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孟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孟子画像孟子周游列国孟子晚年著书立说孟子其人•孟子(约前385年—约前304年),名轲,邹国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在母亲的教导下勤奋学习。青年时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后来退居讲学。晚年“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亚圣”。孟子孟庙孟府孟林曲阜孟母林亚圣庙《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五代后蜀时,《孟子》开始列入“经书”,南宋朱熹编《四书》时列入了《孟子》。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孟子》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孟子名言1.恻隐之心,人皆有之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4.不以规矩,不成方圆5.仁者无敌6.君子不怨天,不尤人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8.养心莫善于寡欲A.修养心性的办法最好是减少物质欲望C.不要对书本知识不加分析D.每个人都有同情心B.仁爱的人所向无敌E.做人要有忧患意识F.爱别人、尊敬别人才会受到别人的爱与尊敬G.凡事要有规则约束H.不将责任推给别人一、性善学说性善论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础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人性的善,就好比水朝下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人具有一种先验的善性,而人性之所以都是善的,是因为人生来就具有“四心”。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在孟子看来,没有同情、羞耻、辞让、是非之心的人,简直不是个人。这四心分别是“仁、义、理、智”的开端。而人有此四端,就好比人有四肢一样,是自然而然的。孟子认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于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仁、义、礼、智,不是由外界赠给我的,是我本来就具有的。”这就是孟子著名的“四端”说,也是孟子的“性善”论。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善性,是“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修身养性一、“尽心”,“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二、“存心养性”,“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三、“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上》)四、“求放心”,“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五、“自反”,“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怒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六、“养气”,“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孟子·公孙丑上》)此外,尚有“不动心、”“存夜气“、“先立其大”、“慎言”、“知耻”等等命题。二、政治思想“性善”是孟子的基本思想,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并且由此提出了他的“民本”、“仁政”、“王道”学说。“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一)民本:民本思想就是说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治的根本,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1、民贵君轻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离娄上》)他明确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天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2、民心决定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离娄上》)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的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素。“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孟子·离娄上》)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仁政”的基本精神就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主要体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二)仁政这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孟子说:“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1、一要制民之产。•“是故明君必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民之为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滕文公上》)•孟子的仁政就是要合理解决土地、衣食、教育等基本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问题,“仁政必自经界始。”(《孟子·滕文公上》)•孟子认为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就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当时战争不断,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频繁的战争必然贻误农时,影响农业生产。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则反映了注重保护自然资源的可贵思想。二要使民以时三要取民有制•他主张薄税轻敛,“取民有制。”•“省刑罚,薄税敛。”即不能滥征,不能搞苛捐杂税。•他把“什一之税”描绘为最理想的税制,认为这种十分抽一的税率不能再提高,而且还须根据实际收成情况而减征或缓征。•他把这看作是富民之道,说:“易(治)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孟子·尽心上》)2.向人民施以教化。养民是解决民众的经济问题,教民则是解决民众的道德问题。孟子认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尽心上》)他屡屡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他认为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教化可以使人“明人伦”。(三)王道:“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孟子认为通过民本思想与仁政思想的运用,可以实现“王道”这一目标。1、以德服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2、与民同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三、理想人格孟子学说中有不少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这些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对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性格塑造,更是起到了直接的作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人皆可以为尧舜”······所以孟子豪迈地宣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四、教育思想孟子提倡“性善论”,认为人性生来是善的,要保持并扩充这个“善”,要靠教育的作用。于是,在“性善论”基础上,构建起以“明人伦”为最终目的的教育学说。1、学学习上要有质疑精神:“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要会思考:“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告子上》)要有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精神:“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孟子尽心下》)要有谦逊和诚恳的学习态度:“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不所答也”(《孟子尽心上》)在教学活动中孟子得到很大的慰藉,尝谓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2、教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教亦多术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尽心上》)《2011年福建省语文高考考试说明》明确了考查的能力要求:1、考查不能偏难偏专,要注重对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2、要求能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行分析和概括。考题分析:1、对古代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用单项选择题的方式考查,其选择项具有提示和导读功能,帮助我们理解原文,降低了文化经典文本阅读的难度,能力层级为B.2、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和评价,用简答题的方式考查,能力层级为C.•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告子上》[注]颡(sǎng)额头告子和孟子讨论的是什么问题?他们两人对这个问题各持怎样的看法?(用自己的语回答)答:告子和孟子讨论的是人的本性善与恶的问题,告子认为,人性本来就不分善与不善。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没有不善的。人的本性发生变化,那是外力(环境、形势)导致它这样的。

1 / 4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