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汇编-文字版019 定弘法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太上感应篇汇编-文字版019定弘法师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太上感应篇汇编》,请看经本第66页第一行,这一段仍然是讲「刑祸随之」这句经文。【汉梁统。乞增重法律。朝廷不从。统后梦神曰。虽幸朝廷不从尔言。阴府已录尔过。尔今欲以刑毒人。子孙之报。能免乎刑哉。获罪于天。无所祷也。统子皆死于非命。至冀罪恶愈深。竟灭族。】这个故事是讲在汉朝有一个官员叫『梁统』。这个人当年也掌握了朝庭的重权,他向皇帝建议,要加重刑罚,用严刑、酷刑来防止人去做恶。希望用法制,用严刑来达到政权的巩固。这个『乞』就是祈请,祈请皇帝『增重法律』,就是加强刑罚。要知道法律它是用来辅助道德的,人民如果能够遵守道德规范,法律就用不上了。那是因为人不守道德了,违法乱纪,不得不采用刑罚,所以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孔子曾经说过,如果能够用道德和理智,人自然就能够自觉防范过失。如果只是用刑罚,不重道德教育,虽然可能人民勉强不得已怕遭受刑罚,而遵守法律,但是会流于没有羞耻心。孔子的原话是讲,「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个「耻」就是有羞耻心,懂得道德,懂得礼,他知道做坏事是羞耻,他自然就能够格正自己。这个「格」当正字讲,不会去做恶。如果是「齐之以刑」,用刑罚,那么「民免而无耻」。虽然免于刑罚处置,但是他没有羞耻心,所以法制是用于辅助礼制的。古人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当时皇上没有采纳梁统的建议,朝廷不从。可是梁统这种心是用加强刑罚来毒害人的,已经震怒了鬼神了。所以梁统后来做梦,梦到了神明,对他讲:虽然很幸运朝廷没有听从你的建议,没有加重刑罚,可是阴府里头已经记录了你的过恶。你现在希望用严刑毒害人,违反了天心,因为天心是仁爱的,所以你的子孙的报应岂能得免于这个刑罚呢?你起心动念要用刑罚毒人,那么你的子孙也会遭到如此的报应。然后又说了一句,『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句话是《论语》里头孔子讲的,这是《论语》第三篇,<八佾第三>里面的一章经文。原文是:『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孔子跟王孙贾的对话。王孙贾是卫国的大夫,这个人也是个小人,卫国当时国君卫灵公非常赏识孔子,所以邀请孔子到卫国来。可是卫灵公也是一个好色之徒,他的夫人南子长得很美貌,所以深得卫灵公的宠爱,于是南子专权,她能够控制卫灵公。但是南子品行又不端,所以在朝庭里面就为所欲为。满朝文武都不得不屈服于她的淫威。南子见了孔子来了,想借孔子的声名来壮大自己的声势,所以就想笼络孔子,就招孔子来见面。孔子一开始没去,后来她连续的召请,孔子最后不得已还是去见了。结果王孙贾这个人跟南子又不是那么和,见到孔子去见南子,就误会了,以为孔子也想巴结南子,想求个一官半职。所以就说出这句话,「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说话很含蓄,就问孔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大概是一句俗话,当时大家流传的。这个「媚」就是谄媚,「奥」就是房屋里面的一个神明,一般古人把他供在西南角,有的称为中流神。「灶」就是灶神,他是主饮食。王孙贾问孔子,你与其去谄媚、巴结那个中流神,不如来求内于灶神。这个话什么意思?实际上他的意思就是希望孔子不要去巴结南子来巴结他,他把自己比喻成灶神。虽然没有像南子那样得宠,但是他有实权。南子就比喻成那个中流神,「奥」。结果孔子回复他说,「不然」,不是这么说的。『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如果获罪于上天,向哪个神祈祷都没有用。这个「天」实际上就是天理。如果违背了天理,你谄媚巴结哪个神灵又有何意义呢?