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边地缘政治格局和应对措施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视频第8次中日韩外长会8月24日在日本举行“无论从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还是相互关系看,周边对中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习近平“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目标,就是要服从和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中国改革发展稳定争取良好的外部条件”——习近平目录01地缘政治概述02中国地缘政治的历史和现状特点03中国周边地缘政治的基本格局及发展态势04改善提升中国周边地缘政治关系的对策一、地缘政治概述本章概要01地缘政治的含义02地缘政治的代表性观点03地缘政治理论的兴盛1、地缘政治的含义地缘政治(geopolitics),政治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地缘政治学又称地理政治学。什么是地缘政治地缘政治是指国家间、地区间或民族间基于地理区位、地理空间和历史地理等因素而形成的政治军事联合、结盟(政治和军事集团化)或政治对立乃至遏制或者战争的相互关系态势及演变过程(陆大道,2003;陆大道等,2013)。地缘政治是关于国际政治现象制约于各种地理要素和人文要素共同作用结果的理论(夏征农等,2009)。地缘政治强调地理对政治的影响,将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因素作为制定对外战略方针的理论依据。按照地缘政治的基本观点,在国家关系中,对抗和结盟一般是不可避免的,其目的是为了谋取领土、资源等生存条件和生存空间的支配权力与控制权力(刘妙龙等,1995;孔小惠,2010;陆大道等,2013)。2、地缘政治的代表性观点国家有机体理论海权论陆权论边缘地带论生存空间论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采尔是地缘政治理论的奠基人。1905年瑞典政治地理学家鲁道夫·契伦首次将地缘政治定义为“把国家作为地理有机体或一个空间现象来认识的科学”美国海军战略家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强调控制海洋对国家和战争的重要性英国地理学家哈尔福特·麦金德认为,区位和自然环境是决定世界权力结构的重要因素美国耶鲁大学的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强调位于欧亚大陆与海洋之间的边缘地带的重要性德国地缘政治学家卡尔·豪斯霍弗提出国家有机体的生长和发展依赖于生存空间的获取3、地缘政治理论的兴盛①世界地缘政治的多极化进一步加强②局部地区战争和冲突是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不稳定因素③亚洲和亚太地区成为大国关注的战略重点二、中国地缘政治的历史和现状特点本章概要01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地缘政治形势02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地缘政治的变化03对中国当前所处的地缘政治的基本判断1、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地缘政治形势“四面受敌”的地缘政治环境抗美援朝抗美援越中印自卫反击战珍宝岛事件2、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地缘政治的变化地缘政治形势缓和与不断改善3、对中国当前所处的地缘政治的基本判断地缘政治环境基本面是好的对地缘政治面临的形势不能过分乐观三、中国周边地缘政治的基本格局及发展态势本章概要01概述02北部03西部04西南部05南部06东部1、中国周边地缘政治格局概述中国国土面积960万km2,周边陆上与中国接壤的国家有14个,陆地边界线(含界河、界湖)总长22800多km;有6个国家与中国隔海相望,海岸线总长3.2万km(其中大陆海岸线1.8万km,岛屿海岸线1.4万km),海洋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面积约300万km2。在世界大国中,除俄罗斯外,中国是周边邻国最多的国家,加上这些国家历史变迁、民族宗教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差别较大,因此,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环境也错综复杂,对国家安全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2、北部中国的北部边界分别与俄罗斯和蒙古接壤,边界线总长约9000km,均为陆地边界。地缘政治关系紧密中俄关系一友好国家关系建设性伙伴关系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二三中国与俄罗斯建交以来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取得成就能源合作文化交流国际合作1998年11月签署了《关于中俄边界问题的联合声明》。1996和1997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分别在上海和莫斯科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议》和《关于在边境地区裁减军事力量的协议》,解除了长期存在的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和对抗。2001年,中、俄、哈、吉、塔在上海五国首脑会议的基础上宣告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乌兹别克斯坦随后加入),就各国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合作和联合打击国际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与宗教极端势力等“三股势力”,以及维护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达成共识。但俄罗斯领导人长期以来奉行的是务实外交政策。中俄两国在全球地缘战略方面既有共同利益(这在当前是主流),但不可否认也存在各自的利益;俄罗斯对中国的崛起和加强国防建设存有戒心,并私下通过印度、越南等国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牵制中国,因此,两国关系不可能再回到20世纪50年代的结盟状态。中蒙关系蒙古国目前虽与中国保持着良好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关系,但近年美、日、印度等大国势力也加紧对蒙古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进行渗透,因此对其潜在的问题应有清醒的估计。3、西部中国西部边界分别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接壤,边界线总长约3300km。此外,还包括与中国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方面有着紧密联系的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两国。地缘政治关系持续发展中亚的战略地位:中亚地区是连接亚欧两洲东西、南北的陆上交通枢纽;1904年,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将其称为“历史的地理枢纽”,并指出,“谁能控制中亚就能控制欧亚大陆,谁能控制欧亚大陆就能控制全世界”。中亚五国还拥有丰富的能矿资源,其中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储量分别达到41.1亿t及27.8万亿m3。此外,煤、铁、铜、铅、锌、镍、金及铀等矿藏和水力资源蕴藏量也居世界前列。中亚五国自1991年底脱离苏联后,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同中国解决了边界问题。