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节介绍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上巳节介绍一、上巳节的形成上巳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巳”是地支中的干位。过去纪年纪月纪日用六十花甲,即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字与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十二字轮番搭配,以数学组合方式组成六十个组合形式来记日记年。“上巳”就是三月中第一个出现“巳”的日子,因此叫“上巳”。“上巳”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在流行。由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每年都是不同的,所以到魏晋时便以固定的三月初三来代替上旬巳日。过去,在这一天,满朝文武百官有集体休假的;皇帝经常用这个日子来宴请新科进士。人们要到野外郊游踏青。青年男女在这一天得到了彻底的解放,可以不受礼教约束,行我所行,爱我所爱,自由交往。在郊外水滨荡秋千,放风筝,观风景,青年男女对歌抒怀,各行其乐。到唐代,这种风气还一直流传着,甚至连皇家戒备森严的宫廷也敞开了大门,让嫔妃宫女到郊外欢度一日。上巳日原指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三国魏以后就固定在每年的三月三这一天了。旧俗以此日临水沐浴以祓除不祥,名为修禊,到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到水边饮宴、郊游踏青的节日。唐人对上巳节非常重视,将其与晦日(后改为中和节)、重阳节并称为三节令,皇帝赐钱百僚,让他们选胜观赏,进行宴乐。这更促进了上巳日节俗活动的发展,每至此日,长安市民就纷纷走出家门,涌向水边草地,修禊以外尽情地游赏。殷尧藩《上巳赠都上人》诗就写出了这种热闹的景象:“三月初三日,千家与万家。蝶飞秦地草,莺入汉宫花。鞍马皆争丽,笙歌尽斗奢。”唐彦谦《上巳寄韩八》也2说:“上巳接寒食,莺花寥落晨。微微泼火雨,草草踏青人。”二、上巳节的典故(一)“曲水流觞”水和九年(353)三月初三上已日,晋代有名的大书法家、会稽内史王羲之偕亲朋谢安、孙绰等42人,在兰亭修禊后,举行饮酒赋诗的“曲水流觞”活动,引为千古佳话。这一儒风雅俗,一直留传至今。当时,王羲之等在举行修禊祭祀仪式后,在兰亭清溪两旁席地而坐,将盛了酒的觞放在溪中,由上游浮水徐徐而下,经过弯弯曲曲的溪流,觞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即兴赋诗并饮酒。据史载,在这次游戏中,有十一人各成诗两篇,十五人各成诗一篇,十六人作不出诗,各罚酒三觥。王羲之将大家的诗集起来,用蚕茧纸,鼠须笔挥毫作序,乘兴而书,写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也因之被人尊为“书圣”。(二)黎族“孚念孚”的传说据说很久以前,七指岭地区遇到罕见的大旱,人们度日如年。一天清早,一个名叫亚银的年青人告诉大家,说他梦见一只百灵鸟,要想摆脱这场灾难,必须爬上五指山的顶峰,吹起鼻箫诱捕它。亚银自告奋勇地登上五指山顶峰,他在山顶上吹起他心爱的鼻箫。一直吹了三天三夜,一只百灵鸟才从幽谷中飞来,亚银赶忙追捕,他追过一座山岗,最后亚银定神一看,百灵鸟变成了一位非常漂亮的黎族姑娘。姑娘答应跟亚银到人间解救灾难。旱灾解除后,未想到却触怒了峒主。他派家丁把百灵姑娘捉去,这时亚银赶来,他俩躲进一个山峒里,峒主命令家丁用火烧到山洞时忽然乌云滚滚、雷声大作、石裂山崩,把万恶的峒主和他的家丁全压死了。亚银和百灵姑娘变成一对鸟儿,飞上天空,乡亲们闻讯赶来,目送他们,激动地跳起舞唱起歌,祝他们3美满幸福。这一天正是农历三月初三,从此这一天便成了黎家的一个传统节日。为了庆祝三月三,准备工作要提前半个月进行。男子上山狩猎,把所获猎物腌好封存;妇女在家舂米和做粽粑;青年男女准备漂亮的服饰和定情的礼物。猎物和粽粑作为祭品,用以祭礼堂里的祖先,若出猎无所获,则杀鸡代替,祭祀由氏族老人主祭。