-上次观测所得的实测标高(2)计算总沉降量:总沉降量=本期沉降量+上次本期沉降量将计算出的沉降观测点本期沉降量、总沉降量和观测日期等记入“沉降观测记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