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人民政协召开和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成立的理论基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历史意义新中国民主政治特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识结构重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难点:政治协商会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要点1949年6月,新政协筹备会在北平召开,全面展开筹建新中国政权工作.(一)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背景:①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②新政协筹备会的召开(2)时间:1949、9地点:北平代表:一、人民政协召开和新中国诞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什么情况下召开?通过了哪些重要内容和决定?中国共产党无党派人士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各民族海外华侨各地区人民解放军代表的广泛性特点: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进步性(一)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背景:①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②新政协筹备会的召开(2)时间:1949、9地点:北平代表:(3)内容:A、选举——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B、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C、通过——《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D、决定——首都、国旗、国歌(4)作用: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各项准备。一、人民政协召开和新中国诞生为什么“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了国家的性质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民主协商,建国筹备会议(代行了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会议性质:①时间:1949、10、1②内容:A、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B、任命——周恩来——政务院总理+外交部长C、施政方针——共同纲领D、举行——开国大典——标志新中国的成立(二)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一、人民政协召开和新中国诞生(三)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国内意义:1、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2、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进入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国际意义:3、是继俄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世界上最重大的事件。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形成)概括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包括哪些内容?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1、创立:一届人大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二届人大和三届人大的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第二届全国人大(1959)第三届全国人大(1964)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刘少奇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周恩来继续担任国务院总理材料一: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材料二: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邓小平阅读材料后回答: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什么原则?我国的政党制度又有什么特点?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党竞争、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三、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背景:历史证明民主党派的议会斗争失败,救国方案未能实现,最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建了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我国为什么要实行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它是怎样确立和发展的?3、“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的提出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1、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确立和发展:(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开始于A、1949年秋B、1954年秋C、1956年底D、1978年秋(2)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性质)继续存在的政协,其主要职能是(3)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为了A、发展统一战线B、取得民主党派的拥护C、改造民主党派D、更好地扩大民主,团结民主党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B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D下列对“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提出的②目的是更好地扩大民主,团结民主党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③根据这一方针,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④这一方针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原因:发展的不平衡、中华民族的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含义:五大省级自治区: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3.确立与完善(1)1949年《共同纲领》确立(2)1954年宪法使之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地位)4.意义:维护了祖国统一和边疆地区的巩固,促进了民族大团结,实现民族平等,保障了少数民族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进步,对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具有重大意义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族民族自治机关。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经典例题回(高考题)材料二::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人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动,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何在同步练习•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经济活动的法律依据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七届二中全会决议•C.过渡时期总路线D.民主革命纲领2.1954年宪法所体现的原则是(1)人民民主(2)民主集中(3)社会主义(4)民主协商A.(1)(3)B.(2)(4)C.(2)(3)D.(1)(4)3.下列有关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B.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D.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4.1949年至1953年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A.全体会议代表是在选举基础上产生B.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C.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D.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5.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多党合作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政治协商制度6.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是在哪一次会议上?A.一届人大B.二届人大C.三届人大D.十一届三中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