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鸿门宴谁胜谁负天知晓2背景•秦末天下大乱•怀王约定:先入咸阳,尊之为王•项羽大破秦军,刘邦却先入关•项羽邀约刘邦,会面鸿门•为争胜利,钩心斗角百出3剑拔弩张的局势•刘邦先破咸阳•曹无伤又加中伤•范增强化其志•残暴的屠杀•危机的加强•由取舍见志气4山雨欲来的惊险•项伯夜告张良•张良告知刘邦•公与私的分野•忠义的表现5扭转局势的智慧•刘邦与项伯约为婚姻•项伯为刘邦缓颊•变脸技术•公私不分6刀光剑影的宴会•刘邦登门告罪•项羽轻易松口•范增数目项羽•项羽默然不应•项庄应命舞剑•项伯翼蔽刘邦•见风转舵•粗心•双关、决心•妇人之仁•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内在的分裂7转危为安的英雄•张良急见樊哙•樊哙直闯宴会•樊哙表现英勇•项羽深深赏识•樊哙据理力争•项羽未有以应•看得真确•来得快速•作得英雄•说得爽快•此际樊哙作主角8成败得失的关键•刘邦遁去•张良辞谢•(衡度情势)•项羽受礼•范增愤恨•刘邦诛杀曹无伤•当机立断•稳住阵脚•综观全局•缺乏远见•危机意识•永绝后患9事件始末•背景:•序幕:•高潮:•尾声:•刘邦先入、项羽忌恨•项伯泄密、张良预防•范增设计、张良解套•项羽无知、范增懊恼10人物对比•雄主•谋臣•武将•内奸•项羽、刘邦•范增、张良•项庄、樊哙•项伯;曹无伤11个性分析•刘邦、张良、樊哙•项羽、范增、项伯•项羽以勇自恃、以义自许、憨厚爆烈、自大自是•范增阴险、樊哙英勇,斗酒生肉照吃,霸王英雄照骂•刘邦对谋臣言听计从12成败探究•试探刘邦所以成、项羽所以败的原因•你相信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吗?13事迹补充刘邦、项羽、张良、樊哙乌江是也14事迹补充刘邦、项羽、张良、樊哙楚王庙15史记•体例•名称•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纪传体通史•《太史公书》•《太史公》《太史公记》《太史记》《史记》,《史记》的体例与内容•《史记》全书有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50多万字;记事从传说人物黄帝到司迁生活的当代汉武帝时期,是一部纵贯古今、横罗万象、组织严密、内容丰富的纪传体通史。•《史记》这部书,一开始并不叫这个名字,司马迁称它为《太史公书》,此后的两汉学者又有称为《太史公》、《太史公记》、《太史记》的。到东汉末年,才称为《史记》,大概是《太史公记》、《太史记》的简称。16•司马迁写作《史记》,吸收融汇先秦史书的编纂方法,把全书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个部分。本纪,写天子及主宰时势的人,采用编年记事的形式,按照朝代和年代顺序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历代王朝的兴衰及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表,分世表、年表、月表三种形式,将复杂的史事,用表格的形式,提纲挈领,排比列举,可以说是一种大事记。书,相当于各种专题史,记述社会政治、经济、礼乐、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制度与情况。世家,写诸侯,也采用编年记事形式,记载自周代以来封爵建国而传世的诸侯国情况。列传,是记载公卿将相和社会各阶层代表人物的人物传记,有少数篇章记载中国少数民族以及与中国有交往的国家的历史。上述五个部分中,本纪、世家、列传基本上都是以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人物传记,它们的篇幅占全书的百分之八十六,是全书的主要部分。《史记》这种以纪传(包括世家)为主,各个部分互相配合的史书体例,叫做纪传体。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纪传体以记天子的本纪为中心记载历史,有利于天子一尊地位的巩固和加强,适应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需要。1718司马迁•司马谈\家业•封禅\着史•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李陵\宫刑第一节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的身世与《史记》的写作•《史记》,是西汉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又名龙门,今陕西省韩城县)人。他的生年,一种说法是公元前145年,一种说法是公元前135年。他的卒年,大约在公元前90年前后,此时是汉武帝的末期。19•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初年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星历与占卜祭祀方面的事情,同时兼管国家的文献图书,记载朝廷大事。