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临床药师参与一例误诊治疗的体会王祥领(枣庄市中医医院,枣庄市277100)摘要目的:总结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经验。方法:在一例阑尾周围脓肿手术后3年继发腹壁脓肿的误诊治疗中,临床药师全程参与,并应用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知识,成功地参与了治疗方案的制定、实施,与临床医生密切合作。结果:从整个病程进展看,临床药师所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结论:临床药师只有真正深入临床,广泛积累临床知识,努力培养临床思维,再结合自身深厚的药学知识才能胜任本职工作。关键词阑尾周围脓肿;误诊;临床药学临床药师参与查房、治疗方案的制定、药学监护,限于专业背景,往往仅从自身专业角度分析,结果使药物治疗方案的效果大打折扣。本文从临床药师参与的一例误诊病例入手,谈谈笔者的体会,旨为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提供一些借鉴。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64岁,因腹痛一天,加重半天入院。现病史:患者2天前曾食用“变味”食物而腹痛,无恶心呕吐,大便偏稀,无脓血。既往史:患者三年前因阑尾周围脓肿手术,术后1年始因生气或吃过夜食物间断出现右下腹痛,诊断为阑尾炎术后肠粘连,经抗菌、解痉等治疗后症状消失。用药史:半年前复发时曾使用三代头孢类等治疗,本次发作后曾服用头孢氨苄胶囊、藿香正气水等,无效果;无食物、药物过敏史。查体:T37.1℃,P76次/分,R18次/分,BP124/80mmHg,腹平坦,无胃肠型及蠕动波,上腹软,无压痛;腹痛以右下腹原手术部位为甚(扪及一固定肿块),漫及整个腹部,拒按,鼓音。辅助检查:(患者1周前曾全面查体,未曾发现异常情况),腹部x线透视见肠胀气并少许液体活动。入院拟诊:肠粘连伴不完全肠梗阻。治疗原则:西药抗菌消炎,中药“大承气汤”灌肠促进炎症吸收。2药物治疗过程患者入院当日(3月2日)予:头孢曲松2.0+0.9%NS250ml,bid静脉滴注。(2/3—3/3)左氧氟沙星0.2+0.9%NS100ml,bid静脉滴注。(2/3—3/3)甲硝唑注射液250ml,qd静脉滴注。(2/3—3/3)2/4中药:大黄15g(后入),厚朴15g,枳壳10g,芒硝10g(冲入),甘草5g。水煎灌肠500ml,日一剂。(2/3-4/3)患者输注完液体后(17:10)即出现发热、面色红赤,测体温38.5℃。遂以中药灌肠,其后体温稍有下降,至20:00以吲哚美辛栓半粒纳肛,患者汗出热解。次日仍如此,但体温进一步升至39℃。3月4日血常规显示:WBC:11.4×109/L,其余基本正常。头孢曲松4.0+0.9%NS250ml,qd静脉滴注。(4/3—4/3)左氧氟沙星0.4+0.9%NS100ml,qd静脉滴注。(4/3—6/3)甲硝唑注射液250ml,bid静脉滴注。(4/3—6/3)莫沙比利5mg,tid,po邀临床药师会诊。医生分析该患者为术后肠粘连导致的感染,当以内科保守治疗为首选,但三药联合抗菌效果不佳,原因何在?临床药师复习病史后提出:患者感染明确,但留取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困难,应以经验治疗为主,三联抗菌药物使用虽已将临床肠道常见致病菌覆盖,但未有考虑到药代动力学影响,头孢类抗菌药物虽属时间依赖性药物,但头孢曲松半衰期长,可每日一次给药;同时考虑到患者属老年,身体较弱,每天4g剂量偏大,建议在密切观察肝肾功能的前提下,予3.0qd静脉滴注。而左氧氟沙星为浓度依赖性抗生素,尽管国内左氧氟沙星说明书仍在沿用每日二次策略(与国外明显不同,每日一次),但依据其药效学参数特点,以每日一次更为合理,建议0.4qd静脉滴注。另外,甲硝唑注射液说明书要求每6~8小时静脉滴注一次,建议250ml,bid静脉滴注。医生考虑后给予认可,但考虑到患者在抗菌药物如此联合下仍出现高热,结合本地区用药经验,将头孢曲松的剂量仍维持在4.0。临床药师遂制定监护计划:观察尿量、皮肤等情况。患者由于心急,自行将左氧氟沙星的滴速调快,致使皮肤瘙痒,遂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消除其急躁和顾虑。患者过午体温再次升高,最高至38.2℃,纳差且仍有腹胀。遂与医生联系,医生分析患者体温虽然仍高,但与前两日相比已成下降趋势,可再观察,腹胀当为肠粘连造成的不完全性肠梗阻之故,考虑中药灌洗效果不佳,可改予莫沙比利5mg,tid,po;临床药师分析:研究表明大黄中的结合性蒽苷在大肠被细菌酶(主要为β葡萄糖苷酶)水解生成苷元,苷元刺激肠黏膜及肠壁肌层内的神经丛,促进肠蠕动而发挥致泻作用【1】,患者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造成其肠道正常菌群的改变,这可能是中药灌肠疗效不佳的原因,考虑患者大便情况尚可,同意莫沙比利的使用;另外,考虑患者近期曾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有诱导耐酶菌株出现的可能,若有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当以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如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等)为首选,但考虑患者经济状况,建议将头孢曲松改为含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医生同意临床药师的分析,3/4协商后决定次日改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静脉滴注。