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平庸,但也不指望什么奇迹!!!21世纪,年轻人的世纪。21世纪,平坦的世纪。21世纪,充满希望的世纪。21世纪,充满挑战的世纪。21世纪,新一代的国际化人才大展鸿图的世纪。“我喜欢有挑战性的工作,希望能寻找自己没有发现的才能。”很小的时候她就知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去完成,面对困难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解决它——哭或者是逃避,都是没有用的。”她认为,懂得坚持的人,本不需要什么惊人的勤奋。这个看起来文静乖巧的女孩儿,竟告诉我说:“战胜一个个的挫折是一种最大的享受。”她,就是刚刚被哈佛大学提前录取的陈亦晨。2006年9月,哈佛大学宣布2007年起取消提前录取,陈亦晨有可能成为中国大陆地区最后一名哈佛提前录取的学生。在得知陈亦晨拿到哈佛录取通知后,我专程约访了她。约好了傍晚见面,正是12月的清冷天气,时不时刮起的北风冷得让人直哆嗦。一个女孩迎着风走过来:大书包、裹着厚厚的羽绒服,走近了才发现这个女孩个头娇小,眼睛明亮清澈,鼻端架着副浅紫色的眼镜。这就是陈亦晨,乍一见,谁都会觉得她就是一个平凡而乖巧的北京女孩。学英语:懂得坚持的人,本不需要什么惊人的勤奋在很多中国学生看来,那些能够出国留学并申请到“牛校”奖学金的人,大都是英语狂热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典型特征,就是“八风吹不动,抱定英语书。”每个人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英语奋斗苦难史。可在谈及自己的英语学习经历时,陈亦晨的神情却是淡淡的,她把自己取得英语考试高分的原因简单归结为两个字:天赋。起初我并不以为然。慢慢聊下去,才知道陈亦晨所说的“轻松学英语”,不过是在学习的时候少些功利,所谓的“天赋”则是坚持长期的训练,做到活学活用,而不是死记硬背、为考试而突击。陈亦晨系统学习英语的时间算比较短。北京相当一部分小学是从一年级就开设英语课,而她是从四年级才开始学习的。她开始接触英语,最初在少儿培训班,在那里她首先培养了“开口说”的兴趣。这一点对于她今后的英语学习尤为重要,因为她能在一开始就把这门语言作为一种正常的交流工具,而不是应试知识。“学习外语只是打开了一扇通向外面世界的窗户”,陈亦晨说。这种思路引导下的学习,使她自始至终学得踏实,学得不那么痛苦,也少很多压力。初中时学校配有外教,她也很会抓住机会和外教对话,培养出不错的语感。哈佛的面试官就曾经称赞她的口语很流利,很自然。交谈中,亦晨一再强调,英语并非她真正的兴趣所在,“在学习英语方面,我太懒!我学外语比学数学花的时间少很多,不过,成绩还不错,我想,这可能是方法得当吧。”“我在英语上投入的时间不多,一般是阶段性的进行学习。”亦晨在高中时,确定留学的志向后,陆陆续续在新东方上过新概念三、TOEFL、SAT等培训班,亦晨所说的阶段性的学习英语指的就是这些系统的英语培训。“学习英语不是说要靠英语去拿分,学英语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考试只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过程,但是,不能说考完以后就完了。考试并不是结果。”亦晨接受的这些系统培训是对她深厚积累的英语能力的一种磨砺,使之显露出光芒,加之在考前特别用了一些功夫,取得高分就是自然的事——难怪她只是把自己的英语能力强归功于天赋。其实,懂得坚持的人,本不需要什么惊人的勤奋。谈申请:拒绝奇迹与戏剧性“看了徐(小平)老师的文章我都觉得惭愧”,亦晨笑着说。她觉得自己以前就很少规划过未来的生活,就是父母也不会给自己太多这方面的建议。“我只是走一步看一步,看这一步自己能走到多好,我会尽量、尽量地把每一步都走好。”亦晨特别强调了“每一步”这个词。的确,从最普通的社区小学一步步成长,直到被哈佛大学录取,亦晨并没有太刻意地去设计,但是,她所走过的每一步路都是踏实的。开始申请出国留学这件事是出于一些偶然因素。“有这个打算主要得感谢我的同学,他们是比较专业的——初中,甚至在更小的时候,他们的家长就已经开始给他们设计留学了。”亦晨一开始对出国留学倒没有什么意识,也觉得比较困难。“但是有人这样去做了,自己也想试一试。”亦晨的语气总是轻描淡写。