司马迁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接受了很好的家庭教育,10岁就能诵读古文。后来曾经向当时的儒学大师董仲舒学习,又曾向孔安国学习。20岁时,司马迁走出家门,在全国周游考察,他从关中出发,向南渡过长江,到达今天的湖南省,泛舟于沅水、湘江之上,考察汨罗江屈原自沉的地方;登九疑山,考察有关舜的遗迹。向东到达庐山,考察传说中夏禹疏导九江的情况。继续东行,到达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登会稽山,考察禹穴;上姑苏山,登姑苏台;游吴,考察战国春申君故城的遗址。北渡长江,到达韩信的家乡淮阴县,然后,在淮、泗、济、漯四河流域考察水利情况。再北行,到今天山东省,在原齐、鲁二国的大都市与当地学者讨论学术问题,在邹县参加乡射的礼仪活动,在曲阜参观孔子庙堂车服礼器和儒生演习礼仪的情况;在今天山东、江苏二省交界地区,到薛询访孟尝君的旧闻轶事,到丰沛、彭城考察刘邦、项羽等的历史遗迹。由此西行,过今天河南省,考察魏国都城大梁旧址,然后回到关中。通过全国周游以及后来做官后为执行公务出行各地,司马迁开扩了眼界,丰富了知识,对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有了亲身感受,许多历史胜地都亲临其境,获得了大量历史的和现实的资料,为他以后撰写《史记》做了重要准备。20•司马迁刚开始在朝廷任职,只作了皇帝身边的一个侍从小官,曾受汉武帝之命到西南地区视察。公元前110年,他的父亲司马谈随汉武帝去泰山封禅,病倒在途中。临死前司马迁赶到,司马炎流着泪向儿子交代后事,希望司马迁能继承他的遗志,撰写一部宏大的史书。三年后,司马迁当上太史令,除了帮助汉王朝改定历法外,开始了《史记》的写作准备。公元前104年,新历完成,便开始动笔写作《史记》。公元前98年,司马迁因为“李陵事件”而被下狱。李陵,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孙子,公元前99年秋天,他在与匈奴作战时因寡不敌众而投降匈奴。司马迁为李陵说了一些辩解的话,结果被汉武帝治罪,被处以残酷的腐刑。这时,撰写部宏伟历史巨着的信念,是司马迁忍受屈辱、继续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出狱后,司马迁作了中书令,全力倾注在《史记》的写作上,直到公元前93年前后基本完成。2122司马迁•实录史学•批判史学•文学史学•典范史学•心理、小说、性格司马迁在史学与文学上的成就•先秦时期,史书以编年体为主,也出现了其他一些史书编纂方法。《史记》首创纪传体的史书体裁,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配合,是吸收了先秦史书的编纂方法加以综合熔铸而创制出来的。《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走上成熟发展道路的奠基之作。•《史记》是一部通史,记事从黄帝到汉武帝,上下3,000年,其中汉代历史从汉高祖到汉武帝,仅百年左右,但内容却占了全书的二分之一。这种略古详今的通史剪裁方法,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司马迁写作《史记》,利用了丰富的材料,大致说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图书文献,二是档案材料,三是他的父亲司马谈搜集、编次的材料,四是他游历考察各地搜集来的材料,五是他自己耳闻目睹及亲身经历的当代史事。司马迁具有求实的治史态度,对搜集来的材料,总是以审慎的态度对待,力求去伪存真,采用真实的材料,写出能够如实反映历史本来面目的信史。所以,他写的《史记》被人们赞誉为“实录”。23•司马迁还具有严肃的批判精神,尤其是他对当代史所持的批判精神,对社会阴暗面的揭露,都不失中国古代良史的传统。例如,对汉高祖刘邦的流氓无赖、贪好酒色,吕后的残忍,武帝的迷信方术、生活奢靡以及酷吏横行、刑法残酷、权贵骄纵等,都有大胆的真实描述。•司马迁又是一位了不起的文学家,《史记》在文学上也取得了很多方面的成就。•《史记》记述人物,开头点明主人公的姓名籍贯,然后记其家世,继而描述其生平事迹及子孙或家族兴衰,篇末发表简短评论。这种整篇结构的统筹布局,保证了所写人物的完整性,成为后世传记文学篇章结构的基本格局,创立了传记体文学体裁。•《史记》写人,不是采用流水账形式记述与主人公有关的所有事情,而是通过剪裁取舍,选写突出事例,表现人物的突出方面。例如项羽从兴兵反秦到乌江自刎,前后八年,身经70余战。而《项羽本纪》只重点写了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战三个突出事件,着意表现项羽的盖世英姿、勇武雄威以及他的悲剧性结局。24•司马迁非常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刻划人物形像。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对蔺相如的描写就非常出色。