节日那天,黎族人民集合在一起,预祝山兰(山地旱稻)、狩猎双丰收。老人们携带腌好的山味和酿好的糯米酒,来到村中最享众望的老人家里,席地围坐,在芭蕉叶和木瓜叶上痛饮。(三)隋炀帝水饰流觞据《太平广记》载,每年三月上旬巳日,隋炀帝会群臣于曲水池滨,饮宴以观水饰。所谓“水饰”乃是指用木头雕刻而成的各种雕像,以历史上著名的河水神异故事为题材,比如神龟负八卦出河以授伏羲,黄龙负图出河以授黄帝,丹甲灵龟衔书出洛水以授苍颉,凤凰负图、赤龙载图出河并授尧,龙马衔甲文出河授舜。舜与百工群聚而歌,有人面鱼身且雪白而细之神鱼从水中跃出,捧河图授禹,其后盘旋舞蹈入河;禹治水,应龙以尾画地,凿龙门;禹过江,黄龙负舟,玄夷苍水使者授禹山海经;周始祖姜塬于河滨履大人迹,弃后稷于寒冰之上,群鸟用羽翼护而暖之;周武王渡河,赤文白鱼跃入王舟。穆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秦始皇入海见海神巨鱼,汉武帝泛楼船于昆明池,屈原自沉汨罗水,孔子春日浴于沂,周处斩蛟,女子秋胡妻赴水,许由洗耳,庄惠观鱼,巨灵开山,长鲸吞舟等等,总72势,构成一个连环画系列,是中国古代水文化的精华。“皆刻木为之,或乘舟,或乘山,或乘平川,或乘磐石,或乘宫殿。”其人物长2尺以上,衣装齐整,栩栩如生,而杂以禽兽鱼虫之类,皆可运动自如,逼真自然。4这些水饰布列在曲江池内,随水而周行,中间伴以伎船12艘。伎船长一丈,阔六尺,每条船上都排放有一个雕刻人物组成的乐舞分队,“木人奏音声,击磬、撞钟、弹筝、鼓瑟皆得成曲,及为百戏,跳剑、舞轮、升竿、掷绳皆如生无异”。伎船与水饰皆装扮得富丽堂皇,放在曲池的岸边,可以环池自动依次而行,其本身又变幻多端,奇异出于言表,而这些都是以特殊的水力机械进行推动的。隋炀帝君臣团坐曲池之周,除了观赏优美奇妙的水饰,聆听伎航的悦耳音乐外,还有爽口的美酒由机械木人送来,供其口腹之欲,这就从各种感官上让赏玩者达到了生理的享受与心理的满足。做长8尺的小舸子船七艘,周环其池,向观赏者敬酒。船上有小木人5个,各长2尺,一人立于船头端着酒杯,一人立其旁捧着盛酒之钵,一人在船后撑船掌握方向,二个人在中央摇动双浆。侍宴宾客落座于曲池回曲之处,行酒小船循岸而行,行速超过水饰,一般是水饰绕池一周,酒船要绕池正好三周,即酒船速度三倍于水饰,敬酒三巡,而且同时停止,不差分毫。酒船到了座客之处即自行停住,擎酒木人于船头伸手把酒杯敬送给客人,宾客取酒一饮而尽,然后把酒杯交还给木人。木人接杯后,转身向持酒钵之人要来酒勺,用勺子从钵中打酒重新斟满酒杯,并把勺子交还。其后小船按程序自动地前进,每到坐有宾客之回曲处,皆如前法敬酒、斟酒。这些都是在曲池岸边或水中船上安有机关,才能达到的神奇境界。这种环绕曲池,边饮自来之酒,边欣赏水中雕刻,享受机械人乐舞的曲水流觞的神奇工程是由黄衮设计和制造出来的。隋炀帝对此特感兴趣,欣赏之余仍不忘命学士杜宝撰《水饰图经》,用文字把水饰故事描绘出来,命画工把各种水饰图示出来,以留存于世。可惜《水饰图经》原文及绘画我们没有找到,可能已经遗失不存,只留下了一5个概要记载,让人感慨不已。这也给我们复原水饰留下了遗憾,同时又让我们多了一份想象的空间,历史文化残缺的美,可以用我们的头脑和心灵去感悟、去补充。三、上巳节的节俗活动唐都长安上巳节俗活动的内容十分丰富多彩,修禊、流觞是其独有的活动,此外,还有踏青、赏花、插花、泛舟、歌舞等多种节目,上巳日也因而成为春季节日庆典的高潮。景色艳丽、面积广大的曲江风景区是长安上巳节俗活动的中心舞台。当是日,皇帝亲幸芙蓉园,并赐宴百官曲江亭上或曲池彩舟之中,太常、教坊乐舞也来助兴,都人蜂拥而至,倾动皇州,以为盛观。刘驾的《上巳日》诗描述出曲江上巳日的热闹景象:“上巳曲江滨,喧于市朝路。相寻不见者,此地皆相遇。日光去此远,翠幕张如雾。何事欢娱中,易觉春城暮。物情重此节,不是爱芳树。明日花更多,何人肯回顾。”其后的日子虽然可能花更鲜艳,景更亮丽,但只有上巳节这一天是最受重视的日子,大家齐集曲江水滨,彩幕连绵,欢娱尽日。这充分显示出节俗文化的魅力,即一旦形成一种习俗,就会产生一个全民趋同的心理,致使这一天的活动有了神圣的意义,令人欲罢不能。许棠《曲江三月三日》诗也表达了相同的意思:“满园赏芳辰,飞蹄复走轮。好花皆折尽,明日恐无春。鸟避连云幄,鱼惊远浪尘。如何当此节,独自作愁人。”修禊、流饮是上巳节独特的习俗修禊是指上巳日赴水滨的沐浴活动。