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差异心理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节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研究对象(一)性别差异客观的存在男女两性是人类繁衍生殖的生物实体,也是精神、人格、心理活动的社会实体。男女两性互为基础,互为前提(二)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性别差异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之一。2、男女心理方面的异同二、课程的意义1、理论意义—促进心理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为正确认识自身提供理论依据2、实践意义1、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2、增进异性间的了解,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谐共处3、因性施教三、课程的基本要求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现实中男女性别差异的表现及形成原因2、了解相关的心理学理论3、运用相关知识优化自身角色,做到两性间和谐相处4、尊重理解宽容第二节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一、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二、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测验法注意:性别差异的确定:1、统计意义上的差异总体比较的结果。2、男女两总体中各取样本算出总体平均数结果的可靠性:1、结论不一证据各异司空见惯。2、个体差异远大于性别差异第三节性别差异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性别差异心理学诞生的条件1、从思想发展史的线索看,须形成男女平等的观念,相互尊重,彼此信赖。把相互的差异理解为一个合理的历史过程,而非孰优孰劣。2、从方法论的线索看,要确定人在心理上存在差异的科学依据,以及验证这些证据的科学方法。二、性别差异心理学的发展历程高尔顿开创了个体差异的研究;施太伦创立“差异心理学”;麦考比和杰克林《性别差异心理学》里程碑;达尔文“进化论”心理与有机体和环境的联系;19世纪后半期高尔顿开创了个体差异的研究,1882创建“人类学测量实验室”得出错误的结论:“女子在各种才能上都不如男子”;差异心理学的先驱施太伦创立“差异心理学”(个别差异、文化差异、性别差异)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成为独立分支;70年代后长足发展。但两性差异心理研究较为复杂,研究结果相互矛盾,各种解释杂乱无章,迫切需要对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和概括。麦考比和杰克林1966麦考比《性别差异的发展》;1974麦考比和杰克林合作出版了《性别差异心理学》—被公认为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经典之作,是性别差异心理学发展的里程碑。(期望、声望、详尽的考察)批评:最严厉的批评来自布洛克“尽管《性别差异心理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然而他对这个领域的描述却是有争议的。”她认为有三个弱点:1.资料根据的弱点2.已有研究进行考察的框架具有的弱点3.收集资料、计算结果和进行推论方面的误差导致的弱点。尽管有批评,但人们还是公认:麦考比和杰克林的《性别差异心理学》是对男女差异心理研究的最为杰出的贡献,是这一领域进一步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是一座里程碑。直到今天,与其他主要的心理学分支相比,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但在西方心理学界已经初步建立了比较系统的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性别心理学》《性别:心理学视角》我国起步晚,零星、缺少系统状态三、确证的和有待确证的结论麦考比和杰克林的研究(一)确证的结论:(1)女孩比男孩有较强的语言能力(2)男子有较强的视觉-空间能力(3)男子数学能力稍优(4)男子更有攻击性(二)有待进一步确证的结论:(1)女孩不比男孩更有“社会性”(2)女孩不比男孩更易受暗示(3)两性有同样的自我尊重要求(4)女孩的机械学习和简单重复学习并不更好,男孩在抽象的学习和新内容的学习中也不更强(5)男孩并非更擅长于分析(6)男女在受遗传和环境影响上是一样的(7)女孩并不缺少成就动机(8)说女孩靠听觉,男孩靠视觉是没有根据的第四节性别差异理论的主要流派一、精神分析学派的两性观1、弗洛伊德尚男抑女论弗洛伊德用“去势恐惧”、“阳具羡慕”、“俄狄普斯情结”等概念说明男女性别角色的获得机制。