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体制机制-山东海洋与渔业厅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附件10山东省渔业科技创新与信息化工程规划(2010-2015年)提高渔业科技创新能力,改善渔业服务与管理手段,是发展现代渔业的关键环节。为加快科技创新应用于信息化建设,制定本规划。一、现状与问题(一)现状近年来,我省在渔业科技及推广能力和信息服务能力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对渔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十五”期间,我省共承担国家973项目、“863”计划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海洋与渔业科研项目300多项,省级渔业科技项目300项;实施了水产良种工程计划,进行了优良新品种的引进、繁育和养殖推广示范工作,开展了种质提纯复壮、原种生物保安、选育种及无公害健康养殖技术研究。全省共取得各类成果350多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31项。2、技术推广能力不断提高。我省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技术推广体系和渔民培训机制,并在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技术培训、病害监测报告和防疫检疫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科2技入户”工程实施四年来,指导培训养殖户9700个,另外,还每年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在100期以上,培训渔民1万多人次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培训不仅提高了渔民的科技素质和技术水平,而且增强了渔民转产转业、自主创业、增加收入的能力。3、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海上山东”政务外网于2001年建设并正式运行,并依托国家海洋局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系统项目,实现了国家、省、沿海市三级的专线网络互联。海域使用管理信息系统、海洋功能区划管理信息系统、渔船智能化管理系统和海洋与渔业应急救援系统相继建成使用。“数字海洋”、“数字渔业”的信息基础框架基本项目开始启动。(二)问题虽然我省技术服务保障水平有了很大进展,但与渔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比仍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科技成果转化不足。渔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科技是渔业增长最活跃、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但我省渔业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力相对较弱、技术成果产业化程度低,是制约我省渔业发展的一大障碍。由于体制、机制问题和经费短缺的原因,尽管每年都有几百项渔业科技成果问世,但成果转化率较低,大批科研成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转化,渔业生产经营所急需的技术服务也不能得到满足。2、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由于科技投入不足,科技资源配3置不完善,导致我省渔业科技创新进程缓慢,能力不强,应用基础研究薄弱,自主创新性研究成果不多,高新技术研究也明显滞后,科学技术储备明显不足,许多制约渔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3、科技力量整合不够。我省现有的渔业科研机构分别隶属于中科院、农业部、教育部、国家海洋局和山东省。由于这些机构隶属不同主管部门,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管理,加上行业调控手段有限,各级科研力量和水产院校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因此,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与体制创新,多渠道、多形式发挥渔业科技对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和水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支撑推动作用。4、人才队伍结构失衡。人才梯队结构不合理,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状,30--45岁之间的高级科技人员少,特别是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学科带头人更少,拓展研究领域比较困难。省级科研所学科优势不突出,存在着同质化和重合现象,还没有形成各有侧重、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局面。另外,科研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缺少相应的激励政策和考核指标,起不到奖勤罚懒、优胜劣汰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人员的上进心和积极性。5、技术推广基础较差。基层水产推广体系仍较薄弱,渔业技术推广专业人员不足。渔民科技文化素质还相对较低,对新技术、新成果的吸纳能力不强。渔业培训机构不健全,培训手段落后,教学内容单一。培训经费严重不足,渔民培训尚4未纳入农民“阳光培训”、“新型农民培训”范围。6、信息服务能力不高。从总体上看,我省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一个能够贯通全省海洋与渔业系统的信息传输通道和信息服务平台,信息化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网络安全保障亟需加强,信息化管理人才匮乏。二、工程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一)必要性1、是发展现代渔业的关键环节。建设渔业科技创新体系,是提高渔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新思路、新机制,是重大的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是增强渔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对推进渔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渔业的素质、效益和竞争力,逐步解决渔业产业链条的技术需求及生产技术难题,对于发展现代渔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促进渔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2、是提高产业素质的重要手段。科学技术是渔业增长最活跃、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渔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多渠道、多形式推进新型渔民培训,巩固和加强渔民获得先进实用技术的便捷通道和机制,把渔业科技成果送到千家万户,才能充分发挥渔业科技对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和水产品竞争力增强的支撑推动作用。3、是改善服务方式的重要途径。海洋与渔业信息化网络建设是全面提升技术服务水平、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数字渔业”,实现渔业管理与服务海洋的信5息化和“透明化”,不仅可以提高渔业管理的决策水平,而且为更好地为渔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服务开辟了广阔的途径,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二)可行性1、雄厚的科技力量。目前,全省拥有海洋与渔业科研开发、教学机构60多个,其中中央驻鲁17个,省属科研院所4所,省级渔业技术推广站1个。建有省级以上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9处,科研基地24个。全省拥有海洋与渔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000多名,院士16名,博士生导师200多名,建有博士点45个,硕士点90个,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23个,大型仪器设备的资产原值近十亿元,基本形成了学科配套、优势突出、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研究开发体系。近几年随着科研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各科研、教学、推广单位新进人员的层次有所提高,博士、硕士也逐渐加入市县两级渔业科研队伍。在人员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方面得到了部分更新。