当她加入申请留学的大军时,懂得留学申请的那些人都说她的起步恐怕已经有点晚了,因为很多同学在初中时就为留学开始做心理和学习上各方面的准备,亦晨却是抱着也要试试的态度开始。高一时她在新东方学过新概念三,基于这种信任的延续,开始准备出国的她在高一结束的那个暑假又报了个TOEFL班,其后参加11月份的考试,一举考出了663分的高分,为自己之后的留学申请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随后,高二的寒假她又报了新东方的SAT培训班,2006年6月参加SATI考试,考出了2240分的高分;接着在10月份的SATII考出了2390分——亦晨是文科学生,但在SATII中却选择了考数理化,最终竟获得了2390分(满分2400)。2006年11月,读高三的亦晨向哈佛大学提交留学申请,12月接受哈佛大学面试,面试之后的第9天,12月16日凌晨6点查收电子邮件时得知自己被提前录取的消息——从申请到录取异常地顺利,亦晨成为了此年中国大陆地区唯一被哈佛大学提前录取的申请者,也是哈佛大学在中国大陆地区最后一名提前录取的申请者(因哈佛大学即将取消提前录取制度)。回忆起面试经过,亦晨觉得蛮轻松的,就好像聊天一样。“他先问了些简历上已有的信息,只是简单地确认一下,之后就完全是随便聊了。”面试官是一位60岁左右的先生,很有学者、大家的风范,显得既干练又富有经验,讲话从容不迫。“见面前还是比较紧张的,”亦晨坦言,“见面后感觉还好,努力使自己不紧张,大约是因为他的小孩子与我年龄相仿吧,交流起来还比较顺利。”为什么会被录取?亦晨笑言自己也不很清楚,大概是自身的某些潜质和哈佛的风格比较契合吧。朋友中也有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的,为什么是哈佛,为什么是哥伦比亚?没什么显然的优劣差距,大概是你到达了这一层面,区别只是风格不同。“在准备留学申请期间,没有特别逼自己要怎样怎样,因为上国内的大学也没有问题,家长也从不强迫自己。”亦晨的脸上仍是淡然的笑,“不过,做事就要做好,而且想到既然交了钱——培训也好,报名参加考试也好,都是交了不少费用。投资了,就希望能争取到最好的结果。”决胜哈佛:优秀源于时时处处点滴积累我们都知道,能够被哈佛大学这样的世界顶尖名校录取,高中几年的平时成绩很重要,TOEFL和SAT成绩也很重要,但是所有这些学业成绩,并不一定就能得到顶尖大学的青睐,他们还看重另外一些要素:比如学生的个人品质,能力素质,特长爱好等。一个学生是不是具有领导力潜质,是不是热心公益,关心他人,是不是具有在文体方面的特长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对于参与名校竞争的中国学生来说,他们几乎个个课业成绩优秀,有TOEFL和SAT考试的高分,这时候真正的决胜性因素,很可能就变成了课业成绩、考试分数之外的比拼。亦晨就很喜欢利用各种课外活动的机会锻炼自己,她参加过三届“模拟联合国”的活动,北京大学两届,香港中文大学一次。在学校“模拟联合国”社团的活动中,她担任过组织和策划的角色,在她参与组织的议题里,有知识产权保护与共享、巴以危机、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她觉得在自己组织的活动中并没有遇到太多的困难,因为参加进来的同学素质都比较高,而她的重要工作就是“平衡每个人的角色,尽量给每个人展现才能的舞台”。毫无疑问,这些活动锻炼了亦晨的组织和领导才能,与众多优秀的同学为伍,也有效地提升了她个人的自信,团队精神与竞争意识。亦晨也做过短期的文化交流,到南非、新加坡等地进行过短期的交流访问,认识了来自亚洲、非洲、欧洲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朋友。和他们的交流,极大地拓展了亦晨的文化视野,使她深切感受到各国的文化差异,她曾饶有兴趣地提及:“一些外国朋友认为每个中国人都会功夫,哈哈,他们以为我也会!”新奇快乐的背后,亦晨也有深沉的思考,那就是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社会,其实我们的国际交流远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顺畅,各民族各国家之间还很容易造成一些误解,由于片面的经验而形成对一个国家各种各样的想象——功夫这样的想象也许无伤大雅,甚至是善意有趣的事情,但是另外有些人可能对中国抱有负面的印象,仅仅因为有些国人在外面不自重的一些表现。