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历史(DOC)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日关系发展史国家介绍:中国:中国为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文化与文明史。中国是国际社会的中流砥柱,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世界第二大进口国,拥有最多外汇储备;亦是世界上经济成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不过中国的生产力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地区发展也不平衡。日本:日本国是位于亚洲大陆东岸外的太平洋岛国。西、北隔东海、黄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与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相望,东濒太平洋。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为单一民族国家,实行君主立宪政体,被称为“日出之国”。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起一直是世界公认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科学研发能力居世界第三,同时也是当今世界第四大出口国与第四大进口国。日本属于发达国家,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质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四万美元稳居世界前列,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中日两国同为亚洲大国,中日关系影响着亚洲的稳定,甚至是世界的和平。中日关系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关系之一。古代日本长期以中国为师,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强大起来,屡次侵略中国。今天,日本右翼势力不仅不思悔改,而且竭力掩盖侵略的罪行,美化侵略战争,给两国关系蒙上阴影。考点链接一、日本发展史(一)日本发展史上的三次飞跃:1大化改新:向中国隋唐学习,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2)明治维新:向欧美学习,使日本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3二战后:(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70年代初,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二)日本国别史1.646年,日本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2.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将军掌握实权,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1868年日本进行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3.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发动甲午中日战争,获取大量的侵华利益。4.一战期间,1917年加入协约国作战,成为战胜国。5.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企图使山东合法化;1921-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受到英、美抑制。6.20世纪30年代,日本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建立了法西斯专政,亚洲的策源地形成。7.二战中,日本企图建立东亚一太平洋共荣圈,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侵略中国,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进行了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发动太平洋战争,1945年,广岛和长崎遭受美国原子弹的袭击,损失惨重,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订投降书。8.二战结束后,日本被美军占领。日本利用各种因素,使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并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地位,主要是争取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参照必修课本一】9.20世纪80年代,日本制定了“科技立国”的战略;但法西斯势力并未根除,军国主义势力有所抬头。(三)日本崛起的启示: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四)日本发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中国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对外开放,不断引进国外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等。二、中日关系的曲折历程:(一)古代中日关系(古代中日两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长期的友好经济文化交流)汉朝西汉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小国与汉朝有来往。东汉初,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赠赐给“汉倭奴国王”金印。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这时也传入日本。20世纪初,日本发现了两汉时期的铜镜。唐朝中日友好交往:①遣唐使来华;②鉴真东渡;③阿倍仲麻侣;④日本在书法、建筑、文字、佛教、服饰、围棋、饮茶等方面深受中国文化影响;⑤大化改新效仿中国隋唐制度进行改革。以下是详细内容:1.“遣唐使”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达到空前繁荣的时期。这时日本社会正处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建立和巩固的阶段,对唐朝的昌盛极为赞赏,因此向唐朝派遣的使者、留学生和学问僧数量很多。631年(贞观五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学生和学问僧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到838年(开成三年)止,日本派出遣唐使共十三次,另有派到唐朝的“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三次。唐初,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团一般不超过二百人,从8世纪初起,人数大增,如717年、733年和838年派出的遣唐使,人数均在550人以上。1970年在西安发现的日本银币很可能就是遣唐使带来的。日本奈良东大寺内正仓院所存放的唐代乐器、屏风、铜镜、大刀等珍贵文物,就有一部分是遣唐使带回去的。为了吸收中国的文化成果,日本选派了不少留学生来唐学习,他们被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门知识。如阿倍仲麻吕(原名晁衡)。长期留居中国,擅长诗文。在唐历任光禄大夫、秘书监等职。