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现代价值——《论语》里的养生之道读《论语》,我们大都感到孔子是个思想上的圣人,事实上,他除了是个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之外还是一位养生学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还常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孔子那个时代,人们的平均年龄更低,孔子能够活到73岁,是一个相当长寿之人了。不能不说孔子在养生方面有相当独到之处。孔子的养生之道梳理、归纳起来可以粗粗的列为养生法九条。(一)确立理念,珍爱生命先看一个细节,孔子是怎样珍爱生命的。《论语-幸遇》记载,鲁国有一个城门,年代久远已经朽烂破败,有掉下东西、坍塌下来的危险。据说孔子每次经过这个城门时非常小心,为了保护自己,他总是“过之趋而疾行”。孔子身边的人说:“久矣。”孔子却说:“恶其久也。”再看,在非常时期,孔子是怎样珍爱生命的。《墨子-非儒下》记载:“孔子穷于陈蔡之间,藜羹不糁十日。子路为享豚,孔子不问肉之所由来而食,褫人衣以酤酒,孔子不问酒之所由来而饮。”在陈蔡七天绝粮的情况下,为了自己最后能实践人生的伟大使命,孔子坚持着,要好好活下去,因此可以挨饿,但是一旦有了食物,就要赶快补充营养了,所以他不问肉和酒是哪儿来的了。从中可以看到孔子对生命的及其真爱。孔子对人的生长、发育、衰老各个阶段的生理特点和应该注意的事项很有感悟。孔子提出的生命过程中的“三戒”就是在今天,对人们来说还是很有益处的。《论语-季氏篇》:“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他能透视到人性的弱点,并深刻地揭示如何克服和战胜人性的弱点,达到生命的每一阶段的正常和健康。(二)重视饮食,注意调养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食制作较为粗糙,不甚讲究,但孔子却难能可得的重视饮食卫生和烹调技术,对饮食营养有着独到的论述,形成孔子摄生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论语·乡党》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腐败变味)而餲(食物经久而变味),鱼馁(腐烂)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在这里,孔子提出了饮食卫生的几个原则:1.易消化原则。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名言,不求膏粱厚味,只求制作精细,有益消化,使人们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中脱离出来,是人类文明社会的一大进步。2.注重饮食卫生,提出诸多不食原则。因上古卫生条件较差,人们的一些不良饮食习惯,易造成诸多疾病,故无论是鱼是肉,只要色味显示变了质就一概不吃,“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祭祀用的肉超过三天,恐其变质,“出三日,不食之矣”;对市场上买来的酒肉,担心不洁,一概不吃;烹饪不当的食物,因其影响味道,丧失营养,“失饪,不食”,“不得其酱,不食”;吃饭要按时,不合时宜的东西一概不吃,要符合每一个季节适宜食用的原则,如《周礼·天官》中说:“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这种思想是以“天人相应”的观点作为理论依据的。3.饮食适量原则,忌暴饮暴食,无使其过。食无求饱,“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不撤姜食,不多食”。另外,吃饭要专心,要“食不语”,以免影响咀嚼,影响消化。孔子的饮食卫生的准则,在当时可属远见卓识,对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大有裨益。(三)重视起居,动静适宜起居与养生密切相关,起居有常是强身健体,颐养天年的重要途径。孔子对此也多有论述。1.居住求舒适、和乐。孔子在家闲居的时候,容装整洁,心情快乐而舒展。“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解除会客、上朝时的疲劳、拘谨,要随意一些,要“居不客”;如果是寒冷的冬天,“狐貉之厚以居”,用厚的狐貉皮当坐垫,以抵御寒气,以免寒邪伤人。当然,起居也要遵循礼仪,“斋必变食,居必迁坐”,“席不正,不坐”。2.衣着适宜。斋戒时,“必有明衣,布”指斋戒沐浴时要有布做的浴衣,穿着舒适、干净;居家时,为便于做事,要“亵裘衣,短右袂”;不是上朝或祭祀时穿的衣服,“非帷裳,必杀之”;暑天时,“袗絺绤,必表而出之”,因天热,可穿薄而透风的葛布衣,外出时,再加罩衣。3.睡眠充足。睡眠时要“寝不言”,以免过度兴奋而影响睡眠,进而影响身体,影响健康。且要有优雅适宜的睡姿,要做到“寝不尸”,还要有寝衣,且要宽松,“长一身有半”。同时,认为人们应在夜晚保持充足的睡眠,白天才能精力充沛。孔子弟子宰予昼寝,指责其“朽木不可雕也。”《论语》中有关起居方面的观点,对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启迪和借鉴。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言:“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之后有关此类的论述更是不胜枚举,不一一列举。(四)志趣广泛现代养生学认为琴棋书画可以调摄精神,陶冶性情;登高远眺,可活动筋骨,开阔心胸视野,领略大自然的旖旎风光,吸收天地自然之精华,补益身体。孔子兴趣广泛,精通诗书礼乐,要求君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并身体力行。孔子曾说自己是因为未被国家任用,所以有时间学会了许多技艺。他还说:“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乎矣。”,意思是说我拿什么作为自己的专长呢?是驾车呢?还是射箭?我还是拿驾车作为自己的专长吧。此外,孔子还时常钓鱼、射鸟。《论语·述而》中就有“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记载。