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语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2年秋中国社会思想史1结束语知识、反思与文化融合——如何认识中国传统社会思想孙藜2012年秋中国社会思想史2本讲主旨对课程的总结:我们讲了些什么?对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总结;区分“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以几位代表性人物的观点为据陈独秀、粱漱溟和费孝通新儒家的重新肯定今天我们的困境的总结——一点个人的看法2012年秋中国社会思想史3关键性的问题:历史“传统”在今天指什么?我们能说清楚自己的传统吗?传统还在影响着我们吗?如果是,如何通过何种途径在影响着?2012年秋中国社会思想史4关键性的问题:现在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一方面我们感到中国经济崛起,另一方面,却又感到社会处在一个“革命”的边缘,为什么?我们需要革命吗?革命能解决问题吗?我们似乎有着强烈的宪政和民主的共识性要求,但一个前提性的条件是:怎么达到分权?2012年秋中国社会思想史5关键性问题:未来我们对国家的未来有着怎样的想象?我们希望我们的后代,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未来里?什么是达成这种美好图景的路径?我们有否这样的思考?2012年秋中国社会思想史6路径的问题1:制度所谓宪政和民主,都是一系列的制度,它能基本保证对权力的制衡。但问题是:制度从何而来?由谁建立?如何建立?又需要怎样的条件?最终制度又是如何维系的?2012年秋中国社会思想史7路径的问题2:知识(民智)“民智未开”往往成为无法立行民主的理由,成立吗?何谓“民智”?实践——利益;知识——判断。“民”之外是什么?官;专家——精英集团;2012年秋中国社会思想史8路径的问题3:道德习俗有什么样的政府就有什么样的人民。也可以反过来说——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所谓的“国民素质”究竟指什么?国民素质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2012年秋中国社会思想史91、我们讲了些什么我们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对中国传统社会中主要的代表性人物的代表性观点进行了讲授;我们曾经总结过基本的时间脉络;殷周、先秦、秦汉、魏晋唐、宋;明代;清代中叶之后我们以“士大夫”的思想为主,但——也涉及到民间思想,特别是道教和佛教的中国化2012年秋中国社会思想史10核心的脉络殷周和先秦确立了中国思想的基本特点和问题秦汉确立儒家作为意识形态的地位魏晋南北朝时代:道家复兴(道教兴起)和佛教传入唐宋:重新确立的道统,发展成近世以来的宋明理学明代:心学及启蒙思想兴起;清代:中叶后:与西方相遇。关键人物:诸子,特别是儒墨道法;关键人物:董仲舒:特别是引入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玄学代表者、佛教的中国化、以韩愈发其端,朱熹集大成;经世致用:变法及启蒙三大家不同阶段:从龚魏到康、谭到严复2012年秋中国社会思想史112、认识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从大规模与西方思想相遇的时刻起,中国人认识自己就已经无法脱离对西方人的参照了——如我们课程开始提出的问题——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其积极的正面的因素是什么,消极和负面的因素是什么?这必然是在异质文化(西方)对照下而生。所谓“一体两面”。只有与不同的东西相遇时,天经地义的东西才变得可疑,变得让我们产生内心的紧张和困扰。2012年秋中国社会思想史12两种不同的态度2012年秋中国社会思想史13一种态度:成熟的自主的文化意识在我看来一个国家的国民心态与一个个人的心态有相通之处,即无论对待自身传统还是西方异质文化,我们都要有一种成熟的文化自主意识;既不要以狭碍的民族主义,一切都是“国粹”也不能无视西方社会中本身存在的问题,要超越情绪化进入到学理层面的反思:究竟问题存在什么地方?在深入反思后,坚定自身的态度。