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央行货币政策的目标与选择第一节货币政策概述第二节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第三节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第一节货币政策概述一、货币政策的内涵(一)货币政策含义货币政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它部门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货币数量的种种措施。狭义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一国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所采取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给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1、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目标按中央银行对目标的影响的速度和影响的方式可分为: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操作目标。(1)终极目标:是中央银行实行一定的货币政策在未来时期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它一般与一国宏观经济目标一致。(2)中间目标: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终极目标而设置的可供观察和调整的指标。(二)货币政策目标体系(3)操作目标:是最接近货币政策工具的金融变量,它们直接受货币政策工具影响,是货币政策工具操作控制的指标,但与最终目标关系不太稳定。中介指标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目标之内,与最终目标关系密切,其变动可较好地预告最终目标可能出现的变动。中央银行制定最终目标动用政策工具实现操作目标实现中介目标实现最终目标。2、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措施和手段。3、货币政策效应。指中央银行政策实施地最终反应和结果。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中间目标最终目标操作目标货币政策目标体系二、货币政策的特征(一)它是一种宏观经济政策。(二)货币政策的条件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但也包含调节社会总供给的性质。(三)货币政策目标具有长期性,而货币政策的各项具体措施还肯有短期性时效性的。(四)货币政策任务的多元性和层次性。政策的基本任务是货币供给量适度避免经济动荡,在此基础上实现物价和币值的基本稳定,为经济运行提供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五)货币政策是间接调控的经济政策。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一般不采取行政性的指令,主要是作用于经济中的交易达到调节经济的目的,但不排除特定情况下的直接控制。三、货币政策的构成要素货币政策的构成要素包括: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实现政策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监测和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传导机制,以及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等问题。四、货币政策的功能(一)促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二)确保经济的稳定五、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一)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内生与外生变量是计量经济学的语言。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指货币供给主要由经济体系中的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实际经济变量和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来决定,而不是由央行的货币政策决定,代表人物是后凯思斯主义的托宾。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是指货币供给主要不是由经济体的实际变量和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决定,而是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定。代表人物现代货币主义的弗里德曼。凯思斯学派认为,不能简单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决定因素相当复杂且相应交叉,而且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影响它们的因素也在变化,它认为经济实体的影响才能从根本上决定货币供给如商行行为,居民行为等。(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1、货币政策对产出就业和通货膨胀的影响货币供给量(Ms)的变化对价格(P)或通货膨胀产生重要影响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就业、通胀的影响可以通过AD-AS(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来分析)2、货币政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货币政策具有扩张和紧缩经济的作用,适当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有利于抑制经济的进一步膨胀(中国2004年前半年),而当经济衰退和萧条时,适当的扩张性政策可以刺激投资和消费(1997年—2004年),由此货币政策是抑制经济波动,促使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宏观调控手段。3、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的作用第二节最终目标及其选择一、最终目标(终极目标)指货币政策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的,或者说是货币政策最终实施的结果,它基本与一国宏观经济目标相一致,因而长其为长期目标或战略目标。二、主要的备选终极目标(一)最终目标形成的历史过程(二)主要的备选目标1、稳定币值:即保持一定时期内一般物价水平不发生显著的上升或下降。2、充分就业:凡是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3、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必须保持合理、较高的增长速度。4、国际收支平衡:国际经济交易按其性质分为两种,一种是自主性交易,一种是调节性交易或事后交易,判断一国的国际收支是否平衡,就是看自主性交易是否平衡。5、金融稳定:保持金融稳定是避免货币危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重要前提。(1)货币危机是由货币严重贬值带来的货币信用危机,它通常易演变为金融危机。(2)金融危机主要指由银行支付危机带来的大批金融机构倒闭,并威胁到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例如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处理不当易引发经济危机。(3)经济危机是经济的正常运行秩序遭受严重破坏,企业大量破产,失业大幅上升,经济严重衰退,甚至濒临崩溃的一种恶性经济灾害。三、备选终极目标之间关系的分析(一)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根据奥肯定律,它们是正相关关系。美国经济学家奥肯根据美国的历史数据发现,失业率每增加1%,则实际GDP会减少2.5%左右,即要使失业率下降1%,则实际GDP就必须增加约2.5%。因此,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是一致的。(二)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菲利普斯曲线表明,这两者之间存在矛盾。内容是:如果要减少失业率,就必然要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刺激社会总需求,总需求增加则会引起物价上涨;反之也成立,如果要控制物价上涨率,则必然减少货币供应量以减少社会总需求,社会总需求的减少则会提高失业率。