基本假说是包含幼儿性欲在内的“力必多”阶段性发展的理论。性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理论认为每一阶段由于快感集中于人体某一性感带,个体心理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性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到五六岁,要经过三个固定的连续发展阶段:口腔阶段——吮吸和吞咽获得快感(男女相同)肛门阶段——排泄(男女相同)生殖器阶段男孩—“去势恐惧”;女孩—“阳具羡慕”2、多伊奇女性类型说1944年海伦.多伊奇《女性心理学》相信妒忌男性和恋父情结冲突的解决对女孩人格发展的巨大作用观点:女孩对男孩的妒忌是由儿童的一般嫉妒倾向而产生恋父情结根本不存在,女性更具有自恋倾向、被动性和受虐性。三者以相对平衡的形式构成了正常女性的人格心理把女性分为两种类型:女性型—被动、自恋和受虐男性型—主动、竞争和攻击性3、埃里克森内部空间观内部空间概念是他对两性研究的一大贡献男女的内部的空间决定了人们对外部空间的认识,还决定了人类的生物行为特征和社会角色。4、阿德勒的男女平等观强调社会文化决定女性心理,提倡男女平等(女权运动的先驱)女性的自卑、低贱是社会赋予的青春期的性教育二、两性角色的社会学习理论1、性别定型的基础重视性别差异的表现。不否认遗传在两性角色定型中的作用,更强调两性角色的社会化学习,即通过观察、强化和模仿获得。(1)观察学习一般由四部分组成: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现过程;强化过程。(2)班杜拉运用“直接强化”的概念解释对儿童性别行为的塑造。“直接强化”是指为了实现性别的定型化行为对男孩和女孩的奖励和惩罚必须予以区别。(3)模仿即儿童从观察成人行为到表现成人行为的过程。观察学习、直接强化、模仿是性别定型过程的基础。2、两性角色的获得男女两性角色的获得是观察、强化、模仿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持续很长时间。婴儿—母亲儿童—泛化同性模仿特定的赏罚3、班杜拉的经典实验三、认知发展的两性观着重研究成长中的儿童如何知觉其周围的事物,如何了解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的世界。1、认知发展两性观的理论基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认知结构心理图式(心理建构)人的智力依据同化、调整而达到平衡和发展智能发展阶段理论2、认知发展两性观的基本内容柯尔伯格继承皮亚杰的研究成果,并将他的认知原则推广到性别角色领域。基本内容:(1)性别认同即儿童将男性和女性进行性别归类,这是性别角色态度的基础。(2)性别认同是通过对自己发育初期表现出的身体状况和判断而形成,此时儿童接受同性行为,排斥异性行为。(3)这种认知判断虽是2-7岁儿童形成性别认同的结果,但儿童的性别角色和性别概念往往受环境的某些变化的影响。(4)基本的自我类型决定基本的价值取向,“男子气”“女子气”的表现在于把自身性别相符合的事物作为追求的目标。(5)基本的普遍的性别角色发展于幼年期,从男孩女孩意识到彼此的生理差别开始。(6)这种习惯性概念使儿童产生“男子气”、“女子气”的表现,即与同性人物确立性别同一性。(7)双亲适当的行为可促进和巩固性别同一性和性别角色价值的形成,这一过程在各种养育条件下都会产生。3、性别认同及其发展柯尔伯格认为:性别认同是认知发展的结果。经历三个阶段:性别认同、性别分化和亲长认同(1)性别认同2岁认知自己的性别标记3岁根据外观特征把性别标记类化到别人身上4-5岁明白性别基于身体的构造,认为性别可变6-7岁知道性别与解剖结构组织不可变,“性别常性”、“物体常性”此过程不以提供生理解剖知识而加速,须等待儿童心智发展到足以了解这个事实才能进行。(2)性别分化性别认同——行为与性别一致柯氏认为身体意象的意义男性意象---权力尊严侵略性(刻板印象)女性意象–-抚养照顾孩子(刻板印象)男女都有珍视与其性别相一致事物的自然倾向男孩:自我一致性与权力尊严不矛盾——稳定的性别化偏好女孩:两者相互抵触——偏好较弱3)亲长认同男孩“我是男的”——珍视模仿依附男性——“我们都是男人”女孩“我是女的”——想与母亲认同——抚养及缺乏权力尊严所有儿童都倾向于模仿与自己性别相同及具有权力尊严的人(并非同一个人)。