这个神在梦中教训梁统,意思是说,你虽然现在深得皇上的信任,你大权在握,但是你的心不善、不仁,企图用严刑来毒害人,已经获罪于天,违背了天理了,天心仁恕,所以你再怎么祈祷也都没有用。这也是双关语,你即使现在有富贵,有权力,但是因果逃不了。后来梁统的儿子全都死于非命。到了他的后代梁冀,梁冀当时也有福报,也做了一个大官。可是梁冀很骄横,他当时也是兵权在握,依仗权势多方搜刮财物,可以说是罪大恶极,甚至诛除异己。凡是反对他的,都被他弄死了。他假一个罪名就把人给腰斩、捕杀,所以满朝文武对他是痛恨到极点,连皇帝对他都很不满,只是他大权在握,没有办法来收拾他。结果最后皇帝,当时是汉恒帝,跟几位宦官一起密谋,就发动了一次「诛梁冀」的这样一个行动。当时就是突然派兵,给梁冀的府地给围起来,收了他的大将军的印授,梁冀跟他的妻子见势不妙,结果就自杀了。他的儿子和所有的这些家族里的老老少少几十人全都被砍头,就给灭族了。他过去曾经用过的这些门人,这些党羽也全部被罢黜,罢黜了三百多人。朝庭和百姓都拍手称快,梁冀所有的家产,就非常的多,全部充公。这就是讲『罪恶愈深。竟灭族』。你看祖上梁统因为起心动念不善,虽然没有得到实施,他建议要用严刑,但是没有得到实施,而这种心态已经召感了将来后代被灭族。所以起心动念那个果报都是很可怕的,这是讲到「刑祸随之」,整个家族都遭到了灭族。这就是《易经》所谓「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而神明对这些因果报应看得非常清楚。下面又讲了一个故事:【刘甲。凡与人交。必有祸。王建未信。延之谈。未终日。建遂失火。因目为鸺鵩。见之无不速避焉。】这个故事讲有这么一个人叫『刘甲』。这个人没有太多介绍,但是想必是一个心里很多恶念邪思,或者甚至恶贯满盈之人。所以他这个磁场都不好,凡是跟人交往,人家都会遭祸患。这个人也是上哪都是带来灾祸,简直就是一个灾星。有一个人不信,这个人叫『王建』,他不太相信。于是把刘甲请来跟他谈,谈完之后,就在那一天。『未终日』,那一天还没有结束,「王建」的家就失火了。所以从此以后,大家把这个刘甲都看作『鸺鵩』这种不祥之鸟,「鸺鵩」有时候被称作不吉祥的鸟。现在有的人认为乌鸦也是不祥,就是这类的,上哪就把灾祸带给哪。所以见到刘甲『无不速避焉』,立刻就赶紧逃避,怕见到他。这是什么呢?说明一个人或前生,或今生造的恶业太多了,所以他所带的整个磁场都是不好的,身边围绕的都是所谓的凶神恶煞,走到哪里就把不祥带到哪里。下面引枚乘的话说,枚乘是西汉一位词赋家、文学家,他说:【福生有基。祸生有胎。纳其基。绝其胎。祸安从来。旨哉。】枚乘讲福的出生有一个初基,就是有一个预兆,或者是基础。祸的产生也有一个根源,这个『胎』可以当做根源讲。福基祸胎,我们应该接纳福基,福之基要接纳,要『绝其胎』,杜绝祸胎。意思就是断恶修善,能够断恶就杜绝了祸胎了,能够修善就接纳了福基了。所以『祸安从来』呢?这里讲「刑祸随之」,「刑」是指官刑,法律的制裁,「祸」是指天殃。刑祸都不是无缘无故来的,都是自己感召的。枚乘这句话讲的太好了。『旨哉』。就是讲的太好了。再看下面一句经文:【吉庆避之。】这都是讲,造恶因得到的这些果报。人犯的罪恶都会遭到神明的监察、记录,而根据这些恶业来夺他的寿算,消他的福报。这个『吉庆』便讲的是福报,福报都会远离他。所以这个『避』是求而不得之意。人都希望求得吉祥、吉庆,但是得不到,为什么呢?求得不如理不如法,一边造恶还一边想求福报,哪有这个道理。所以注解讲:【天道无亲。惟亲善人。人能去恶为善。恭己顺天。自然静与道合。动与福会。茍或反是。明罹刑宪。幽伏神诛。夺算夭寿。吉避凶随。必然不免。】天的道理,天之道,这个『道』也能解释为规律,上天的规律没有什么亲好的,就不会有偏私之情。『惟亲善人』。只会亲好善人。意思是说只会降福于善人,那这就是公道,修善就能得福。所以只要『人能去恶为善』。自己以恭敬、真诚来修身,顺从天理,这叫『恭己顺天』。就自然在安静的时候与道相合,与天道能够合而为一。而在动的时候就与福相交会,福就跟从着而来了。俞净意公遇到灶神点化之后,三年努力的断恶修善,到最后他也能达到这个境界,所谓是静则一念不生,动则万善相随。他做到自然,不用刻意,他自然而然。在安静的时候,没事的时候他就一念不生,有事来了起心动念是纯善,纯善当然就会得殊胜的福报。不动念时自然与道相合,这就是断恶修善所得到的境界。到这个境界就自然不再会做恶了,佛法里称为持戒得定,他这个定就是三昧,三昧建立在戒的基础上。