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城市化比较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城市社会学——中外城市化比较风景园林学院-09城市规划一班2013城市社会学——中外城市化比较风景园林学院-09城市规划一班2013————中日城市化比较分析城市社会学——中外城市化比较风景园林学院-09城市规划一班2013北京的城市化1.解放初期,现代意义的城市化起步2.计划经济时期北京城市化的曲折发展3.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城市化快速发展日本的城市化1.工业化、城市化的准备阶段2.工业化、城市化初始阶段3.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阶段4.工业化、城市化的成熟和再城市化阶段中日城市化的比较中日城市化的共同特点中日城市化的不同特点启示目录0城市社会学——中外城市化比较风景园林学院-09城市规划一班2013城市社会学——中外城市化比较风景园林学院-09城市规划一班20131.1949年北京的城市发展状况现代工业的萌芽状态,国民生产总值(一产占23%,二产占37%(其中工业32.9%),三产占40%),农业与较低层级的手工业和服务业占大比重,显示出社会生产不发达,以消费为主的城市特点。2.消费性城市向生产性城市转变,工业化进程起步在一五期间,重点建设了酒仙桥电子工业区、东郊纺织工业区、并扩建新建了一批工厂,开始在中关村建立科研机构,到1957年,北京市工业生产总值达23.1亿元,比1952年增长近1.8倍,年均增长22.7%。到1962年完成转变,工业化进程正式起步。3.现代意义的城市化起步人口向城市流动和集中,规模小,现代意义的城市化还处于萌芽状态。随着行政辖区增大、工业建设步伐的加快,大量人口向市区聚集。到1952年已经比1949年增加人口,32.5万。其中迁徙性人口增加了18.1万,占总人口的55.7%,1957年比1952年人口增加了119.6万人,其中迁徙性人口增加了69.1万,占总人口的57.8%,这种人口集聚已经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化特征。一.解放初期,现代意义的城市化起步北京的城市化1城市社会学——中外城市化比较风景园林学院-09城市规划一班20131.以重化工业主导的工业化以重工业为主的战略一直是北京工业建设和发展的主线。到70年代末北京,先后建立并发展了冶金、机械、电子、汽车、化工等骨干行业,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1978年,北京市工业生产总值达193.2亿元,比1949年增长175倍,年均增长19.5%,各个工业门类,北京都自成体系。2.工业化和工业布局对城市化的影响随着北京形成工矿区和工业区,逐渐建成了一批住宅区及商业、文化、医疗、体育设施和旅馆。这些建设使北京规划市区的基本格局开始形成,也为分散集团式的城市布局奠定了基础,在以重化工业推进的同时,工业布局和城市建设逐渐向郊区扩展。在各个组团间保留绿带,逐渐形成了“分散集团式”的城市布局形式。二.计划经济时期北京城市化的曲折发展北京的城市化2城市社会学——中外城市化比较风景园林学院-09城市规划一班20133.城市功能和辖区变化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不同时期,北京的城市功能有不同的体现,总体上是越来越凸现北京作为首都,在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作为全国性中心的功能,这一特点决定了北京的城市化进程具有全国性的积聚效应。此外,北京行政辖区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北京的城市化进程。1949年底,北京辖区面积为1255平方公里,人口2092万人。北京辖区在1952、1956、1958年有过四次增大面积,到1958年底,增至16808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631.8万人,比1949年增加了3.86倍。4.郊区的发展:农业基本建设、社队企业总的看来,从1949年至1978年的30年间,郊区农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农民生活有了明显改观。但郊区经济结构单一的局面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大规模的城市化、城镇化进程还基本没有启动。5.北京城市化进程级慢曲折发展特别是“大跃进”建设高潮中,北京市城市职工人数大增,几十万农民进城务工,城市化快速发展。随着“三年困难时期”的到来、城乡二元体制的建立、工业发展中“摊子”铺得过大等问题的凸现,几十万已进城的农民被动员返乡,城市化进程有所倒退。之后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几十万青年上山下乡,城市化进程停滞。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北京的城市化进程才开始较快发展。二.计划经济时期北京城市化的曲折发展北京的城市化3城市社会学——中外城市化比较风景园林学院-09城市规划一班20131.郊区农村改革和乡镇企业发展对北京城市化进程的影晌2.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变化对北京城市化进程的影响3.城镇体系建设:卫星城和小城镇建设、甚础设施建设4.郊区农业由传统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5.问题和结论:北京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但郊区农民两个转移明显滞后;工业布局分散,多数开发区规模小;区县新城发展滞后,第三产业巫待升级。三.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城市化快速发展北京的城市化4城市社会学——中外城市化比较风景园林学院-09城市规划一班2013日本的城市化一.工业化、城市化的准备阶段(1868~1920年)二.工业化、城市化初始阶段(1920~1950年)三.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阶段(1950~1977年)四.