他与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人有着深厚的友情,常做诗相酬赠。日本留学生回国以后,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空海与鉴真和尚日本来中国学习的学问僧共约九十余人,其中最著名的是空海。他于804年(贞观二十年)来中国,在长安青龙寺向惠果学密宗,回国时带回一百八十多部佛经,在日本建立了密宗。他还对中国的文学和文字有很深的研究,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僧人也不断东渡日本,沟通中日两国的文化,其中贡献最大的是鉴真和尚。鉴真,姓淳于,扬州人。他对于律宗有很深的研究,在扬州大明寺讲律传戒。他应日本圣武天皇的约请东渡日本。经过六次努力,历尽艰辛,双目失明,终于在754年(天宝十三年)携弟子到达日本,时已年近七旬。鉴真把律宗传到日本,同时还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传授给日本。日本现存的唐招提寺,就是鉴真及其弟子所建,它对日本建筑有重要的影响。鉴真精通医学,尤精本草,他虽双目失明,但能以鼻嗅分辨各种药物,对日本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3、政治和教育在政治方面,645年(贞观十九年),日本参考隋唐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实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至;仿照隋唐的官制,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参照隋唐律令,制定了《大宝律令》。在教育方面,天智天皇时期在京都设立大学,以后学制逐渐完备,各科的内容基本上和唐朝相仿。4、语言文学在语言文学方面,8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的标音记意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吉备真备用汉字楷体偏旁造成“片假名”,空海采用汉字草体造成“平假名”。这些新字体的发明,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日文的词汇和文法也受到汉语的影响。5、日本生活习惯在生活习惯方面,唐人打马毬、角抵、围棋等体育活动,亦先后传入日本。茶叶与奈良时期传入日本,到平安时已兴起喝茶之风;唐服传入日本,亦为日本人所喜爱。在节令方面,端午节饮菖蒲酒,七月十五盂兰盆会,九月九日重阳节,都由唐朝传入日本,当时中日关系之密切,可见一斑。6、文学艺术在文学方面,唐代丰富多彩的文学,深为日本人所欣赏。唐朝著名作家的诗文集相继传入日本,其中形象鲜明、语言通俗的白居易诗,尤为受到喜爱。而留学生晁衡、吉备真备、橘逸势等人对中国的诗文都有很深的造诣。在艺术方面,唐朝的音乐、绘画、雕塑、书法、工艺美术等也纷纷传入日本。日本吸取了唐朝的乐制,并派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唐乐。日本宫廷还请唐乐师教授音乐,唐朝的不少乐书、乐器连续传入日本。唐朝的绘画也深受日本人的喜爱,唐人绘画经日本画家仿效摹绘,称为“唐绘”。在科学技术方面,唐朝先进的生产技术、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建筑、雕版印刷等陆续传入日本。中国式的犁和大型锄传入日本并开始普遍使用。日本仿照唐的水车,制造了手推、牛拉、脚踏等不同类型的水车。唐朝的《大衍历》《宣明历》,也被日本所采用。中国著名的医学著作《素问》《难经》《脉经》《张中警方》《神农本草》和《诸病源候论》《千金方》等书先后传入日本,他们结合自己的医疗经验,创建了“汉方医学”。7世纪以前,日本没有固定的都城,694年(沿载元年)兴建了第一个都城藤原京。710年(景云元年),修建了平城京,794年(贞元?年)修建了平安京。这些城市的设计、布局都是摹仿唐长安城的。建筑所用的砖瓦的纹饰也和唐代略同。明朝中期:倭寇骚扰中国东南沿海,戚继光抗倭。明朝1、明代倭寇的形成与猖獗形成——倭寇的形成,最早要追溯到元朝。元军侵日以后,北条时宗两次发布异国征伐令,企图入侵朝鲜。这个征伐令后来虽未执行,但被动员的武士中的一部分开始经常骚扰朝鲜南部沿海,此时倭寇已逐渐形成。后来,倭寇的劫掠范围逐渐波及元朝沿海一带,并且,倭寇又与中国的奸商、海岛、流氓、土豪劣绅乃至贪官污吏相勾结,共同危害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倭寇的实质,就是武装劫掠朝鲜半岛和中国沿海各地的日本武士(包括浪人)、渔民、商人、农民等。由于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国”,所以把劫掠中国的日本人称之为“倭寇”。猖獗——明初时,由于国家强盛,重视海防建设,倭寇并未酿成大患。正统以后,由于政治腐败,海防松弛,倭寇日益猖獗起来。正统四年(1493),倭寇侵袭浙江台州(今浙江沿海)的桃?村,打人放火、掘坟挖墓,甚至把婴儿拴在竿上,用开水浇,看着婴儿啼哭,拍手欢乐。成化三年(日本应仁元年,1467),日本进入封建割据的“战国时代”,各大名连年征战,相互兼并。战争中的溃兵败将和一些失业浪人逃往海上,加入到倭寇的行列中来。而且,倭寇一各大武士为核心,形成了许多较大的武装集团,受各大武士的统辖。各大名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支持怂恿倭寇出海劫掠。明世宗嘉靖以后,倭寇猖獗到了极点,劫掠范围扩大到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东等六省,以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沿海最为严重。倭寇还与明朝海盗如汪直、徐海等结合成巨大的武装集团。这一时期的倭寇,一次出动可纠集上百艘战船,分几路入侵,攻城掠寨,杀人放火,奸淫掳掠,倭寇连年大举入侵,使东南沿海一带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难以估计的损失。2、中国人民的抗倭战争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七月至四十四年(1565)春,明军在东南沿海地区进行抗击入侵倭寇的反侵略战争。民族英雄戚继光和他领导的戚家军,对驱逐倭寇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561年戚家军在人民的支持下,在浙江台州一带九战九胜,迅速荡平了浙江倭寇。然后,戚继光率军进入福建、广东与另一支抗倭将领俞大猷相结合,连续给倭寇以沉重打击。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清朝1、中日贸易德川幕府成立后,德川家康普企图以朝鲜、琉球为中介,重建中日邦交,恢复勘合贸易,由于中国方面警戒日本再次侵朝及国内矛盾,未能实现,但日中民间贸易始终在进行,幕府虽从公元1633年起不断发布锁国令,但同中国和荷兰仍保持通商。公元1644年,明朝灭亡,明遗臣退居东南沿海抗清,郑芝龙、郑成功父子先后17次遣使赴日,要求德川幕府出兵援助,但幕府未予答应。公元1683年(天和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次年宣布开放禁海。公元1685年(贞享2年)令福州、厦门官员运糖赴日销售,日中贸易额上升,日本成为朝国。日本没有相应出口货物,不得不以金银支付,引起金银大量外流。同年(1685)幕府制定“贞享令”,放弃了明末的自由贸易政策,把日中贸易额定为每年白银6000贯(荷兰为3000贯),支付手段也由金银改为以铜为主。公元1715年(正德5年)又制定“正德领”除保持原定贸易额外,又限制赴日船只不得超过30艘(贸易额仍为6000贯),并须持有幕府发放的“信牌”。后因铜也日减,幕府开始附带出口海参、鲍鱼、鱼翅、海带等海产品及黄铜、镀金、描金等器物及名瓷“伊万里烧”,这些商品在中国备受欢迎。中日贸易在当时日本锁国下,居日本贸易首位。中国货输日者,以丝、绸、各类纺织品、书籍、字画、文具、茶、瓷器、漆器、中药材、香料、皮革等为主,其中书籍数量特别多,幕府不但自己收藏翻刻,还令各藩翻印,使中国不少典籍国内失传者,却在日本得到保存,如日本学者林春斋将中国散佚在日的汉籍16种百余卷汇集成《佚存丛书》出版,使能再现于中国。当时航日的中国船只多由南京、宁波、温州、厦门、漳州、广东等口岸起航,经舟山群岛,横断

1 / 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