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课件(5)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讲中国对美的寻找本讲主要内容:一、中国美学总体概述二、老子的美学思想三、孔子的美学思想四、孟子的美学思想五、庄子的美学思想六、《周易》的美学思想七、《乐记》的美学思想八、谢赫的美学思想一、中国美学总体概述(一)陈望衡认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主要有四个要点1.崇尚中和的审美理想(儒家)2.崇尚空灵的审美境界(道家)3.崇尚传神的审美创造(气韵生动)4.崇尚“乐”与“线”的审美意味(音乐与绘画)(二)中国的审美观念可以归结为两大模式:1.审美视线是仰观俯察远近往还的游目2.事物后面是一个“气”——阴阳五行的意义系统(三)美的最高颠峰状态——“天人合一”1.中国美学是在儒、道、释三元互补、统一圆融的文化格局下发展起来的,强调伦理道德的精神基础,强调理性和感性的对立统一,把“天人合一”的观念作为美的最高巅峰状态,认为美与真、善相交才是美的最高境界。2.“天人合一”释义(1)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冯友兰先生认为主要有五种含义。第一种是“物质之天”,就是指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苍苍者与地相对的天,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天空。第二种是“主宰之天”或“意志之天”,就是指宗教中所说有人格、有意志的“至上神”。第三种是“命运之天”,就是指旧社会中所谓运气。第四种是“自然之天”,就是指唯物主义哲学家所谓自然。第五种是“义理之天”或“道德之天”,就是指唯心主义哲学家所虚构的宇宙的道德法则。(2)这五种含义可把“天”归结为两方面内容1.自然方面的“天”2.精神领域的“天”——这里的“天”实际上就是“人”,是“人”的一种外在化或对象化形式。(3)“天人合一”在这里就被界限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等的和谐统一关系,是人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一种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过程中的特殊精神境界或状态。二、老子的美学思想(一)老子简介(约前570-不祥)老子又名老聃,是中国道家学派的主要创造者。老子的美学思想直接反映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又名《道德经》,是老子的语录,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哲学著作,其美学智慧也寄寓在哲学之中。(二)老子的美学思想1.从美学角度看,《老子》提出的一系列概念如“道”“气”“象”“味”“妙”“虚静”“玄鉴”“自然”等等,有的本身就是美学范畴,有的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从哲学范畴转化为美学范畴,它们在中国古典美学的逻辑体系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关于“道”(1)老子哲学也是美学的最高范畴是“道”。“道法自然”强调美在本真,必须通过心灵“涤除玄鉴”般的关照才能体会。(2)“道法自然”意思即道的其发展变化是自然而然的,可见“道”的本性是无为的——无为而无不为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准则,使人之道合乎天之道,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也就是美的境界。(3)《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中,“一”是“道”所产生的元气,“二”是元气所产生之阴阳,“三”是阴阳所产生的天、地、人三才,人与天、地共同生养万物。由此可见,“道”既是一切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的本源,也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总法则,它把天、地、人、万物连贯成一个整体。3.有无虚实(1)老子认为美在于“无”,在于“无”的“空”和“虚”,“空”和“虚”蕴涵着“有”与“实”。“有无相生”的虚无成为中国美学范畴体系的根本之一。(2)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延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客观物质总有其利用价值,就是看起来毫无用处的事物,也可以化无用为有用)(3)老子的这种有无虚实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影响很大,虚实结合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概括了中国古典艺术的重要的美学特点.“虚实结合”原则认为,艺术形象必须虚实结合,才能真实地反映有生命的世界。中国古代诗,画的意象结构中,虚空、空白有很重要的地位。没有虚实,中国诗歌,绘画的意境就不能产生。4.“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至美的乐音,至美的形象已经到了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反倒给人以无音、无形的感觉。三、孔子的美学思想(一)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二)孔子美学思想1.“仁”“仁”是一种天赋的道德属性,也取决于主观的愿望和修养,“仁”在孔子学说中是最高的理论范畴,也是最高的思想境界。“仁”的具体表现是“礼”。孔子的美学思想,以“仁学”为基础,“认为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能起到一种特殊的作用”(叶朗),叶就是说,在孔子的观念中,艺术也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必须是“美”和“善”的统一。这里孔子把美理解为人生通过修养所能达到某种境界。2.“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理想的人生境界,要从《诗》开始,要以“礼”来确立,要用“乐”来完成。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4页)3.“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这里:大意是人要在理想上立志去追求道的境界,在现实中立足于德的境界,在做事上依据仁道的原则,在生活中悠游在具体的事务(六艺)之中。游于艺:游,游泳。是一种能给人带来巨大审美享受的自由活动,虽然表现为感性的愉悦和满足,但还是以理性的约束和规范为基础的内涵。艺,人生所需。孔子时,礼、乐、射、御、书、数谓之六艺。人之习于艺,如鱼在水,忘其为水,斯有游泳自如之乐。人之习于艺,如鱼在水,忘其为水,斯有游泳自如之乐。4.