工业化、城市化的成熟和再城市化阶段(1977至今)日本的城市化5城市社会学——中外城市化比较风景园林学院-09城市规划一班2013日本工业化始于明治维新,工业化的发展带动了城市化的进程,但直1940年,城市化水平仍落后于当时的欧美工业化国家。二战后,日本经济飞速增长,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仅用了30年时间,就完成了欧美国家100多年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6城市社会学——中外城市化比较风景园林学院-09城市规划一班2013日本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起源于1868年的明治维新,自此开始推行一系列农业政策以推动农业的发展,并通过征收高额农业税作为工业发展的原始资本。从1889年到1920年,在城市中,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下降为53.8%,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工作的人数比例分别为20.5%和23.7%。这是日本城市化的准备阶段。一.工业化、城市化的准备阶段(1868~1920年)从事该产业人口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日本的城市化7城市社会学——中外城市化比较风景园林学院-09城市规划一班2013该阶段工业飞速发展,极大带动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并且人口向重工业城市转移的特征愈加明显。在1920~1930年10年间,约有半数工人在第二和第三产业工作,1/4的日本人口居住在城市。1940年,日本城市化率已达37.7%,但日本在战败后将大量劳动力安排在农村,这又延缓了其城市化的进程,到1950年日本的城市化率仍停留在37.3%。二.工业化、城市化初始阶段(1920~1950年)日本的城市化8城市社会学——中外城市化比较风景园林学院-09城市规划一班2013(三)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阶段(1950~1977年)二战后,日本经济萧条,物资匮乏,失业剧增,通货膨胀加剧,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自明治维新以来的工业化成果几乎化为乌有。1945年,城市化率下降为27.9%。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日本作为西方各国的物资基地,开始走上了快速复兴之路。经济高速增长也加快了其城市化的进程。日本的城市人口为5053万人,占总人口的56.1%,1965年的城市人口为6736万人,占67.9%,10年间日本城市人口的比重增长了近12个百分点。到1970年,日本的城市化率达72.1%三.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阶段(1950~1977年)日本的城市化9日本1955年主要经济指标城市社会学——中外城市化比较风景园林学院-09城市规划一班201320世纪70年代,已经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日本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加上1973年和1979年的全球石油危机,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工业在国民总产值中的比重逐年下降,第三产业的产值越来越大,服务经济逐渐壮大。由于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数量较大,这一阶段日本城市化水平继续提高。四.工业化、城市化的成熟和再城市化阶段(1977至今)日本的城市化10城市社会学——中外城市化比较风景园林学院-09城市规划一班2013中日城市化的共同特点2.1大城市优先发展2.1.1二战后,日本城市布局越来越呈现出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层级结构,中小城市在大城市的带动作用下发展。2.1.2我国的城市发展过程也证明了大城市的效率更高。2.2交通网络的完善促进城市快速发展2.2.1日本的城市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交通网络的完善。2.2.2我国的城市分布和城市聚集的特征也体现了交通的发展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2.3政府规划对于城市规模的控制作用不明显2.3.1集聚经济带来基础设施的完善、要素市场的发达、产业升级的迅捷、信息汇流的通畅。2.3.2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我国资源的配置、产业规划和城市的发展都受到中央政府的控制,政府对城市的规划决定着城市的规模。中日城市化的共同特点日本的城市化11城市社会学——中外城市化比较风景园林学院-09城市规划一班20133.1城市间的产业联系日本:日本的城市间的界限往往比较模糊,城市之间通过产业间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而形成网络式的城市圈。中国:我国的城市发展受行政区划的影响很大,各级城市之间的层级结构符合行政层级。从生产要素配置的角度看,各级城市是其所在地区的资源配置平台,往往优先考虑城市自身的发展。因此,城市之间的产业同构现象非常严重,城市之间缺乏分工,各个城市之间的产业联系较少,城市内部的产业聚集也有限,城市的聚集力不足,更加难以对其他城市产生影响,大城市对中小城市的扩散力还不显著。3.2要素流动性要素的充分流动会带动生产的转移和产业的重新分布,从而促进产业的聚集和城市的扩张。日本:日本的城市发展迅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和其他要素的流动。中国:我国的城市发展直到现在也没有摆脱政府政策的直接影响,限制劳动力流动的户籍制度仍然存在,各种地方保护主义依然盛行,资金的流动在很大程度上被限制在地区内部。中日城市化的不同特点日本的城市化12城市社会学——中外城市化比较风景园林学院-09城市规划一班20134.1优先发展大城市4.2增强要素流动性4.3引导城市间产业分工和聚集4.4加强交通网络尤其是城际快速交通的建设启示日本的城市化13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