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赴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学习考察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调研报告(最终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页共21页关于赴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学习考察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调研报告2011年10月18日一、调研综述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企业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切实保障劳动者权益,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生、共赢与共进,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根据神华集团公司《关于学习实现企业与员工和谐共赢—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做法的通知》精神及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王树民的批示要求,公司人力资源部、研究院人才开发培训中心特选派有关人员组成调研组,于2011年9月27日前往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港”),对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做法进行学习考察调研。本次调研主要采取了文献查阅、实地观察、会议座谈等方法,共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前期收资,通过广泛收集和查阅青岛港网站材料、各界媒体关于青岛港的报道以及和谐劳动关系等相关资料,确定此次调研的重点内容和关注要点。第二个阶段,实地观察,前往青岛港集团大港公司机械四队的“职工之家”进第2页共21页行现场调研,参观了基层班组的员工学习培训室、团支部建设基地等,与工作人员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并详细记录下所见所闻。第三个阶段,会议座谈,调研人员与青岛港集团领导及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交流,深入了解其劳动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和管理特色。第四个阶段,文献研读,对青岛港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所著的《常德传论国企》一书进行认真研读和分析,进一步了解青岛港领导者关于青岛港建设及国企管理的经验见解和心得感悟。第五个阶段,撰写报告,对前四个阶段所收集的资料、了解的信息、采集的图片进行全面归纳整理,总结青岛港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的先进做法、典型案例,结合国华公司管理现状,分析青岛港先进经验带给国华管理的启示,以及国华公司在未来发展和管理中可以改进完善、做得更好的方面,总结提炼,完成本次调研报告。二、调研情况㈠青岛港的基本情况青岛港始建于1892年,由青岛老港区、黄岛油港区、前湾新港区和董家口港区等四大港区组成,主要从事集装箱、煤炭、原油、铁矿石、粮食等各类进出口货物的装卸、储存、中转、分拨等物流服务和国际国内客运服务,与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是太平洋西海岸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和海上运输枢纽。青岛港已成为世界第七大港,集装箱世界第八大港,进口铁矿石吞吐量居世界港口第一位,进口原油吞吐量第3页共21页居全国港口第一位,外贸吞吐量居全国港口第二位,集装箱装卸效率、铁矿石卸船效率居世界第一。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岛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革命理想高于天”,自强不息,卧薪尝胆,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实现了“六大跨越”,即:挺进世界大港前七强,实现了从2000多万吨到3亿吨的大跨越;引领世界港口发展的新潮流,实现了从一个百年老港到三个现代化新港的大跨越;成功开创“中国式管理”,实现了管理上从简单粗放到追求卓越的大跨越;广大职工成为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幸福美满的新小康的大跨越;培育出了以许振超为代表的金牌团队,码头工人实现了从养家糊口到挺起工人阶级脊梁的大跨越;缔造科学发展模式,实现了从默默无闻到全国重大典型的大跨越,做到了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发展后劲和竞争实力越来越强,职工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精神文明建设越来越好。2010年,青岛港实现吞吐量35012万吨,同比增长11%,集装箱完成1201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7%,用全国沿海港口1.3%的码头岸线实现了6.9%的吞吐量,荣膺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和中国企业效益200佳。港口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和港口总资产均比“十五”翻了一番。“十一五”期间,青岛港累计完成吞吐量14.5亿吨,完成集装箱4945万标准箱,上缴国家税费106亿元,为国家创造了131亿元优良资产和1700多亿元的海关入库收入来源,连续7年保持上缴地税青岛市第一,连第4页共21页续3年上缴国有资本收益占青岛市的一半以上。自1995年以来,青岛港一直是全国交通系统的典型和全国港口行业唯一的示范“窗口”,荣获全国创建学习型组织标兵单位、首届全国质量管理奖、首批国家环境友好企业、首届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节能环保最佳企业、全国文明单位、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爱心捐助奖等上百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培养出了新时期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许振超,农民工的先进代表徐万年、皮进军等一大批优秀人才。青岛港的发展得到了中央省市部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多次被国务院确定为国有企业重大典型。胡锦涛主席、吴邦国委员长、温家宝总理以及中央政治局常委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贺国强对青岛港的发展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厚重期望。中央政治局委员王刚、王乐泉、王兆国、刘云山、李源潮、张高丽、张德江、俞正声、薄熙来等亲临视察、亲切接见、亲笔批示。2007年7月15日,中宣部、全总、交通部、省市委联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青岛港科学发展模式高层研讨会”,一致认为:“青岛港成功地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模式——青岛港模式”。