周时已有此俗,《周礼·春官·女巫》曰:“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即在三月上巳日要来到水边祭祀,并用浸泡了香草的水沐浴。这样就可以祓除疾病和不6祥。史书上称这种礼仪为“禊”或“修禊”、“祓禊”。唐时,赐宴曲江,倾城于此禊饮,象征性地用清水洗涤沐浴后,以春气除却冬日的积垢,并戏水嬉游,饮宴赏春取乐。其修禊的礼仪色彩相对减弱,享受生活的宴饮与春游活动却成为最重要的内容,说明了唐代节日习俗基本完成了由娱神向娱人的升华。流觞指上巳节进行的一种饮酒习俗,常称“曲水流觞”。曲江是唐都长安的公共园林,不仅皇帝、百官、进士们可以来此游宴,而且也向全体市民开放,尤其是长安的春时节日很多,在晦日或中和节与上巳节日,君臣万民同游,一派繁华景象。《辇下岁时记》记作“开元中,都人赏于曲江,莫盛于中和、上巳节”1。春季主要节日有正月晦日(三十日)、二月一日的中和节、寒食节与清明节、三月三日的上巳节。踏青、流饮、赏花(插花、斗花)、插柳、歌舞是春季节日的普通民俗.踏青也称春游,唐长安特盛,《开元天宝遗事》载:“长安春时,盛于游赏,园林树木无闲地”。《秦中岁时记》曰:“唐上巳日,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元稹《寒食日》诗曰:“今年寒食好风流,此日一家同出游。”流饮宴会饮酒,在曲江多采取曲水流觞的文雅方式,故“曲江流饮”也成为曲江文化园林区最具代表性的风情,后来成为关中八景之一,流传千古。曲江饮宴有大型的宴会,比如中和节、上巳节的皇家赐宴百官,也有中等规模的,比如进士们的文酒会、相知仕女或公子们的探春宴等,在胡人经营的小酒馆、赏春的亭子间、游荡的船舫上、临时搭建的帐蓬内,甚至草地花丛中都可随时举办。《开元天宝遗事》载:“长1中和节是后来所设,但开元时却有晦日节,而且中和节就是代替晦节的,故本文的中和节在盛唐时是没有的,应看作晦日节。7安贵家子弟,每至春时,游宴供帐于园圃中,随行载以油幕,或遇阴雨,以幕覆之,尽欢而归。”赏花唐长安人钟爱牡丹,李肇《唐国史补》卷中曰:“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钱易《南部新书》也说:“长安三月十五日,两街看牡丹,奔走车马。”可以说像过节一样,形成了一个赏牡丹的风俗习惯。春时百花开,除牡丹外,唐人也喜欢观赏杏、桃等花。曲江西侧有杏园,春时数顷杏花盛开,赏花人川流不息,姚合《杏园》诗有描述:“江头数顷杏花开,车马争先尽此来。欲待无人连夜看,黄昏树树满尘埃。”而著名的“人面桃花”故事则也是发生在春季。《开元天宝遗事》载:“杨国忠子弟,每春至之时,求名花异木植于槛中,以板为底,以木为轮。使人牵之自转,所至之处,槛在目前,而便即欣赏,目之为移春槛。”车载花槛构成一道流动的风景,供游赏者观看,也是唐都长安人赏花方式之一奇。《开元天宝遗事》载:“长安侠少,每至春时结朋联党,各置矮马,饰以锦鞍金络,并辔于花树下往来,使仆从执酒皿而随之,遇好囿则驻马而饮。”“长安士女游春野步,遇名花则设席藉草,以红裙递相插掛,以为宴幄,其奢逸如此也。”长安的少年公子、士女丽人成为春游赏花的最亮丽的风景线。插花把鲜花折下来插在头上发鬓间或别在衣领上。杜牧《杏园》诗所谓:“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就是插花习俗的描述,唐诗中还有“间插花枝万万头”、“好花皆折尽”的文句,皆属同类。斗花用名花奇卉进行比赛,以拥有或头上插戴多而奇者获胜。《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长安王士安,春时斗花,戴插以奇花多者为胜,皆用千金市名花植于庭苑中,以备春时之斗也。”8《云仙杂记》卷四曰:“霍定与友生游曲江,以千金募人窃贵侯亭榭中兰花插帽,兼自持往绮罗丛中卖之。士女争买,抛掷金钱。”唐长安平民的赏花,进士们的探花,士女们的插花、斗花,生意人用此商机出现的种花、卖花,多是围绕曲江风景区的杏园、慈恩寺及外围杜陵而进行的。由此可知民俗风情一旦形成会对经济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关键是我们如何像唐人那样首先塑造出一个文化氛围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