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心理学理论基础2“六论”•中医心理学是中医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但仍是以中医学为主体结构的。这是由这门新兴学科的任务所决定的。中医心理学必须在中医学思想指导下,吸取心理学的“影响”,遵循中医理论体系,这才能突出中医特色,有别于医学心理学而独立于新兴学科之林。•中医心理学这门新学科是否能立得住,关键在于它本身是否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基础。自《内经》以降历代医家著述,乃至今日书刊所载文章,论述这一课题者甚多,但总有零散之感,因此还难说形成一完整的体系。用中医理论具体阐明中医心理学的指导思想,以及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从而更好地说明心理病机,指导辨证论治及养生防病,这就是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所要研究的内容。总结为“六论”。•3第一节形神合一论•这是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整体恒动观,在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中的具体体现,是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的基础。神的概念内涵是一元的,即为“生命之主”,但其外延是广泛的,既包括有心理方面的,也包括有生理方面的。因此这一概念本身,就体现了中医心理学的心理生理统一观。4一、神的概念及其含义变迁•古人:神为主宰一切的至高无上的不容侵犯的想象物•(一)广义之神•指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物体——人体生理功能及其外在表现。•1、人;•2、脏腑气血功能活动;•3、内脏精气的外华。5•(二)狭义之神•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1、思维活动:意、志、思、虑、智•2、五脏之神:•心:神之大主,藏脉舍神•肝:藏血舍魂•脾:藏营舍意•肺:藏气舍魄•肾:藏精舍志•3、情志6二、形•(一)自然界中的实体物质•(二)人之形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精骨、肉、筋、脉、髓7形与神的关系•(一)形为神之质•1、行为神之质•载体——形在则神在•2、神依附于形而存——精神依赖于物质•神的产生:源于精•(二)神为形之主(精神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三)形与神俱,形神合一(生理上二者不可缺一,病理上互相影响:心身疾病,身心疾病)8•神与形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从本源上说,神生于形、神依附于形;但从作用上说,神又是形的主宰。神与形的对立,是生命运动的基本矛盾;神与形的统一,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神与形的对立统一,便形成了人体生命这一有机统一的整体。“形神合一”的生命观,是中医学“整体恒动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神合一论”的具体内容,为中医心理学的心理生理统一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它长期以来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并为现代科学进一步阐明生命的本质,以及疾病发生的规律,提供了若干宝贵的线索。9二、心主神明论•这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用脏象学说一元化的阐述人体复杂的生命活动规律的假说。它认为人的生命活动最高主宰是“心神”,心理活动也不例外。人体的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就是统一在“心神”之中。心神不仅了主导了脏腑机能活动的协调,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以及由体验而产生的情感,也都是在心神主导之下,以五脏为生理基础而产生的。因此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赅意志。”10•“心主神明论”不仅很好地阐述了人体复杂生理活动的整合控制、心理活动的有序进行,而更重要的是突出了心理和生理的统一,因此这一在整体观思想指导下,以脏象论为基础所形成的假说,在中医长期临床实践中,很好地发挥了防治疾病的实际效果。至于如何用现代科学方法进一步深入研究,那将是我们今后长期的任务。11三、心神感知论•这是在“心主神明论”的基础上,阐述心神主导人对客观世界感知活动的过程。“所以任物者谓之心”,正因为神舍于心,心神是人的感知活动的中枢,所以“脏象之心”才成为反映所感知客观事物的处所。目、耳、鼻、舌、身五种感官所反映的视、听、嗅、味、痛、触、温等,都不是相对应的感官及脏腑的孤立活动,而皆为将其所接收的客观世界的相关刺激反映至心,由心神作出的判断。12•所以中医心理学强调了“目窍于肝而用于心”、“肾气通耳,心寄窍于耳”、“(鼻)盖以窍言之肺也,以用言之心也”、“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心寂则痛微,心躁则痛甚”等。患者对针灸“得气”的感知,也与心神有着密切的关系,即“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这些理论在临床,对五官感知失常病症的辨证论治,及针刺镇痛、针灸疗效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13四、五脏情志论•这是在“形神合一论”及“心主神明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情志与内脏相关及心神在情志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这一理论具体体现了中医心理学的心理生理统一观,阐明了情志活动具有脏腑气血生理基础,情志变化是脏腑机能活动的表现形式之一。不仅指出了脏腑机能活动可影响情志的产生和变化,尤其强调了情志变动对脏腑气血的反作用。14•不同的情志变化,虽然与五脏有着某些特殊的联系,但这种联系并非不同性质的精神刺激直接作用于某脏腑的结果,而是通过心神的调节,使五脏分别产生不同的变动。情志活动的本质是以心神为主导的相互协调的脏腑机能活动。因此情志变动对脏腑的影响,除取决于精神刺激因子的质和量以外,更主要取决于心神的状态。心神状态因人及不同的病理变化而异,因而不同个体、不同疾病,皆可表现出不同的情志变化特点。这些都为七情学说的临床运用提供了理论基础。15五、人格体质论•这是在“形神合一论”的基础上,将人格与体质结合起来,阐述个性心理特征的理论。人的个性特点的形成,虽然与后天环境、社会实践、家庭影响、学校教育等密切相关,但与先天体质禀赋也分不开,尤其是气质的形成。16•中医学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按着五行属性的特点和阴阳之气的多少,将人格体质分类为“阴阳二十五人”和“阴阳五态之人”等,从而使人格体质统一于阴阳五行之中。正因为各种不同的人格特征,一般都可反映某种体质的特点,因此通过人格测试,可作为判断某种体质倾向的参考。由于不同的体质具有不同的疾病的倾向,所以它不仅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了“因人制宜”的根据,而且也指导了养生防病方针的具体制定。17六、阴阳睡梦论•这是在“形神合一”整体观思想指导下,用阴阳学说阐述睡眠和梦幻机理的理论。睡眠及与之相伴随而发生的梦,是人生活中重要的心理生理现象,它们是机体脏腑气血阴阳虚实变化的一种表现,梦寐的交替过程,就是卫阳之气由阳入阴及由阴出阳的过程。卫气之阴阳出入,与昼夜之阴阳变化、体质之阴阳盛衰等密切相关。18•正因睡眠之理本于阴阳,所以生活起居法于阴阳,才有利于身心健康;睡眠失常调于阴阳,才堪称为治疗大法。睡中梦境,乃由脏腑阴阳盛衰所致,故有“十二盛”及“十五不足”之梦幻。据此,可作为疾病脏腑阴阳虚实辨证的参考。尤其是某些疾病在未明显形于外之前,常常先有奇异怪梦先兆,这时,应用阴阳五行、脏象理论认真分析,往往可早期发现,以便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