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孟子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直面原典对话先贤孟子距离我们有多远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南非作家库切说“经典是经历过最糟糕的野蛮攻击得以劫后余生的作品。因为一代一代人都无法舍弃它,任何时代都需要它,无法抛弃,难以决裂。”先秦儒道两家的著作,正是这样的经典。中国的许多思想文化、精神理念都是从这里生出和发展。朱熹注解四书后,整个明清两代,《孟子》作为官方教材和科举取士的标准长达五百多年,对中国思想史和科举选士有无可估量的影响。而且中国的文化传统更多的延续于明清两代,当我们跨越两千多年的时空,用心灵对话先贤时,孟子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依然和我们的精神血脉相连。目标定向:借助时代背景和经典篇章,深入理解孟子思想的精髓,以及孟子思想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及影响相关篇目:《鱼我所欲也》《寡人之于国也》《齐桓晋文之事》《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襄王》《齐人有一妻一妾》《奕秋》黄仁宇《孔孟》郭预衡《孟子》简介一理想与现实的反差1、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是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经典表述思考:孟子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社会?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孟子的社会政治理想?提示:一个简单的朴素的农业文明时代的政治理想。回到历史现场——2500年前的战国1、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2、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3、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4、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4、“斩首六万”“斩首七千”5、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6、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时代再现这是孟子对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严厉的批评,但它却是最真实的描述,试概括这个真实社会现实的特征。过度的剥削征调,频繁的战争,血腥的屠杀,导致社会贫富悬殊,老百姓衣食无保,极端贫困,横尸遍野,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就是2500年前的战国现实情况。在这样的时代里,孟子在做什么?孟子最痛恨的兵家、法家人物又在做什么?当时孟子在魏国齐国游说,而他曾游说的魏国和齐国,先后重用吴起、庞涓和田忌、孙膑。同时著名的商鞅见用于秦。这些人均已事功留名后世。在那个“士”崛起的时代,许多人或求取功名或汲汲富贵而推销自己,这些人与孟子的根本区别是:前者更多是为一己之功名利禄或一己之才华抱负,而孟子是兼济天下,为民请命。更多的人为了求取仕进可以改变自己,孟子宁可失败也不妥协。前者是现实主义者,而孟子恰恰是理想主义者。现实胜利了,理想失败了。我们知道孟子的社会理想在当时显得不合时宜,梁惠王批评孟子说是迂阔。孟子理想的确有一种空想的乌托邦色彩,在那个崇尚武力、群雄逐鹿的时代确实没有实现的可能,但孟子仍然坚持理想,不辞劳苦,风尘仆仆,四处游说。思考: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力量支撑孟子呢?精神支柱夫子自道1、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3、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4、虽千万人,吾往矣强烈的自信,宏大的抱负,救世的热忱,人道的理想,以天下为己任的道义担当,以生民百姓为念的历史责任。面对乱世,这样的人生姿态正是儒家积极用世的精神,故而孟子四处奔走,反复游说,不轻言放弃,直到晚年在万般无奈之际才退而著书。从孟子自己的表述中,我们能感受到一个怎么样的孟子孟子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曾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思唐·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神话原型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儒家精神的现代表述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二历史与人道的冲突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民,斯得天下1、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3、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4、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5、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6、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7、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8、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秦国在此次战役中投入总兵力60万,而当时秦国总人口是500万左右。在秦统一六国的进程中,这是一场最为关键的战役,因此秦几乎是倾举国之力,凡是十五岁以上男丁,几乎全部参战。战后仅被坑杀的赵军战俘就达40万之众。而且秦军也损失惨重。和孟子相比谁更能得到民心?得民心者是否得到天下?我们都希望以孟子的方式完成统一,秦军却以武力杀戮的方式完成统一,尽管在统一六国的进程中丧失民心。但这无疑是历史的巨大进步。可是在这个进步中善被历史无情的抛弃了,恶却成就了历史,我们怎么看待这种矛盾的历史现象。战国时代最惨烈的战役——秦赵长平之战上帝的事业从善开始,人的事业从恶开始。——德国哲学家康德有人以为,当他说人本性是善的这句话时,是说出了一种很伟大的思想;但是他忘记了,当人们说人本性是恶的这句话时,是说出了一种更伟大得多的思想。——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黑格尔那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表现形式,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伟大导师恩格斯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明末思想家王夫之迄今为止的历史,总践踏着千万具尸体而前行,文明通过暴力、战争、掠夺、压迫、剥削、阴谋、残酷、滥杀无辜、背信弃义等来斩榛劈莽、开拓旅程。就人类说,历史经常在这悲剧性的恶的事业中发展前行。——当代思想家李泽厚历史的演进从来就是铁律,不会顾及温情脉脉的伤感主义,历史从来就是在践踏生命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就是历史悲剧性的二律背反,善与恶的悖论、历史与人道的冲突,这就是历史的无情辩证法。善与恶的悖论既然如此,孟子还有什么意义?一方面:孟子的遭遇其实就是古今思想家的宿命。在人类文明史上我们会经常看到思想家被他所在的时代抛弃的悲剧。但是思想家却以自己的思想赢得历史。很多时候,思想家不属于他所在的时代,但他却属于整个人类历史。这固然是思想家个人的不幸,却是人类历史的幸运。另一方面:他代表的人类的良心,他的人格尊严、道德自律、人道理想、忧民情怀却是人性深处最根本的诉求。以其本体性的崇高与庄严捍卫了人类最基本的理念。无论朝代变迁、人事更替,但这些从人心人性中生长出来的思想与人类永恒相伴。恶虽然成就了历史,善却守护了人性。这就是思想家的意义。道德与人格的感召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②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③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些两千年来始终激励人心、传诵不已的伟辞名句,极大的影响了中华民族特别是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