在秦国的朝廷上,相如为了完璧归赵,“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又“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且说“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表现了誓与国宝和氏璧共存亡的决心。在渑池,秦、赵两国国君相会,二国国君本应地位平等,秦王却要赵王为他鼓瑟。于是相如也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不答应。“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这段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不畏强暴、为维护国家尊严而勇于献身的精神。25•司马迁还很注意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如《萧相国世家》写萧何释疑避祸的三件事就很典型。第一件事,楚汉相争时,萧何任汉丞相,镇守关中,为前线输送粮草,补充兵员。刘邦几次派人到关中慰劳萧何。有人说这是刘邦对萧何起了疑心。萧何便把宗族子弟派往前线参战,于是“汉王大悦”。第二件事,刘邦在外平息陈豨叛乱,听说韩信因谋反被杀,就派人到朝廷为萧何增加封地,建置卫队。有人说这是刘邦对萧何起了疑心,萧何便辞让封地,而且拿出个人的财资以供军需,“高帝乃大喜”。第三件事,刘邦在外平息黥布叛乱,几次派人到京城长安问萧何的情况。有人指出这是因为萧何入关中,得百姓心,刘邦害怕他控制了关中。萧何便大量置买土地,借贷剥削百姓,造成百姓对自己不满,“上乃大悦”。以上三件事,司马迁采用了同样的描写方法,先写刘邦的行动,然后破释刘邦这样做的心理活动,再写萧何采用使刘邦解除疑心的措施,最后写刘邦大喜、大悦。这三件事,如果作者只是记其事实,不破释刘邦的心理活动,后人读之,反会感到刘邦对功臣的信任与亲宠;作者将刘邦的心理活动挖掘出来以后,就把刘邦的真实嘴脸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原来是一位多疑诡诈之君!26•司马迁善于运用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刻划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点非常突出。如写反秦斗争的三位领导人物陈涉、项羽、刘邦。陈涉揭竿而起进行反秦斗争时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项羽在会稽看到秦始皇时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在咸阳看到秦始皇时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这声音,是时代的呼声,自当发自这三位历史人物之口。又如纵横家是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游说诸侯混饭吃的,张仪在楚国游说受辱后,问其妻“视吾舌尚在不?”妻说:“舌在也”,他说“足矣”,只要有舌头就足够了。商人吕不韦感到在赵国作质子的秦国子楚有利用价值,便说“此奇货可居”,掌握了难得的奇特货物就可以赚大钱。司马迁还常运用典型词语描述情节的演进与发展,如《高祖本纪》写刘邦攻入关中的情景:刘邦攻破武关后,“秦人喜”;刘邦进入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秦人大喜”;刘邦不接受老百姓犒劳军队的物品,“秦人又益喜”。随着刘邦在关中的进展,作者用“喜”、“大喜”、“益喜”表现了秦人对刘邦的拥护态度日渐加深。写项羽进入关中,“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后,“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一个“大”字写出老百姓对项羽完全失去信任与希望,“恐”与“不敢”写出项羽仅凭威势胁迫老百姓屈从。仅仅几个关键词语,把人心向背极其清楚地反映了出来。27《史记》的思想倾向•作者的思想倾向,体现在着作的字行间。司马迁不完全信从孔子的儒家说教,为一些被世俗瞧不起的小人物立传,宣扬追求物质财富为人的本性,为秦末的反秦斗争唱赞歌,都表现了司马迁进步的思想倾向。•在政治上,司马迁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分裂;主张任贤施仁,反对酷吏暴政。国家的统一,靠什么维系?中国上古时期,实行宗法统治,依靠宗法制度维系与巩固政权。司马迁借鉴历史经验,在撰写上古史时,经过对先秦学者所描述的上古传说历史进行清理,编织了一个以黄帝为始祖的庞大的宗族体系,尧、舜及夏、商、周、秦四代帝王都是这同一宗族的成员。华夏大地的所有人群同祖一源,都是黄帝的子孙。这成为维系国家统一的一条纽带,至今仍是加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