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边地缘政治新格局和对策(文字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周边地缘政治新格局和应对措施引言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同周边地缘安全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一个和平安宁的周边环境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和持续健康发展;而一个矛盾重重、危机四伏的周边环境则会对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如何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的振兴营造一个有利的周边环境就显得格外重要。习近平同志2013年10月在研究中国未来10年周边国家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无论从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还是相互关系看,周边对中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目标,就是要服从和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中国改革发展稳定争取良好的外部条件”。一、地缘政治的内涵及产生背景1、地缘政治定义地缘政治又名地理政治学(geopolitics),根据《辞海》第6版的定义,是关于国际政治现象制约于各种地理要素和人文要素共同作用结果的理论(夏征农等,2009,p.444)。通俗地讲,地缘政治是指国家间、地区间或民族间基于地理区位、地理空间和历史地理等因素而形成的政治军事联合、结盟(政治和军事集团化)或政治对立乃至遏制或者战争的相互关系态势及演变过程(陆大道,2003;陆大道等,2013)。地缘政治强调地理对政治的影响,将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因素作为制定对外战略方针的理论依据。按照地缘政治的基本观点,在国家关系中,对抗和结盟一般是不可避免的,其目的是为了谋取领土、资源等生存条件和生存空间的支配权力与控制权力(刘妙龙等,1995;孔小惠,2010;陆大道等,2013)。地缘政治学是地理学和政治学的交叉学科。地理学家主要从空间视角出发,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国际和全球区域政治经济关系问题,并揭示其发展演变规律,属于政治地理学和世界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范畴(陆大道等,2013)。对一个国家而言,如何营造有利的周边地缘政治环境,化解不利的地缘政治影响,并将地缘政治关系转化为地缘经济合作,是国家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在国际关系新格局的形成中发挥着日益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不仅重新受到美国、俄罗斯及欧盟的普遍重视,而且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制定对外政策时,也开始研究周边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环境,目的是为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亚洲和亚太地区成为大国关注的战略重点基于亚太地区在地缘战略上的重要性,美国从2011年宣布其战略重点从欧洲、中东和海湾地区东移,提出“重返亚太地区”和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并计划到2020年将其60%的战舰和海外空军力量部署在亚太地区,亚太地区成为美国的全球战略重点。此外,欧盟从推动贸易出发,将战略重点从美洲转移到亚洲。日本出于地缘政治考虑,将投资和出口市场重点转向东亚、东南亚地区。俄罗斯也推行“亚洲新外交”,力图扩大在亚洲地区的影响。中国作为亚洲和亚太地区负责任的大国,亚太地区的地缘环境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国家安全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理应成为中国关注的地缘战略重点。二、中国地缘政治的历史和现状特点1、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地缘政治形势“四面受敌”的地缘政治环境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坚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周边被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包围。1950年,美国利用联合国名义发动侵朝战争,并用武力阻止中国解放台湾,对中国沿海进行经济封锁,致使中国地缘政治处于空前紧张之中。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入侵越南,中国坚决支持越南人民的抗美战争,加之1962年爆发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致使中国南部边界安全形势十分严峻。自20世纪60年代起,中苏关系从意识形态分歧发展到国家关系全面紧张,苏方还在中国东北和西北边境地区制造了一系列武装冲突事件(如1969年3月的珍宝岛事件),使得原本安全的北部和西北部边界受到严重的军事威胁。总体上看,上世纪50-70年代,中国周边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地缘政治环境,相当长一段时期处于“四面受敌”的境地,国家安全受到严重的军事威胁。2、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环境变化的重大因素20世纪80-90年代,影响中国地缘政治环境变化的重大因素有:—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和《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签署,标志着两国对立了20多年后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使中国周边的地缘政治环境开始出现缓和并逐步改善。—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面批判了十年“文革”的“左”倾错误,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纲和改革开放的正确路线。—1991年11月,前苏联正式解体,标志着冷战时期的结束,国际关系从对抗转向对话,国际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逐步让位于经济竞争。—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步入快速发展轨道。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中国周边地缘政治形势的缓和与不断改善,沿边地区的对外开放,以及始于1999年的西部大开发,不仅增强了西部各省区(特别是边境少数民族省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大大改善了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而且为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地缘经济合作奠定了基础。3、对中国当前所处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环境的基本判断3.1地缘政治环境基本面是好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12年中国GDP总量51.9万亿元,折合8.23万亿美元,占世界GDP总量的11.5%;外贸进出口总额3.87万亿美元,占世界外贸进出口总额的12%(《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2013》),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总的来说,当前中国地缘政治环境基本面是好的,并持续向好的方向发展。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北方威胁”不复存在;大国在中国周边地区的激烈对抗基本结束;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地缘政治关系不断加强,以经贸、基础设施、科技、文化合作作为主体的地缘经济合作不断深化。