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一、字形推断法例1、可以独飨(xiǎng)白粲(càn)。飨,右边是“食”,大概是“食用,享受”。粲,下边是“米”,大概是米一类的东西。例2、王怒曰:“劓(yì)之。”劓:割掉鼻子。例3、家人瞷(jiàn)见者,悉惊愕。加点字“瞷”可根据字形,推断为形声字。与“看”有关,眼睛透过门缝看东西,意思是“窥见”。一曲红绡不知数《琵琶行》如:以“糸”作偏旁的字多与“丝织品、绳索”有关以“王(玉)”作偏旁的字与美玉珍宝有关何故怀瑾握瑜《屈原列传》﹙瑾、瑜:美玉,此处比喻美好品格﹚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会意字占12%以上,其义符为我们破译文言实词的词义提供了有益的帮助。﹙绡:丝织品﹚“觐”虽比较眼生,但它是形声字,从形旁“见”上,猜出与“见”有关,可以解释为“拜见”。丰则贱籴(dí),歉则贵粜(tiào)臣父母春秋高,冀得一归觐(jìn)。“籴”、“粜”大家比较陌生。可根据字形,推断为会意字,跟“粮食”有关,意思是买进粮食、卖出粮食。课堂练习二、对称结构互解法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文过饰非】请你解释“文”。这个词语中的过和非同义,那么文和饰也应该同义。“饰”是“掩饰之意”文就是文饰、掩饰的意思。【求全责备】请你解释“责”。全,全面。备,完备。意思同。“求”和“责”意思也应该相同。“求”是要求,“责”也是要求(责成、寻求)。这样就不会把责和备看成是“责备”了。【前倨后恭】请你解释“倨”。“前”和“后”相反,“倨”和“恭”也应相反。恭,恭敬。倨,傲慢。1、“曹操之众远来疲敝”2、“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冲”,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例题展示:讨论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的词义同义复词•小结: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根据汉语对称结构的词句较多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迅速推断出一些实词的词义。就双音节合成词来说常常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3、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4、以情胜者,多悱恻感人之言,而其弊常丰缛而寡实。治国的关键,在于刑律,刑律严酷,百姓就会受到伤害,刑律宽松,就控制不住犯罪,一定要使它宽严适度。凭借情感取胜的,大多是悱恻感人的语言,它的弊病在于词藻华丽而缺少实际内容。例题展示:讨论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的词义就句子或四字短语而言,由于文言文具有整齐对称的特点,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具有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来推断词义。方法:看清对称结构的特点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南取汉中,西举巴蜀2.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3.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4.一年所居成聚,两年所居成邑5.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攻下,攻取“余”处在相同的位置,其意思也是“多”。不周全,不周到村落任用课堂练习阅读一隆庆时,绍兴岑(cén)郡候有姬方娠(shēn).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zhāng)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冯梦龙《古今谭概》)理解:弄璋弄瓦可以联系上下文,寻找有效信息:“我夫人有娠”(娠:怀孕)“果双生一男一女”“璋也弄,瓦也弄”弄璋:生男弄瓦:生女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三、语境(上下文)推断法武帝伐齐,齐将独孤永业守金墉城,擒(韩擒虎)说下之。岁中旱,募人就功,厚与直,给其食。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课堂练习下,使……投降直,报酬鬻,卖身为奴。四、借助语法分析作推断运用所学的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语法知识,根据词语所处的语法位置来推断其词性,进而推断出它的含义;利用通假字知识,来推断音同音近或形近的通假字等。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C.自放驴,取樵炊爨(cuàn)樵:打柴。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答案:C“樵”作“取”的宾语,应为名词,指柴草。(2000年高考11题)例2: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②视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推断】①“意”后面带有宾语,作动词,应解释为“料想”;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④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都应解释为“样子”;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1、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2、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3、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4、知杭州仁和县(2005上海卷)课堂练习动词,抬高动词,掌管动词,腰佩(戴)丸:制……成丸1.2001年全国题:“齐人追亡逐北”,“北”是什么意思?2.2005年全国高考卷Ⅲ:“(优孟)多辩,常以谈笑讽谏”,“辩”解释为“辩驳”是否正确?3.2006年湖南高考卷:“间以婀娜之声”,“间”解释为“间或”是否正确?1.“北”作动词“逐”的宾语,应理解为名词“逃跑者”。2.“辩”作“多”的宾语,应理解为名词“辩才”。3.“间”在此句中担任后置的状语“以婀娜之声”的谓语,应译为动词“夹杂”。①擒率五百人宵济,袭采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五、联想推断法济:同舟共济,渡江。1、联想成语推断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借助熟知的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使解题“柳暗花明又一村”。②薄而观之③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可与成语“日薄西山”相联系都是“靠近”“逼近”的意思。联想到成语“严惩不贷”,作“宽恕”讲。2、联想课文有关语句:课文迁移法,对所学课文中重点词义准确记忆,通过联想比较推断。