“敢于去认识”2012年秋中国社会思想史14“国民性”成为研究和批判的矛头——陈独秀的看法陈独秀:1915年《新青年》杂志发表《东西方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1)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安息为本位;2)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庭为本位3)西洋民族以法治为本位,以实利为本位,东洋民族以感情为本位,以虚文为本位。中国宗法制度损害个人独立指人格,窒碍个人意思之自由,剥夺个人法律平等之权利,养成依赖性从而戕贼个人之生产力。“欲转善因,是在以个人为本位主义,易家庭本位主义”。2012年秋中国社会思想史152012年秋中国社会思想史16粱漱溟的研究粱漱溟论及中西文化差异问题最多的人。1920-1921年发表《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首先,中国是“伦理本位社会”,中国已蜕出的宗法社会是“家庭本位的社会”;西洋近代社会是个人本位的社会——英美其显例,而以西洋最近趋向为社会本位的社会——苏联其显例;“团体与个人,在西洋俨然两个实体,而家庭几若为虚位。中国人却从中间就家庭关系推广发挥,而以伦理组织社会消融了个人与团体这两端(这两端好像俱非他所有)”2012年秋中国社会思想史17走向“乡村自治”的粱漱溟其次,西洋“中古社会靠宗教,近代社会靠法律”。中国社会“以道德代宗教,以礼俗代法律”;再次,中国是“职业分途的社会”,西洋是“阶级对立的社会”。最后,中国只有周期性的治乱而无革命,西洋社会则既有工业革命又有社会革命。粱漱溟强调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特殊性,大致是为了反思中国民族性的劣根,而改造要从“乡村自治”开始,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中国文化要义》;《乡村建设》2012年秋中国社会思想史18“这个世界会好吗?”2012年秋中国社会思想史19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说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由“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形成的“差序格局”,而现代西洋是“团体格局”,“在团体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这个架子,每个人结上这个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2012年秋中国社会思想史20背后之解释中国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西洋社会是法治社会;中国乡土社会是血缘社会,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西洋现代社会是地缘社会,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其《乡土中国》基本上采用腾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的解释框架。2012年秋中国社会思想史21从心理学出发的解释我国学者许烺光先生,美国学者艾克逊(ErikErikson)、希特生(HazelHitson)等,提出东西方文化是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的区别:罪感社会(guiltsociety)罪感取向人格(guilt-orientedpersonality)耻感社会(shamesociety)耻感取向人格shame-orientedpersonality一个人觉得事情的好坏(判断)是因为别人会怎样想为出发点,则逐渐倾向于耻感;如果不以人为主,而以事情本身的对不对为出发点,则倾向于罪感。2012年秋中国社会思想史22儒家人格之总结(ConfucianPersonality)1、服从权威——父母或长上2、服从礼法3、尊重过去和历史4、好学,尤其好学正统的经典5、循例重俗6、君子不器7、主张逐渐改革8、中庸之道9、与人无争10、任重致远11、自尊自重12、当仁不让,不妄自菲薄13、待人接物,中规中矩美国汉学家莱特(ArthurWright)由《论语》引申出十三项行为规范。2012年秋中国社会思想史23新儒家的翻案:“中国文化与现代化”金耀基:质疑韦伯《中国的宗教:儒家与道教》中关于儒家伦理是传统中国社会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最主要原因的判断,要翻这个“长期以来几为学术界默然遵守的铁案”。