渐增的父亲取向与渐减的女性化偏好并没有减弱女性评价和自我肯定,相反稳固“互补模仿”将自我与男性化的刻板印象相比,学习以适当的女性化方式和男孩子们相互作用。四、两性世界中的文社会固有的文化传统迥异,这种差异对于性别角色的获得和发展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米德对原始部落的考察男女气质和性格是由社会条件形成的,性别差异也取决于社会文化。每一社会都选择了一些奠定在生物性性别差异基础上的男女心理特点加以肯定和强化,选择另一些加以否定和惩罚,从而塑造出因不同性别而具有不同性格的人。化人类学观2、性别角色的跨文化特征人类学家根据人类觅食与满足需要的不同方式,将文化划分为:(1)狩猎与采集(2)园艺文化(3)农业文化(4)游牧文化(5)工业化社会跨文化变异的普遍原则:1、每个社会都确认性别差异并使之日趋复杂2、男性性别角色总是受到更高的评价3、利用男女间体力的明显差异作为劳动分工的基础,的确是最简洁、最经济的方法第二章男女差异心理第一节两性差异心理的生物根源的起源生物学差异—两性差异心理发展和展示的前提和最初的开端一、两性差异的生物学过程分为几个步骤:1、受孕时的基因决定性;2、胚胎发育过程中性腺的作用;3、经由血液性激素使男女内生殖系统、外生殖系统和大脑产生分化。(一)性别的遗传决定遗传是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物前提,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染色体46条,23对(22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XX、XY)性染色体携带着生命所必需的影响性决定和男女分化的基因女性的X染色体较大男性的Y染色体较小(1/3,1%)(二)性腺与性激素染色体——性腺性激素-----两性进一步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男性睾丸睾丸酮女性卵巢雌激素和孕激素睾丸酮、雌激素和孕激素男女都有,只是量上不同。(三)性激素与1.下丘脑内脏、内分泌和情绪活动之间维持平衡的中枢,进而影响到垂体激素的分泌,并借此调节其它内分泌腺的活动。激素的不同:大脑分化不同男性女性来源睾丸卵巢分泌模式持续分泌周期性对特定激素的敏感度不同2.大脑两半球的分化胚胎后期,性激素通过血液作用于脑,对大脑两半球分化产生影响,因而雄性激素在发育的关键期是否存在同样可能影响两半球的组织发育。左半球在还没有雄性激素分泌时就开始发育了。右半球发育晚,在它的发育关键期内已经具有雄性激素,由此它的组织发育较多地受到雄性激素的影响。女性胚胎中的雄性激素的含量不多,受其影响也小。这也许是女性言语发展早和功能单侧化程度较差的原因之一。二、性激素与行为两性分化过程中,染色体形成两性不同的性腺,此后所有的两性生理、解剖学的分化都是在性激素的作用下完成,而且性激素还对有机体的性行为和其他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两性不同的性激素可能是男女某些行为差异的基础,但这种生物因素只是当环境为之提供条件时才能对人的行为造成影响,性激素和社会环境是在相互作用中决定人的行为的。三、生物学差异与性别同一性性别同一性是指人们对自己性别的意识和体验,是人们对自己性别身份的确认,反映着人们对自己性别的归类。性别同一性某种意义上讲是性别形成的核心和关键。性别同一性不是遗传和生理结构自然决定的,而是后天父母对性别的确认及抚养方式决定的,取决于后天的教养。社会环境和抚养方式对性别同一性的决定性必须符合一定条件:1、性别必须在儿童生活早期(18个月至3岁)得到确认2、父母对儿童性别确认迟疑含糊会导致性别分化的不完善性别同一性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女性似乎更容易顺利的形成性别同一性。性别同一性的不同决定两性行为、人格等方面的差异,生物学的两性差异是一个必要的前提,但不是决定男女性别行为的主要原因。四、生物学上的优势生物学上的优势在女性世界各国,不论其文化背景方面有多大的差别,女性都比男性有更强的生命力,这不能不说是生物学的先天倾向与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然而两性差异生理过程方面的表现是很有限的,有时甚至不如个体差异明显,理解上要注意。五、两性差异心理的生物根源(一)两性差异心理与遗传生物性别由一对性染色体决定有研究者认为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只占全部染色体的不到2%,其中多于98%的遗传特性都是相同的男女的相似远多于差

1 / 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