2、完善的推广体系。日前全省渔业技术推广机构达到977个,其中省级站1个,市级站16个,县级站125个,区域站5个,乡镇级830个。全省渔业技术推广人员编制数为3460人,实有人数328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587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214人,中级技术职称的859人,初级技术职称的1352人。推广人员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482人,具有专科学历的1074人,具有中专或相当于中专学历的1024人。随着政府各6项惠农政策的出台,各级各部门对新型渔民培训越来越重视,对于培训机构、培训设施设备的资金投入也有所加强,目前已初步具备开展大规模新型渔民培训的条件。随着渔业增长方式转变、渔业结构调整以及水产品质量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渔民对新技术、新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急需通过组织大规模的新型渔民培训来完成新技术新知识的扩散应用,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3、扎实的工作基础。科研基础条件较好。已经承担的国家、省级重大科研项目较多,如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948”引进计划、农业科技跨越计划以及省农业良种工程、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省科技攻关计划、省财政厅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专项、省财政厅重大农业技术推广专项等,为渔业新技术的创新储备奠定了坚实基础。信息服务能力也逐步加强,2006年,正式成立山东省海洋与渔业信息宣传中心,山东海洋与渔业信息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并日臻完善。三、指导思想与任务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增强渔业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撑能力为核心,以提高渔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为主攻方向,以整合资源和创新机制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渔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努力构建现代渔业产业技术体系、渔民技术培训体系和渔业信息服务体系,提升渔业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生7产能力。(二)指导原则1、系统研究、强化集成。坚持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开发并重,优先发展具有山东优势或特色的水产品,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资源,按照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科学配置,注重对国外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再创新,对每个环节的关键技术进行创新与集成,形成条块结合,稳定、持续和高效的系统链条,为渔业产业发展提供全面系统的技术支撑。2、统筹兼顾,协同配合。坚持渔业生产、资源养护和环境保护相统一,推进渔业科学研究全面协调发展,重点突破制约渔业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提高渔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本着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分工明确的原则,推进跨单位、跨区域的产学研的大协作,细化分解渔业产业体系建设任务,建立共同参与、上下贯通、高效联动的现代渔业产业技术体系,共同推进我省渔业产业的发展。3、创新机制,资源共享。建立“稳定支持、适度竞争”的投入机制,实行“顶层设计与生产需求相结合”的立项机制,合理配置渔业产业间和区域间的科技资源和研发力量,通过制度化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长期稳定、精干高效、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渔业科技创新团队,形成条块结合,稳定、持续和高效的现代渔业产业技术体系。统筹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扩大渔业培训规模,加速新技术、新知识的扩散和推广。理顺国家和省、市、县现有海洋与渔业信息资源体系,建立信息资8源共建共享机制。(三)发展目标按照我省优势水产品区域布局,依托具有创新优势的省内优质科研力量与科技资源,围绕保障国家食品安全和促进我省优势特色水产业发展需求,以优势特色产业为主线,提升渔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水产品市场竞争力。到2015年,构建出渔业现代渔业产业技术体系基本框架,渔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以上,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促进渔业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到2015年,初步建立新型渔民培训体系,达到每年培训渔民10万人次,培训渔民科技带头人2万人次的能力。到2015年,建立以数字信息为基础,以网络互通为纽带的服务于管理、规划、决策和渔民生产生活的信息化体系。四、建设重点与区域布局(一)建设重点1、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按照优势水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依托具有创新优势的省内和国家驻鲁科研资源,针对十大优势水产品设立10个省级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由若干功能研究室组成),并在主产区建立67个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围绕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集成和示范。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提升渔业区域创新能力,增强渔业竞争力。在管理机制上,通过设立管理咨询委员会、执行专家组和监督9评估委员会等,确保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个层面权责明晰、相互制约、相互协作。专栏一:现代渔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1、省级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依托省内和驻鲁国家优势科研机构,建设海洋渔业生态环境评价与保护研究中心、海水养殖技术研究中心、海水养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中心、海水养殖品种遗传育种研究中心、海水养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中心、淡水渔业生态环境评价与保护研究中心、淡水养殖技术研究中心、淡水养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中心、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研究中心、海洋环境与产品质量检验与检测中心、水产种质资源库,开展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集成。2、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建设在全省17个市和50个重点县市,以市、县级渔业技术科研推广机构和科技型企业为依托建立综合试验站,建立相应的测试、化验分析实验室和试验示范基地,承担产业技术转化及示范推广工作。3、关键技术研究(1)水产良种选育繁育关键技术研究。以我省优势水产品种刺参、海藻、海水鱼、淡水鱼、贝类等为目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选育技术相结合,培育生长快、抗逆性强、高品质的优良品种(品系)。针对重要的增殖放流品种开展规模化高效繁育技术研究。(2)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关键技术研究。针对不同的养殖区域,对主要养殖模式,按现代渔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研究建立水产养殖技术标准。研究无公害、绿色、有机及标准化渔业生产技术。(3)生态渔业、高效渔业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开展渔业资源养护与评估技术、水域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生态环境修复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