1987年余英时先生发表《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试图通过长时段历史的研究来解决韦伯式问题,认为在传统中国的价值体系中,也存在如新教伦理的勤、俭那样的工具理性,这是中国明代中叶后商业勃发的原因。2012年秋中国社会思想史243。我个人的一点看法其一,要区分“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这是朱维铮先生提出的区别;后者是“活的文化”其二,不能将西方东方的比较简单化,西方也有一个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化过程;其三,要理解东西方区别还是要追溯到王国维先生所谓的最早的源头:西方的社会组织形式对思想的影响特别要注意到中国的中央集权早熟——黄仁宇的看法其四,要切实注意到宗教的影响。如何使西方人超越了家庭组织关系。进而对抽象规则的尊重。2012年秋中国社会思想史25鼓励分析的思维方式要辩证法,但更要分析;没有分析,只能用表面上很肤浅的辩证法败坏我们的思想的品味;妨碍我们对问题的更深入的认识和体察;要有分析,就要回到历史场景下,同时有今日之关怀;——要学习韦伯的教导,“比恺撒还要理解恺撒”。2012年秋中国社会思想史26用分析的方式认识传统文化美好与消极的两面:正:对伦理道德的强调;张扬了个体修养的高度;负:伦理与政治不分;私人领域与共同领域的不分;公共意识的缺乏;——缺乏对抽象规则的尊重正:天下为公的一面;学者的情怀;负:缺乏求真求实的一面;人格不独立;学术不独立;李泽厚先生所总结的“实用理性”,我认为至今仍具有批判的警醒意义。2012年秋中国社会思想史27陈寅恪的反思中国古人,素擅长政治及实践伦理学。与罗马人最相似。其言道德,惟重实用,不究虚理。其长处短处均在此。长处即修齐治平之旨;短处即实事之利害得失,观察过明,而乏精深远大之思。……夫国家如个人然。苟其性专重实事,则处世一切必周备,而研究人群中关系之学必发达。故中国孔孟之教,悉人事之学。而佛教则未能大行于中国。尤有说者,专趋实用者,则乏远虑,利己营私,而难以团结、谋长久之公益。即人事一方,亦有不足。今人误谓中国过重虚理,专谋以功利机械之事输入,而不图精神之救药,势必至人欲横流,道义沦丧。即求其输诚爱国,且不能得。——陈寅恪,引文见:吴学昭,《吴宓与陈寅恪》,清华大学1992:9-102012年秋中国社会思想史28王国维的反思“我国之重文学,不如泰西,……则事实较然,无可讳也。我国人对文学之兴味如此,则于何处得其精神之慰藉乎?求之于宗教欤?则我国无固有之宗教;印度之佛教,亦久失其生气。求之于美术欤?美术之匮乏,亦未有如我中国者也。则夫蚩蚩之氓,除饮食男女外,非鸦片赌博之归,而奚归乎?……夫吾国人对文学之趣味如此,况西洋物质文明,又有滔滔而入中国,则其压倒文学,亦自然之势也。夫物质的文明,取诸他国,不数十年而具矣。独至精神上之趣味,非千百年之培养,与一二天才之出,不及此。”(《静安文集教育偶感四则》)2012年秋中国社会思想史29余英时比较视野下的分析功利意识和重物质的观念是西方近代思想的一般特色,但在中国现代更为突出。这是因为双方的文化背景不同。西方一进入近代之后,俗世生活与宗教生活分裂为两截;西方人在俗世生活中重视功利与物质,但他们仍然可分别在宗教领域内接触到超越的精神。此外西方的文学艺术也都早已分别构成各种独立的领域,且已形成长久的传统。所以西方人仍可从这些领域内吸取精神资源以济精神的偏枯。2012年秋中国社会思想史30“工具理性”的最高发展中国的情况则不同,俗世和宗教(或道德)一直是混而不分的。一旦功利、物质观念侵入了中国文化,整个人生都陷于不同超拔的境地,因为没有独立的精神领域可以发挥济俗的功能。以前曾有人慨叹现代中国人过分讲实际、过分重功利,因而缺乏“敬业”的精神。很少有人真能“为知识而知识”、“为艺术而艺术”或“为商业而商业”,甚至连游戏都不免带有其他的目的。(这是萧公权先生的说法)这可以说是“工具理性”的最高发展。2012年秋中国社会思想史31中西文化在近百年来的差异所在“工具理性”在西方虽然也大行其道,但是我们只要一察西方现代思想家对“工具理性”批判之强烈以及为了重建“超越理性”所做的各种努力,便不难发现中西文化在近百年来的差异所在。余英时《中国知识分子论》,p.1372012年秋中国社会思想史32批判的意识永远没有一个完美的世界;西方也如是;知识分子的责任在于:不断地批判和警醒人们,看到不完美之处,批判的方式:不做愤青情绪化的宣泄;而是以知识为根底,进行

1 / 3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