㈡青岛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典型案例及特色通过调研分析,青岛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先进做法和管理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企业文化青岛港始终坚持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乡土文化第5页共21页和先进文化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高目标、高起点地积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信念和文化保证。案例1:青岛港以培育企业精神为切入点,牢固树立了“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营造平安和谐幸福家园”的共同愿景,培育了“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奉献,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牺牲”的“三个一代人”精神,始终牢记“精忠报国、服务社会、造福职工”的“三大使命”,大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正如青岛港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所说:“青岛港是国企,就要当好共和国的长子,祖国母亲的孝子,就要创出世界一流的业绩,为国企争光,为民族争气,为国家多做贡献。没有党的正确领导,就没有青岛港的今天。青岛港永远听党话、永远跟党走、永远报党恩。”青岛港集团办公楼前矗立着一座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的塑像,并通过集团网站、显著标语等多种方式对企业精神进行广泛宣传,使文化理念深入人心。——来源于实地观察和《常德传论国企》青岛港多年来积极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同时强调,企业文化建设,领导是关键、带头是关键,大力提倡以“一心为民、造福职工”为核心的领导干部的“六种风气”,通过领导干部的以身作则和对员工的严管厚爱实现企业与员工的情感融合,赢得员工对领导干部、对企业的真情回应。案例2:从1989年至今,青岛港连续23年开展“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劳动调研。集团的机关人员每年在严寒酷暑中,深入六大装卸公司作业现场,与一线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上三班、干装卸、出大力、流大汗,深入基层体民情、察民意、解难题,历练作风,永葆本色。常德传主席、总裁每次都带头冲在最前线,以“我是一名装卸工”的姿态与一线工人一起挥汗大干,经常刚出差回来就直奔生产一线。干群肩并肩、心连心,有效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极大地增强了港口向心力和凝聚力。——来源于文献查阅和会议座谈2.关于民主管理第6页共21页青岛港始终坚持“善待员工、关心员工、理解员工、依靠员工”的原则,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以“职工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视职工为企业的主人,让职工当家作主。案例3:在青岛港,凡是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的改革、发展等方面的重大决策,都事先征求工会和职工的意见,并逐渐形成并坚持了每年两次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评议领导、员工接待日、队务管理十公开、民主恳谈问答会、职工满意度调查等20多种民主管理方式,了解员工的需求,听取员工的建议,畅通了职工参与港口建设发展的“绿色通道”。通过开展“我为港口献一计”、“金点子”等一系列活动,鼓励职工建言献策。广大职工每年奉献“金点子”多达一万余条,集团对此高度重视,不仅专题研究,责成有关部门和单位抓紧落实,而且每季度组织一次职工“金点子”评比奖励,提高员工参与港口建设的积极性。——来源于文献查阅和会议座谈青岛港充分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全面实施公开透明化管理,方便职工自主了解各方面信息的同时,主动接受职工监督。案例4:在青岛港,每个基层队均专门设置了“民主公开栏”,按月张榜公示目标任务、收入分配、安全生产、人事管理、政策制度、福利待遇、劳动保护、考勤、奖罚、物品使用等详细内容,做到“职工最想知道什么就公开什么”,确保信息公开透明,实现“零距离民主”。——来源于实地观察青岛港将各级领导干部置于员工的监督之下,坚持重视民意、依靠群众,对民主管理进行大胆创新。案例5:青岛港逐步形成并有效实施了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制度、廉政行风监督员检查制度、员工代表上岗巡视、咨询对话制度、领导干部建立联系点制度、“十公开”制度等。在领导干部的任用和管理方面,采取民主测评、谈心谈话等方式听取员工意见,第7页共21页员工满意度高的就放手使用,群众意见较大的就交流调整,形成良性循环,促进领导干部与广大员工的密切联系。——来源于文献查阅3.关于人才培养企业兴衰,人才为本。青岛港始终坚持“资金可以引进,技术可以引进,管理可以引进,而大批具有现代技能、高素质的劳动者,只有靠自己培养”的理念,坚持“只要肯学肯干,人人都可以成才”的人才观,高度重视职工的培养和发展,以人的潜能开发为动力,以资源挖潜和深度开发为模式,着力搭建职工成长平台,时时处处把提高人的素质当成一个根本问题来抓,尊重人才、尊重知识,营造有知识光荣、有文化光荣的良好氛围。案例6:青岛港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港口,争做知识型员工”的岗位“五学”活动,坚持学政治、学业务、学技术、学文化、学实践,提倡“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练什么、精什么”。集团每年都投入上千万元实施“个十百千”工程,即发展好一个人才培训中心、建好10个科技创新基地、办好100个职工图书室和学习之家、用好1000个职工学习园地。集团投资5亿元建立了自己的员工教育培训中心“港湾学院”,学院占地面积1045亩,拥有技术设备先进的124个校内实验实训室,及以青岛港为龙头的230个校外实训基地。港湾学院作为人才的培养输出机构,源源不断地为青岛港输出专业性强的新生代力量,为青岛港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青岛港的每个基层班组都成立了自己的学习培训室,供职工自主学习和进行模拟操作培训。通过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集团有中心、公司有基地、队里有阵地、班组有园地”的全员培训格局。——来源于文献查阅和实地观察以培养爱党报国、爱岗敬业的人才队伍为目标,青岛港针对不同对象开展分类培训,并建立了职工“2、1、1”带薪学习培训制度。对集团领导和集团管领导干部进行工商管理高级研修班培第8页共21页训;对科队长、两级机关管理人员,举办工商管理中级研修班;对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组织岗位培训、职称资格考试和考工晋级。案例7:青岛港年年组织全员脱产大培训、操作技术大比武和技术工人考工晋级,特别是2009年以来,坚持保教、管用、跟踪的原则,举办了5期142名集团管领导干部参加的、为期3个月的工商管理高级研修班;举办了842名集团科队级领导干部参加的为期15天的中级研修班;2010年分9期举办了1643名两级机关管理人员参加的、每期7天的脱产专业研修班。2011年1月2日开始,进行覆盖全港的重点学员工大培训。在青岛港,职工的学习培训结果、资质证书获取情况与其收入水平直接挂钩,激发职工的学习热情,鼓励员工自动自发学习。——来源于文献查阅和实地观察青岛港通过展开全方位、多途径的全员大培训,践行“人才强港”的理念,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和操作水平。青岛港员工队伍结构已由过去77%的职工、12000多人只有初中以下学历,变为现在的以5000多名拥有各类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6000多名高级技术工人为主体的高素质员工队伍。4.关于激励机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