亦晨也希望自己到了哈佛之后,能够以实际行动树立起中国人的正面形象,“希望他们能从我的身上看到中国人真实的样子,希望更多的外国人理解中国不仅是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和一般中国高中生不同,亦晨还一直是个非常独立的孩子。从小时候起,父母就开始着力培养她的独立意识。记得小学时有次参加演讲比赛,一般孩子的演讲稿都是家长帮忙代写的,因为这样的讲稿才会比较有深度,与评委老师看问题的角度与深度贴近,从而获得较高评价,但是亦晨的父母却坚持让亦晨自己写,最多就帮她提点建议或加点润色。亦晨也从很小时就开始洗自己的随身小衣物,长大了点儿又开始跟着作为广东人的爸爸学习煲汤,她会做炸鱼、红烧鸡腿等好几种菜,尤其钟爱吃清蒸鲈鱼,甚至忍不住与我分享了清蒸鱼是否蒸得恰到好处的两条判断标准:标准一、蒸鱼时鱼眼睛不能脱落出眼眶;标准二、背脊上的肉与骨头只需恰到好处地稍稍分离即可。谈到将要面临的哈佛生活,我们不免要谈到独立面对生活的问题,亦晨说这些对她都应该不算是很大的困难,因为她从幼儿园时期就知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去完成,面对困难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解决它——哭或者是逃避,都是没有用的。亦晨在课堂学习之外,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高一、高二的时候,几乎每周都会去游泳,现在高三太忙了。”亦晨颇有些遗憾地说。除了游泳之外,排球、羽毛球、乒乓球都是亦晨喜欢的运动。此外,她还喜欢阅读、写作、解数学题和旅游;在放松心情的时候,还会弹一弹电子琴。亦晨说,写作应该算是她比较擅长的,在这方面她既有些天赋又有兴趣。5岁读幼儿园时,她就在母亲的教导和要求下以记日记的方式开始写作,陆续写出了不少文字,高一时的短篇小说《大河旧事》,便是她的得意之作,当时还是高中生的她却以大学校园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生动而耐人寻味的故事;还有就是初一时主笔改编《鸿门宴》为舞台剧,为同学们在剧中扮演的古代角色添加上许多现代的元素,她的大胆尝试引起了强烈反响。我便问她是否有当作家的志向,或者将来愿意从事跟文字很相关的工作;亦晨却既不想成为作家,也不想当记者(她的父母都曾经是记者),她曾经的梦想是成为数学家,但后来在“见过太多聪明人”之后,她就发现自己“不特别适合当理论数学家”。但是,对于数学的那份真挚之爱仍然是她不愿放弃的心结,她说:“数学特别美,那么一层一层地推理下去,你会发现很美……”亦晨小学时参加奥数班,父母就特别支持,他们每个周末都要骑自行车或是挤公车送她去学习,然后在教室外等到她下课,一等就是几个小时,亦晨每每回忆起来,总会非常动情。说到这里,亦晨总结道:“数学是特别能带给我挫折感的东西,但是战胜一个个的挫折也是一种最大的享受——非常的享受!多面”亦晨:喜欢尝试另一种生活方式在西餐店里让亦晨点餐,她从汤到主菜及餐后小甜点一应俱全地点好。一道一道的菜式送上来,亦晨左手持叉右手持刀老练娴熟的把食物放进自己的餐盘中,又用刀叉分割切好,然后再送入口中细细咀嚼,一举一式娴熟老道,合乎西餐礼仪。亦晨告诉我,说当年为了让自己淑女一些,连吃鸡翅用的都是刀叉。我想,在她一举一式娴熟的西餐架势下,应该透露出她对于生活的细致观察与学习。我夸她很淑女,她却说自己不是淑女:“班上49个学生,才10个女生,不可能培养出淑女。”亦晨笑言:“无处淑女。”她回忆起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不修边幅。亦晨对这个评价倒是没有什么感觉,她觉得衣服只要干净就好。不过,她补充说:母亲觉得很“受伤”,因为亦晨的衣着打扮是由母亲负责的。不是淑女的亦晨很享受西餐的氛围,她说,喜欢尝试另一种生活方式。那一个夏天的疼痛亦晨说在学习中没有逼自己,不过,准备考试的时候,熬夜到12点是常事。睡眠不足的她就靠着咖啡提神。亦晨向我说起了学习期间的一个小事故:报了新东方TOEFL培训班的那个暑假,每天上完TOEFL班10点后才能到家。有一天晚上,困得迷迷糊糊的亦晨照例在炉子上烧开水。开水开了,因为困,拎开水壶的时候没有注意开水壶的壶嘴冲着自己,开水一下子流了出来,又因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