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近100多年来的最好时期。3.2对地缘政治面临的形势不能过分乐观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目前面临的地缘政治环境仍不容过分乐观,主要问题有:美国和日本对中国实施的军事遏制和围堵战略仍未改变,并力图建立从东海、南海到东南亚、南亚及中亚的新月形对华包围圈;随着中亚、西亚地区的宗教极端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的兴起,“东突”、“藏独”等国际恐怖势力对中国的渗透与破坏从未停止,反恐形势长期艰巨;日本非法侵占钓鱼岛及中日东海大陆架争端的长期性与复杂性;南海问题等。上述问题都将对中国的地缘政治和国家安全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内忧外患)三、中国周边地缘政治的基本格局及发展态势中国国土面积960万km2,周边陆上与中国接壤的国家有14个,陆地边界线(含界河、界湖)总长22800多km;有6个国家与中国隔海相望,海岸线总长3.2万km(其中大陆海岸线1.8万km,岛屿海岸线1.4万km),海洋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面积约300万km2。在世界大国中,除俄罗斯外,中国是周边邻国最多的国家,加上这些国家历史变迁、民族宗教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差别较大,因此,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环境也错综复杂,对国家安全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从政治地理的视角,可将中国周边地区的地缘环境分为北部、西部、西南部、南部与东部五段,其地缘政治的基本格局及发展态势也各不相同(王国梁,2003)。1、北部:地缘政治关系紧密中国的北部边界分别与俄罗斯和蒙古接壤,边界线总长约9000km,均为陆地边界。1.1困扰中俄几个世纪的边界问题已全部解决从1992年起,经过漫长的谈判,于1997和1998年先后完成了中俄边界的东段(长4195km)和西段(长54.6km)的勘界,并于1998年11月签署了《关于中俄边界问题的联合声明》。1996和1997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分别在上海和莫斯科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议》和《关于在边境地区裁减军事力量的协议》,解除了长期存在的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和对抗。1.2建立了睦邻友好的地缘关系在顺利解决边界问题的基础上,2000年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协议》,建立了“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11年又上升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中、俄、哈、吉、塔在上海五国首脑会议的基础上宣告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乌兹别克斯坦随后加入),就各国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合作和联合打击国际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与宗教极端势力等“三股势力”,以及维护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达成共识。总的说来,进入21世纪以来,中俄两国的地缘政治关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中俄关系远远超越了双边范围,关乎世界和平与稳定,关乎地区及国际形势走向,关乎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同时必须看到,俄罗斯领导人长期以来奉行的是务实外交政策。中俄两国在全球地缘战略方面既有共同利益(这在当前是主流),但不可否认也存在各自的利益;俄罗斯对中国的崛起和加强国防建设存有戒心,并私下通过印度、越南等国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牵制中国,因此,两国关系不可能再回到20世纪50年代的结盟状态。此外,在地理上处于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蒙古国,目前虽与中国保持着良好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关系,但近年美、日、印度等大国势力加紧对蒙古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进行渗透,因此对其潜在的问题应有清醒的估计。2、西部:地缘政治关系持续发展中国西部边界分别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接壤,边界线总长约3300km。此外,还包括与中国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方面有着紧密联系的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两国。中亚地区作为连接亚欧两洲东西、南北的陆上交通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04年,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将其称为“历史的地理枢纽”,并指出,“谁能控制中亚就能控制欧亚大陆,谁能控制欧亚大陆就能控制全世界”。同时,中亚五国还拥有丰富的能矿资源,其中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储量分别达到41.1亿t及27.8万亿m3。此外,煤、铁、铜、铅、锌、镍、金及铀等矿藏和水力资源蕴藏量也居世界前列。中亚五国自1991年底脱离苏联后,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同中国解决了边界问题。2001年以来,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下与中国建立起了睦邻友好的地缘政治关系,2011年又上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良好的地缘政治关系推动了经贸合作的快速发展,尤以能源合作成效显著。先后建成了由哈萨克斯坦的阿塔苏至中国新疆独山子的原油输油管(能力2000万t/年),以及中亚—中国天然气输气管A、B两线(能力300亿m3/年),2012年向中国出口石油1200万t,天然气250亿m3(毛汉英,2013)。同时,中国与中亚五国在经贸、交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教育等方面也开展了全方位的合作。201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外贸进出口总额达459.4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了3倍。总的来看,中国与中亚五国保持着持续稳定的地缘政治关系,特别是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成功访问中亚三国,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加强政治、经贸、人文、科技、安全及国际事务六大领域合作,必将有力地推进这一地区地缘经济的持续发展,从目前的能源合作为主进一步向交通基础设施、制造业、金融、服务业、农业等领域拓展。规划2020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额将达到1500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2.3倍。同时必须看到,中亚地区不仅是穆斯林聚居区,又是多种文明的交汇碰撞区域,民族和宗教问题错综复杂。中亚五国独立后,伊斯兰宗教极端势力抬头并与国际恐怖势力相勾结,对中国西部省区安全构成威胁。此外,西方大国控制的一些国际非政府组织还力图利用民族和宗教矛盾挑起冲突,发动“颜色革命”。为此,必须在上合组织框架下,联合俄罗斯及中亚五国,坚决反对外部势介入进行分裂和颠覆活动,共同打击恐怖势力和跨国犯罪,确保这一地区的和平稳定。3、西南部:地缘政治破碎地带中国西南部边界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和不丹五国接壤,陆地边界总长约5200km。此外,该地区还应包括与中国地缘关系密切的孟加拉国等。英国地理学家詹姆斯·菲尔格里夫(J.Fair-grieve,1870-1953)在其《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