如果我们不断恶修善,三昧是肯定得不到的。『茍或反是』。如果不能去恶为善,恭己顺天,而是继续做恶,刚愎自用,那么就会遭到不幸了。这里讲『明』者,我们能看得到的。『罹刑宪』这个「罹」就是遭受的意思,遭受刑罚。因为一个人违反法律,自然会遭到法律制裁,这是明的,看得见的。看不见的,虽然他能躲过法律,却躲不过天网,逃不过因果。所以『幽伏神诛』。「幽」是幽暗的,人家看不到。这个「伏」跟服不服气的服是相通的,通假字,就是服刑的服。「伏神诛」,「诛」就是诛杀,鬼神要诛杀他。他虽然能逃得过人间的法律,逃不过阴间鬼神的制裁。所以阳世间的奸雄,虽然能不可一世,就像刚才讲的梁统,或者是他的子孙梁冀,最后还是会遭到诛杀。而鬼神其实也不是一下子就把人给诛杀掉了,总是在不断的提醒你,『夺算夭寿。吉避凶随』。首先是夺他的寿命。《感应篇》讲,大的过恶夺十二年,就是一纪,小的过恶夺去一算,一百天,而最后寿命减除尽了就会夭折。在死亡之前肯定也会有很多的提示,比如说这里讲的「喜庆避之」,吉祥都没有了,福报就没有了,诸事不顺,而且种种的凶祸会现前。此时此刻如果能够猛然觉醒,那么挽回天心,挽回厄运还来得及。不要等到大灾祸现前了,死到临头,这时候就后悔来不及了。所以这里都是给我们讲鬼神监察,惩罚恶人的这些事实和道理。下面一个故事就是讲一个人能够悔悟,这么一个故事。【昔一青衿王生。赋性奸恶。所行事。皆悖理逆天。】就是讲过去,没讲什么时候,总有事实根据,有这么一个书生,是秀才。『青衿』就是古时候秀才常穿的衣服,一般是青色的,交领的长衫,就跟我现在穿的衣服是同样的,只不过我现在这个衣服是咖啡色,我也有青色长衫。出家人的长衫就是明朝时候的服装,不是古印度的服装,是这样交领的。这个『王生』,『赋性奸恶』。他所做的事情,都违背天理,『悖理逆天』。违背天理就是违背良心,昧着良心做事,所以肯定做了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因此怎么样呢?本来会有好的机会,好的福报,结果都会落空。我们看注解里讲:【赴秋试。文甚佳。房师欲荐之前列。及填榜。忽失其卷。填榜毕。卷乃出之袖中。】这位秀才有一次去考省考,『秋试』是一个省在秋天考选举人的这么一个考试。王生写的文章『甚佳』,他这个人有才气。『房师』就是阅卷的官员,古时候都称他们是老师,所以叫「房师」。看到他的文章很赞赏,『欲荐之前列』。想把他推荐到举人的头几名,名列前茅。等到要「填榜」的时候,要把他们名单写到这榜里头,谁考上了得填榜。『忽失其卷』。就找不到这个王生的卷子。手续不合,没办法,虽然想推荐他,找不到卷子就不可能了。填榜完毕之后,忽然发现原来王生的卷子掖在他自己的袖子里头。古人的袖子比较大,在袖子中就脱落出来了。但是已经填榜完毕了,不能再改了。所以【房师大悔】。这个阅卷的官员他自己还觉得良心很愧疚,很后悔,怎么就把这卷子无意中塞在衣袖里头了,自己都没觉察,这还觉得很对不起这个王生。所以【密与相见。许以他事相补】。所以就密密的召这个王生来,跟他相见。房师还真不简单,很诚实的把自己错过,看不到他的卷子,这个事情跟他讲了。所以这次本来他是可以上榜的,这次他就失去机会。但是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就向他承诺,说将来如果有机会,在其他的方面要补回对他的这样的一个损失。这是遇到贵人了。【未几。房师转铨部。生即输粟入成均。及赴考选。房师正在选司。见生大喜。密令拣一美缺。借恩例与选。至期。房师以父艰谢事。】不多久,『未几』就是不多久。这位房师转到了吏部,『铨部』又称吏部,就是专门负责选拔官员的这个部门,也就是说他有权选拔人才当官。此时王生他知道房师转到吏部,于是就抓紧这个机会,因为房师曾经对他一个好的承诺,要帮助他的。所以他就『输粟入成均』。这个「输粟」就是等于是纳一些财货给官府,缴纳这些钱财,就能够求得功名或者官职。于是他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入成均」,「成均」是政府办的最高学府,也叫太学。所以他就入了太学,靠缴纳财物进来的。那么等到他『赴考选』,准备要通过考试,来被选拔做官员这么一个机会的时候。房师正好就在选拔的部门,考选司里面工作。见到王生就大喜了,这回就

1 / 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