2001年以来,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下与中国建立起了睦邻友好的地缘政治关系,2011年又上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良好的地缘政治关系推动了经贸合作的快速发展,尤以能源合作成效显著。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成功访问中亚三国,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加强政治、经贸、人文、科技、安全及国际事务六大领域合作,2020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额将达到1500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2.3倍。中国与中亚五国中国与中亚五国在经贸、交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教育等方面也开展了全方位的合作。201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外贸进出口总额达459.4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了3倍。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成功访问中亚三国,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加强政治、经贸、人文、科技、安全及国际事务六大领域合作中亚地区不仅是穆斯林聚居区,又是多种文明的交汇碰撞区域,民族和宗教问题错综复杂。中亚五国独立后,伊斯兰宗教极端势力抬头并与国际恐怖势力相勾结,对中国西部省区安全构成威胁。此外,西方大国控制的一些国际非政府组织还力图利用民族和宗教矛盾挑起冲突,发动“颜色革命”。4、西南部中国西南部边界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和不丹五国接壤,陆地边界总长约5200km。地缘政治破碎地带英国地理学家詹姆斯·菲尔格里夫(J.Fair-grieve,1870-1953)在其《地理和世界权力》一书中,将这一地区称作地缘“破碎地带”,即处于海权和陆权之间的权力缺失地区。这一地区国家地缘政治结构不稳定,突出表现在:国与国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不断(如印巴历史上发生过三次战争),以及国内尖锐的民族和宗教冲突、阶级冲突(如印度的种姓制度),同时该地区也是宗教极端势力与国际恐怖势力等“三股势力”的重要基地。中巴关系2005年双方签署了《中巴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建立了更加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了更加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近年来,中巴两国在经济、军事、矿业、农业、环保、信息等领域合作不断深化。巴基斯坦已成为中国在西南部地缘政治中的重要的战略支撑点,以及牵制印度反华扩张势力的重要平衡力量。中印关系印度作为世界上仅次于中国的发展中大国,与中国有着1000多年的良好交往,地缘文化相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中印战争印度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在发展本国经济,打破大国垄断、共建国际新秩序方面与中国有共同语言;另一方面,又以“中国威胁论”为借口,加快发展其核武器和军事力量,并参与美、日等国发起的对中国的遏制与包围。中阿关系中国援建阿富汗学校投入使用阿富汗是最早与新中国建交(1950年1月)的国家之一2006年签署的《中阿睦邻友好合作条约》阿富汗地处中亚和南亚交接处,不仅是欧亚大陆中部的地理枢纽,也是整个亚洲的地缘政治枢纽。历史上,阿富汗是各种文化的交汇处,也是大国角逐的场所和国际恐怖势力最主要的活动基地。5、南部中国南部陆地边界分别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接壤,陆地边界线约3900km;东南部为面积350万km2的南海,海疆线与越南、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毗邻。此外,该地区还包括与中国地缘关系密切的泰国、柬埔寨和新加坡3国。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关系总体良好,但南海问题为不稳定因素中国与东盟东盟是中国的近邻,也是地缘政治上关系到中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地区。东盟同中国在地缘、亲缘、文缘有着紧密的联系和长期友好历史交往。中国在海外约3500万华侨和华人中,80%以上居住在东南亚各国)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正式签署《中国与东盟全面合作框架协议》(“10+1”),而后又扩大到中、日、韩三国形成“10+3”格局。中国与东盟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拓展,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相互支持、密切配合。2012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达4000亿美元。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于2011年正式宣布设立,旨在开拓双方海上务实合作,积累政治互信。2013年10月2日,习近平主席提出筹建倡议,2014年10月24日,包括中国、印度、新加坡等在内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财长和授权代表在北京签约,共同决定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预计2020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将达到1万亿美元南海问题①南海的战略意义南海作为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连接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东、非洲、欧洲之间的最主要海上通道,战略意义极为重要。在中国通往国外的36条航线中,有21条通过南海的南沙群岛海域,2012年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88%经过这里。此外,南海石油、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现初步探明有24个含油气盆地,预测石油储量235亿t,天然气储量8~10万亿m3,其中尤以曾母、沙巴、万安、巴拉望和礼乐等油气盆地分布较集中,被誉为“第二个波斯湾”。南海北部的“可燃冰”储量估计占中国陆上石油总储量的一半左右(1m3可燃冰可释放200m3甲烷)。(2)南海诸岛历来是中国领土截至2010年底,在南沙群岛53个较大的岛屿中,中国仅控制9个(含中国台湾驻军的太平岛),其他44个岛礁被周边国家非法侵占,其中越南占29个,菲律宾占8个,马来西亚占7个。形成岛屿被占、海域被瓜分、资源被大规模非法开采的局面。(3)南海问题不断升级2007年以前,南海海域除中越两国分别于1974年和1988年在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发生过两次武装冲突外,总体局势比较平静。1991年南海各方在印尼举行了“处理南海潜在冲突”的讨论会,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规定了各方不得采取单方面行动。2009年以来,随着美、日等大国势力介入,菲律宾、越南等国一方面大肆抢占岛礁,并修建军事设施,大搞军事演习,还通过立法使其非法占领“合法化”2016年7月12日,海牙国际仲裁法庭对“南海仲裁案”作出最终“裁决”,荷兰海牙法庭判菲律宾“胜诉”声称,中国对南海海域没有“历史性所有权”,并否定了中国主张的“九段线”。(4)南海问题的发展态势南海诸岛历来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政府对南海问题的原则立场是一贯的,中国坚决反对南海问题国际化,坚持由当事国在东盟范围内通过双方平等协商,和平解决领土争端;在主权属我的前提下,搁置争议、共同开发。6

1 / 8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