“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和“中和”之美(1)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语出《论语·八佾》叶朗先生所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就是孔子的审美标准.就是说,艺术包含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的,有限度的情感。这样的情感符合“礼”的规范,是审美的情感。孔子的这个审美标准,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和”,即后来人们常说的中和之美。孔子没有直接提出“中和”或“中和之美”的概念,但孔子提出过“中”、“中庸”与“和”。其实,“中和”的思想,就是孔子“中庸”与“和”的思想。(2)中和之美它是儒家美学推崇的一种高级的审美理想或标准。强调无过无不及,在事物的两极中求中正。有适中,适度,平衡,平正,和谐之意。在审美上,虽然思想感情十分强烈,但喜怒,哀乐皆不能形于色,而要让它们在内心酝酿激荡,这就叫“中”;这些思想感情一旦作为诗歌或其他文艺作品表现于外,必须符合礼,而有节制,这就叫做“和”。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尽善尽美(1)释义:质,朴,质朴。文,文采,文饰。野,鄙野。史:本指宗庙之祝史,或在官府之掌文书者,这些人往往显得虚伪正经,故“史”意指虚浮,虚伪。彬彬:这里指文和质均匀配合的样子。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能成为君子。”(2)在审美上要做到“文质彬彬”即内容和形式必须协调,“尽美”的同时需要“尽善”。四、孟子的美学思想(一)孟子简介(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是孔子孙子子思的学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地位仅次于孔子。(二)孟子美学思想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谓之大《孟子·尽心下》这是孟子的人格美理论。充实之美,指个体通过自觉地修养,把仁义礼智的道德原则扩充贯注到人的容貌,形体,行为等各个方面,这样,仅仅是属于善的而无所谓“美与不美”的仁义礼智,就得以外显为人的人格美或气质美,从而能通过直观去把握和欣赏。五、庄子的美学思想(一)庄子简介庄子(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二)庄子美学1.逍遥游庄子哲学的出发点及其基本精神就是寻求个体的精神自由,而这一精神自由的境界或理想,在庄子那里又大多是以一个重要概念——“游”来表述的。“游”是贯串《庄子》全书的一条内在的线索,几乎各篇都直接间接地涉及到“游”。而相对集中地阐述“游”的理论的篇章则为《逍遥游》,《在宥》,《秋水》,《知北游》等。对庄子来说,游就是让自我真正回到精神的家园,使自我诗意的栖居,审美的活着。庄子的游创造了一个精神天堂或精神家园。在此,人获得超越,永恒和宁静。2.“物化”(1)“物化”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2)庄子的“物化”命题,之所以是个美学的命题就在于它所体现出来的物我交融,物我一体和物我两忘的审美观照态度和审美境界。(3)“物化”思想对中国古代文艺创作影响深远,古代文论,画论中有许多关于艺术家进入物化境界的生动描绘和论述。3.厉与西施……道通为一(1)“厉与西施”是媸妍有别的女人,它们各自互相对立着。在庄子看来,作为宇宙本体的“道”是最高的绝对的美,而现象界的“美”和“丑”仅是相对的,而且在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所以说美与丑只是人赋予某一个特别对象的性质,其实并非事物普遍的性质。在形器层面,物物有别,性质相对;在存在学层面,物物无别,道通为一。”4.“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根本性质是无为,是万物化生之本源,天地是美的根本。六、《周易》的美学思想1.《周易》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1)《易经》是古代一部卜筮的书,大约产生于西周初年;《易传》是对《易经》的补充、注释,产生的年代大体可定于战国。(2)象数与义理,是构成《周易》的两大要素,象数易注重观象,义理易注重辞意,偏重阐述易辞及社会、人生之理罢了。2.《周易》以阴阳为核心的变辩证法,对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一阴一阳之谓道”,具体表现为象,这里的“象”是义理。但是艺术可以用形象来表达义理、情意,所以象也可以转化为审美形象。3.《周易》突出了“象”的范畴,一是“观物取象”,二是“立象以尽意”在这里“意象”这个中国古代美学的第一范畴,开始出现。七、《乐记》的美学思想1.《乐记》是我国古代比较系统的音乐美学著作,古传23篇,现存11篇,同时保存在《礼记》和《史记》中,成书年代和作者难以考定。2.《乐记》是对孔子以来的儒家音乐美学的系统总结3.它围绕荀子提出的“礼辩异,乐和同”,讨论乐音乐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礼者为异”,把贵贱的等级严格区分,防止相互争夺“乐者为同”,音乐用来维系不同等级之间的联系,保持一种和谐的秩序“礼乐相济”才是理想的状态。4.强调音乐在发挥维护礼教等级制度时的特殊作用5.“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指出音乐的本质有一定的规则,即“成文”——秩序化、修饰化的声音,是“情动于中”的产物。八、谢赫的美学思想1.谢赫是南朝齐梁之间的画家。他的《古画品录》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绘画理论著作。他提出绘画的六法,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次美学标准的总结。他提出绘画的“六法”是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2.“气韵生动”是指表现的目的,即绘画要以表现出对象的精神状态与性格特征为目的。“骨法用笔”主要的是指作为表现手段的“笔墨”的效果,例如线条的运动感、节奏感和装饰性等。从古代画论中可见古代画家和评论家对这一点的重视。“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是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形、色、构图。“传移模写”是学习绘画艺术的方法:临摹,也是复制的方法。关于临摹,古代有很多不同的技术,是一个画家所必须熟悉的。3.六法中最重要的史第一法“气韵生动”,这里“气”已经从哲学范畴完全转化到美学范畴,它是艺术的本源。“气”主要指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的本质力量。钟馗钟馗第五讲设计——为人造物的艺术本讲主要内容:一、设计艺术的构成要素二、技术和设计三、艺术和设计四、技术与艺术的异同一、设计艺术的构成要素1.设计艺术是由两大要素构成:(1)功能合理性所依托的科学技术(2)审美价值所依托的艺术。2.设计的本质: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1)“按照美的规律”——即是艺术规律(2)“为人”

1 / 4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