①进之布指算,不爽(2007年高考江苏卷)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差错②铨(quán)简秀士简能而任之选拔官吏③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2007年高考江苏卷)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宰杀④道济趋下阶(2007年高考江苏卷)他日趋庭,叨陪鲤对(《滕王阁序》)快走1、对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城之不拔者二耳拔:被攻取B、齐人未附附:归附C、使老女子乘城乘:巡视D、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联想】A其后秦伐赵,拔十城。(拔:攻取)《廉··蔺》B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归附)《赤壁之战》C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乘:登上、登临)《诗·卫风·氓》D追亡逐北,伏尸百万(北:败逃的人)《过秦论》可见答案是C课堂练习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03年11题)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讽:规劝。B.咸私哂(shěn)其矫饰焉哂:讥笑。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讽:《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或规劝”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夫子何哂由也?”讥笑。遇:《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对待,招待。务:《过秦论》“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从事,致力于。C六、根据事理来推断•1.古书上说“玉人献璞而楚王诛之”,这个“诛”是什么意思?•2.1999年高考题:“人灾,绝食者千余家”中的“绝食”与现代汉语意义是否相同?•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是不是“跟从”的意思?答案1.这个“诛”肯定不是“杀”,卞和献璞只是被砍去了双脚,事实上并没有被杀。根据这一事实背景,“诛”只能当“惩罚”讲。2.根据情理来推断。百姓遭受灾害,那么当然不可能“拒绝进食”了,应理解为“无粮可吃”。3.“从”不是“跟从”的意思,而是使动用法,使……跟从。按情理不可能是将领在后面。小结辨析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一)利用字形推断•(二)利用对称结构互解法推断•(三)根据语境(上下文)推断•(四)利用语法结构(词性)推断•(五)利用联想成语、课文推断法•(六)根据事理推断巩固训练•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04年湖南卷)•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登上•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睦•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亲近•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北边•【解析】“和”在课文《赤壁赋》中有“倚歌而和之”一句,意思是“跟着唱、随声附和”,与选项中的“和”相同。答案解释为和睦,故B错。课堂练习•2.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2002年高考北京卷)•译文: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不少考生将其误译成“天下像管仲这样贤明的人不多”,其中关键是对“多”的解释有误差。我们不妨从语法角度来分析,从句法来看,“管仲之贤”是一个名词性的偏正短。整个句子的谓语只能由“多”担当,可见“多”只能是动词。练习一•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王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而先后心在臣,何以调于马?此君所以后也。”1.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易马而三后后:落后•B凡御之所贵贵:看重•C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御:骑马•D今君后则欲逮臣逮:及,赶上•A.可联想到成语“争先恐后”•B.可联想到“古人贵朝闻夕死”“古人贵以近知远”•C.可根据下文“马体安于车”推断,不是骑马,而是驾马车。且古代车马是联系在一起的,车必用马拉,马就是用来拉车的。•D.可联想到“力有未逮”•A三易马而三后后:落后•B凡御之所贵贵:看重•C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御:骑马•D今君后则欲逮臣逮:及,赶上•答案:C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俄而与子期逐去世逐于智谋,当今逐于气力•B三易马而三后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C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D用之则过也于广众之中,不宜有所过A.两个“逐”都是“竞赛”的意思。B.前者当“交换”讲,可联系“秦王以十五城易璧”;后者当“改变”讲,可联想到“移风易俗”。交换的两物仍在,改变的去彼留此,根据事理,他们两人换马,两匹马仍在。C.前者是“达到”,可联想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宁静而致远”;后者是“招致”。D.前者是“错”;后者是“访问”,可联想到《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愿枉车骑过之”。A俄而与子期逐去世逐于智谋,当今逐于气力B三易马而三后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C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D用之则过也于广众之中,不宜有所过答案:A练习二阳货(鲁国季氏的权臣)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吾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1.文中加线的字中有四个通假字,选出下面解释正确的一项()①“归”通“馈”②“时”通“伺”③“涂”通“途”④“知”通“智”⑤“逝”通“失”⑥“与”通“欤”A.①③④⑤B.①②④⑥C.①②③④D.②③⑤⑥①“归”可联想到《静女》中的“自牧归荑,洵美且异”③可联想到《寡人之于国也》中“涂有饿莩而不知发”④可联想到《劝学》中“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⑤可联想到“逝者如斯夫”和“稍纵即逝”,不是通假,是“流逝”的意思⑥可联想到“时不我待”,句式相同,意思也相同,“与”是动词“等待”,不是语气词“欤”。然后用排除法,可确定是C。①“归”通“馈”②“时”通“伺”③“涂”通“途”④“知”通“智”⑤“逝”通“失”⑥“与”通“欤”A.①③④⑤B.①②④⑥C.①②③④D.②③⑤⑥2.选出与“遇诸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