孔子善于用音乐来调节情绪,抒发心情。他对音乐有很深的研究,亲自编订了《乐经》,他还经常和当时的音乐大师们探讨乐理。《论语·述而》中记载着“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他还对《诗经》进行了编集整理,对于民间音乐的流传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史记·孔子世家》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借助音乐陶冶精神。在绝粮于陈地之际,他还是弦歌不绝,饥寒之中,也不愁楚。每当听到别人唱幽雅的歌曲时,他必定请人再唱一遍,自己跟着学。通过音乐达到放松精神、养生延年的目的。(五)亲近自然,乐山乐水孔子还提倡登山游览。暮春时节,气候基本稳定,不再出现乍暖乍寒的变化,“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此时郊游,既可把一冬来的污浊之气全数呼出,又可摄入春天的清新之气,吐故纳新,有益健康。而人生之乐,也正在山水之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当您走进了大自然,大自然使你恬静旷达,从俗梦中醒来,涤除心中的尘埃,让身心回复朝气,维持健康,同时减少自认为“万物之灵”的傲气,扩大自己的同情心。(六)慎用医药,不乱吃药春秋时期,我国的医药学尚处于起步的阶段,尽管《左传》已提到了医和、医缓,《史记》中也有扁鹊、俞跗、长桑君等人的记载,但是人们所有的活动总是跟巫神、巫祈联系到一起,面对生老病死也是“先巫后医”,或者“信巫不信医”。在鬼神崇拜中,孔子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采取了一种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如《论语·述而》中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先进》中说:“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孔子患病,其弟子要向神灵祈祷,孔子对此不认同。同时孔子已认识到医药的作用,对各种有害于健康的因素引起高度的警惕,对于那些药性不为己知的药物,他是不随便吃的。如“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表现出对疾病、医药的慎重态度,正如《礼记·曲礼》所言:“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孔子把疾病看作是与斋戒、战争同等重要的大事,“子之所慎斋、战、疾。”也体现了防病于未然的养生观。(七)中庸中和,不过不及孔子将“中庸”作为其实现“仁”的最重要的思想保证。他在《论语·雍也》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所谓“中”,就是折中,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所谓“庸”,就是平常。“中庸之道”反对生活无度,理所当然地体现在他的养生观之中,充分体现着“无过不及”的准则。如孔子爱饮酒,但“唯酒无量,不及乱”。这就是说他虽然不给自己限定酒量,但也从不喝醉酒。现代医学证实,过量饮酒可使肝的解毒功能锐减,引起急、慢性乙醇中毒,易患酒精性肝硬化或肝癌、酒精性心肌病、酒精性痴呆等,严重者可导致死亡。《论语·乡党》中记载着他一看见丰盛的菜肴,神情就会为之改变并不自觉地站起来,但是决不会狼吞虎咽,还是以吃饭为主。“肉虽多,不使胜食气。”“不撤姜食,不多食”。《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梁代医学家陶弘景也曾指出:“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寿;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可见,古人很早就发现节制饮食可以抗衰老、延寿命,经常饱食则使人早衰,对人体有害。(八)精神豁达,情绪乐观要求人们要有坦荡豁达的胸怀,恬淡虚无,对世间万物抱有乐观的态度,把乐作为养生的宗旨之一,始终保持宁静、愉悦的涵养德性。孔子的一生,是竭力维护和宣扬西周封建等级制度的一生,他想用“君臣父子”的政治主张来维护日趋崩溃的西周封建宗法制度,他的思想、行为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因而是很不顺心的,但他在精神上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状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了他在游说各国的路途上受困共有5次,尤以受困于陈蔡之间的野地里那次最为严重,竟到了粮草皆尽,弟子们都饿得爬不起来的地步,但孔子照样还是“讲诵弦歌不绝”。由此可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乐观精神状态,是其历尽艰辛坎坷而年逾古稀的原因之一。(九)仁者寿孔子提出“仁者寿”的理论,作为其养生理论的核心。汉代董仲舒解释为:仁者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后世则把“仁者寿”作为长寿的代名词。倡导温、良、恭、俭、让的处世的态度。要“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君子坦荡荡”,“君子不忧不惧”;对生活,“不怨天,不尤人”,做到处变不惊,荣辱不变,使情绪始终处在正常的稳定状态之中。注重道德修养,认为道德修养是精神情绪正常,身心健康的基础和保证,把“忠恕”之道作为人们应终身奉行的宗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财富要取之有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今天物质生活日愈丰富同时又表现为生活方式疾病、精神性疾病呈不断增长的社会环境中,《论语》中的养生思想,孔子的养生实践,对人生的乐观向上态度,对我们今人有着现实且深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