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酸雨PPT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酸性降水汇报人:贾利霞小组成员:曹洋,任春燕目录1.酸雨概述及污染现状2.酸雨的形成机理3.酸雨可产生的效应及危害4.如何控制酸雨酸雨概述酸性降水是指通过降水将大气中的酸性物质迁移到地面的过程,引发的环境问题中最常见的就是酸雨。酸雨(acidrain)通常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包括雨、雪、霜、雾和露等各种pH值小于5.65的降水。酸雨的化学组成阴离子:SO42-、NO3-、HCO3-、NO2-、OH-,阳离子:NH4+、H+、K+、Na+、Ca2+等降水阴离子进入到酸性物质中,并与H+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自由酸,这就使雨水发了酸化。酸雨概述酸雨污染现状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人口剧增和城市化的趋势,化石燃料能源煤和石油等的消耗量日益增加,燃烧过程中排放的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越来越多,相应向大气环境排放的酸性物质(硫酸和硝酸)大幅增加,中国长江以南成为继欧洲和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我国酸雨分布图酸雨形成机理7自然原因海洋雾沫夹带硫酸到空中雷电干热引起森林火灾火山爆发产生NOX和SOX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人类活动汽车尾气的排放污染源(NOX和SOX)闪电产生NOX主要原因酸雨影响条件(1)污染源排放酸性物质多(2)大气中的气态碱性物质浓度较低碱性物质对酸性降水的缓冲能力较弱,氨是大气中唯一的常见气态碱,由于它的水溶性,能与酸性气溶胶与雨水中的酸反应,中和而降低酸度。大气中氨的主要来源是有机物的分解和农田氮肥的挥发。(3)大气中颗粒物的酸碱度及缓冲能力许多研究表明,某地区降水pH不但取决于酸性物质排放的多少,还与该地区的土壤酸碱性质有关。若扬尘等颗粒物与大气中酸性物质中和,则不易形成酸雨酸雨形成机理(4)地理环境与气象条件地形、地貌、气象条件,如各种大气环流、天气系统、风向、风速等对大气污染物的沉降、扩散、输送都有着密切关系。如我国四川盆地,多山,静风的频率达73%,大气层结稳定,不利于SO2的稀释扩散,在有降水过程时则会形成酸雨。气象条件对酸雨形成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在化学方面影响前体物的转化速率;在大气物理方面影响有关物质的扩散、输送和沉降。酸雨形成机理图两种酸雨形成的化学转化1.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在气体或液体中被氧化成硫酸,其反应可简单表示如下(1)在气体中:SO2+OH-→H2SO3(2)在湿空气中:SO2+H2O→H2SO3→H2SO4O2O3H2O2Mn2+2.硝酸型酸雨的形成NOX在大气和湿空气中转化为HNO3的反应式为NO→NO2→HNO2+HNO3O2O3H2O2酸雨的效应与危害破坏水土环境,破坏大面积的森林和农作物,引起经济损失;酸雨使土壤酸化,土质中的钾、钙、镁等养分被酸溶解,使这些盐基离子大量流失,最终使土壤贫瘠化;酸雨促进土壤中有毒重金属元素的活化,随降水流入湖泊河流,破坏水域生态系统;酸雨的效应与危害加速建筑物和文化古迹的腐蚀和风化过程;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尤为突出,如咽喉炎、皮肤病等。防治措施1.从政策上控制和削减燃煤;燃煤是SO2的主要来源,因此必须控制和削减燃煤排放量,依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限制污染物排放或不许排放。2.调整能源结构,采取节能措施对于居民取暖用煤,可以采用小区域集中供热的方法,以减少大量的排放;对于大型用煤企业,应采取低硫煤为主,或发展型煤技术,同时加强排放的前端和末端治理技术防治措施3.加大对机动车尾气的治理力度积极推广燃油清净剂,推动燃气机车等清洁燃料汽车发展,加大执法力度,严查排气超标车辆,对超标车辆进行处罚并责令整改,4.加强城市绿化,强化宣传种植一些可吸收的树,如柳杉、柑桔等。多宣传酸雨的危害,促进民众的环境意识和忧患意识,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防治酸雨污染的工作中去。参考文献1.祝晓红.酸雨的形成、危害和防控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2014,4(12):66-67.[2017-10-05].2.石晋涛.模拟酸雨环境下后张预应力体系耐久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3.魏巍.青岛市酸雨影响因素分析及降水酸度预测[D].中国海洋大学,2008.4.邢建伟,宋金明,袁华茂,李学刚,李宁,康绪明,王启栋.青岛近岸区域典型海陆人为交互作用下酸雨的化学特征[J].环境化学,2017,36(02):296-308.(2017-01-17)[2017-10-05].5.张赟,李代兴.我国酸雨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初探[J].北方环境,2011,23(08):121-122.[2017-10-05].6.孙筱.酸雨气象成因分析及对农作物危害与防御[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7,(08):48.[2017-10-05].7.付修勇.酸雨的形成与危害[J].聊城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03):67-69.[2017-10-05].8.陈明艳,姜显政,黄汝红.浅析酸雨的形成、危害及防治措施[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9,16(01):15-20.[2017-10-05].9.贾福强.我国大气污染状况浅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12):113-114.[2017-10-05].10.田海军,宋存义.酸雨的形成机制·危害及治理措施[J].农业灾害研究,2012,2(05):20-22.[2017-10-05].11.刘萍,夏菲,潘家永,陈益平,彭花明,陈少华.中国酸雨概况及防治对策探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12):30-35+84.[2017-10-05].12.邓劲扬.论酸雨的形成危害与防治措施[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09):104.[2017-10-05].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