临床药师遂告知患者服用莫沙比利后可能进一步出现腹痛加剧,若不能耐受请及时告知。3月5日,将头孢曲松改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1.8+0.9%NS250ml,q12h静脉滴注。(5/3—6/3)患者二便基本正常,再次腹透仍见肠内有少许液体。患者腹痛症状明显减轻,体温36.5℃,午后未再出现体温升高,医生对临床药师的协助表示满意。3月6日,患者体温早晨再次升高至37.4℃。临床药师分析:患者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有效,但患者病情反复太快,不似出现新的耐药;其基本情况也未见新的异常,不似新发感染;选药及用法、用量也符合合理用药原则,但感染不能够控制,原因难知,遂请教普外科医生,他们在听取病情汇报后分析认为:从发病时间看,患者在术后1年因饮食不洁、生气等发病,可排除术后切口感染;从手术方式看,阑尾周围脓肿手术,一般不会出现阑尾残端综合征;从体检结果看,腹部皮肤无凸起,颜色无异常,不似腹壁窦道;结合患者体征及腹透情况,仍应考虑肠粘连,但患者腹痛未出现持续加重、大便尚可,梗阻不明显,不具备手术指征,其在应用多种抗菌药物后体温仍不能恢复正常,结合腹部扪及一固定肿块,可予B超检查,以便与其他腹腔包块相鉴别。临床药师及时将其意见告知内科医生,遂予腹部B超检查,结果显示:右下腹壁原切口下方3cm(原阑尾切口与引流口之间),现6.5cm×4.8cm的混合型肿块,定位后穿刺有脓性液体抽出。遂诊断为腹壁脓肿,转外科治疗。12:30于局麻下行右下腹壁脓肿切开引流术,术中见脓腔位于腹壁肌肉深层,内有乳白色脓液约50ml,周围组织形成炎块,没有窦道。予引流+甲硝唑、生理盐水冲洗。术后治疗小组讨论:患者此次发病虽不能排除肠粘连的可能,但从大便情况看,“不完全性肠梗阻”不是主要原因。既往阑尾周围脓肿主张采取非手术治疗,现多数学者认为早期手术切实可行【2】【3】,尽管阑尾炎术后继发腹壁脓肿较常见,但迁延数年发作较少【4】,从其发生部位及没有窦道形成看,应是上次手术插入引流管时不慎,在引流管外壁沾染细菌,再加上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造成的。19:00最高体温37.9℃,以后逐渐下降至正常。3月7日予:奥硝唑0.5qd静脉滴注。(7/3—9/3)青霉素960万U+0.9%NS250ml,qd静脉滴注。(7/3—15/3)阿米卡星0.4+0.9%NS250ml,qd静脉滴注。(7/3—12/3)临床药师及时与医生沟通,提出青霉素作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每日1次的用法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还会增加ADR的发生率;另外,奥硝唑在预防手术前后厌氧菌感染时可术前1~2h予1.0静脉滴注,再与术后12h、24h4/4再分别予0.5滴注;治疗厌氧菌感染时,要求q12h,连用3~5日【5】;由于没有对该患者的脓液进行细菌培养,无法明确致病菌种类,作为经验用药以q12h为妥;医生认为有理,遂调整为:奥硝唑0.5,q12h静脉滴注;青霉素320万U+0.9%NS100ml,q8h静脉滴注。3月9日,引流管未再有液体流出。3月12日,炎症肿块渐小,拔管。3月15日,刀口愈合良好,拆线,出院。3体会有效的药物治疗措施立足于正确的临床诊断,一个确切、及时的临床诊断,可以使疾病在早期得到合理的处置,从而中断自然病程,实现早日康复的目的,医务工作者的技能素质和知识水平不仅决定着对疾病的认识、诊断的正确与否,也决定着治疗方案的适当与否【6】。尽管临床药师在该病例中,积极主动地做了不少工作,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也学到了不少知识,但从整个病情看,由于缺少更全面的临床知识,其作用非常有限。在日常工作中的临床思维决定着其工作的深度和质量,临床药师只有真正深入临床,认真学习临床知识,努力培养临床思维,再结合自身深厚的药学知识才能胜任本职工作。参考文献:[1]侯家玉.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70-72.[2]赵建更.早期手术治疗阑尾周围脓肿63例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37(5):540.[3]肖庆,漆伟,康明伟等.急性阑尾炎手术时机与预后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28(23):2131.[4]吴发庆,徐波.阑尾切除术后四年继发腹壁脓肿经脐形成窦道1例[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8):3310.[5]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M].四川:重庆出版集团,2009:219-220.[6]胡晋红.临床药物治疗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9.作者简介:王祥领,副主任药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临床药师培训基地2006级抗感染专业学员。电话:15863200636,E-mail:zzzy804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