42024bau失业率通货膨胀(三)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间矛盾1、国际收支不平衡对国内物价稳定的影响2、物价对国际收支平衡的影响(四)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一般讲,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国际收状况的改善,但从动态来看有不一致处。1、经济增长,人们的支付能力增加,除要求增加国内W供应外,还要增加进口W,会出现进口>出口,出现逆差。2、为促进经济增长,要求增加投资,而外资大量引进,导致国际收支不平衡。3、治理经济衰退的手段与平衡国际收支手段出现冲突(米德冲突)四、工业化国家终极目标选择的历史演变(一)工业化国家货币政策多重目标的形成(二)工业化国家货币政策目标单一化的趋势(三)通货膨胀目标制1.内容:以未来一段时期内确定的通货膨胀率或者目标区作为货币政策目标,根据对未来中长期通货膨胀预测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操作,努力使其在目标区范围内。2.特点:它是一种长期货币政策目标;设定目标区时对经济增长表现出了极大关注,所有国家的目标区都在零以上;目标区大于零,表明稳定物价应该保持适度的通货膨胀率,中央银行还必须和低通货膨胀率以及通货紧缩作斗争;它是一种“规则”和“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策略的有机组合;与货币供应量指标比较,它是高度透明的,易于为公众理解;增强了中央银行的责任感。五、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权衡与选择(一)单一规则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适度的货币供应,且这一目标长期不变。(二)相机抉择指央行在操作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既定目标时,不受任何固定程度或原则的束缚,而是依时度势灵活取舍,以图最优地调整到与经济运行态度相适应。即根据具体经济情况进行决定和选择(三)临界点原理是结合本国对某一问题所能承受的限度,找出临界点来选择和实施货币政策目标。(四)轮番突出选择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状况,轮番采取不同类型的货币政策,以实现政策目标,这是当代各国普遍采用的方法之一。在货币政策操作规范中,规则与相机抉择之争经久不衰。六、各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国别20世纪50——60年代20世纪70——80年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充分就业为主货币稳定为主反通货膨胀为唯一目标英国充分就业兼顾国际收支平衡货币稳定为主反通货膨胀为唯一目标加拿大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物价稳定为主反通货膨胀为唯一目标日本对外收支平衡物价稳定物价稳定对外收支平衡物价稳定对外收支平衡意大利经济增长充分就业货币稳定兼顾国际收支平衡货币稳定兼顾国际收支平衡德国稳定通货兼顾对外收支平衡货币稳定兼顾国际收支平衡货币稳定兼顾国际收支平衡七、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一)双重目标阶段(1984~1994年):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发展经济、稳定币值。(1)新中国建立30多年来,虽然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只有大力发展经济,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同时,经济发展了,币值才能稳定。因此,应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同时兼顾币值的稳定。(2)经济发展了,在粗放经济条件下,充分就业可以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中包含了充分就业的目标。(3)国际收支平衡涉及的是汇率问题,而汇率的稳定与本币币值有密切联系,本币币值稳定了,那么汇率也可以稳定,因此,稳定币值中也包含了国际收支平衡的内容(二)单一目标阶段(从1995年至今):1995年,第一部《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该法规定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主要不是理论争论的结果,而是根据当时的中国实际得出的结论。在1984~1994年执行发展经济和稳定币值的货币政策目标这段时间内,经济年均增长率约为10.71%,平均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上,这样高的经济增长率与如此高的通货膨胀率在世界上都是少见的。高经济增长与高通货膨胀都需要解决,但首要的是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只有抑制了通货膨胀,才能使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和稳定地发展,才能削弱公众通货膨胀预期,给改革开放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四)目前的经济环境中更迫切要求中央银行坚持单一的货币政策目标2009经济回暖,物价有上涨趋势。物价上涨一方面可能引起经济的大起大落,另一方面可能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注:我国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是8%。相应的物价上涨率是3%)。(三)2003年至今继续坚持单一目标2003年末修订中央银行法,货币政策目标的提法没有变化。这依然与这段时期的经济实践有关系。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中国出现明显的通货紧缩现象,人们要求货币政策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中国的货币政策实际上面临多目标约束。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的多目标,使用了所有可以使用的工具。但是,收效并不明显。这时,人们体会到,货币政策在控制通货紧缩方面的作用明显弱于控制通货膨胀。同时,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许多问题是货币政策无法解决的,对货币政策的多目标约束显然是对货币政策要求过高,坚持单一“稳定币值”的最终目标应是货币政策的最佳选择。2004货币政策执行报告1、加强流动性分析预测,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2、加强商业银行“窗口指导”,出进优化贷款结构。3、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第三节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一、中介指标(中介目标)二、选择中介目标的一般原则(一)、可测性是指货币政策标的有明确而合理的内涵和外延,能迅速收集有关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二)、可控性是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可以直接和间接地控制和影响其目标变动状况和趋势。(三)、相关性是选定的货币政策标的的预期值——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有稳定、较高的统计相关度。(四)、抗干扰性是指选定的货币政策标的在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调节过程中,受其他非货币政策因素的干扰度较低。三、可供选择的中介指标在中介指标体系中,根据各个中介指标对货币政策工具反应的先后和作用于最终目标的过程,经济界把中介指标分为两大类:近期指标和远期指标。(一)、近期指标近期指标:是货币政策直接作用的对象,中央银行对他们的控制能力强,但离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较远。1、存款准备金2、基础货币3、短期货币市场利率(二)、远期指标远期指标:中央银行对它们的控制能力较弱,但离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较近。1、货币供给量(1)优点:A、货币供应量与物价、经济增长具有较好的相关性;B、货币供应量有明确的含义和层次划分,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统计资料都可以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