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从鸿门宴看性格决定命运常言道:“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代霸王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悲惨结局,从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其性格的弱点导致的,这在《鸿门宴》一文中就可窥一斑。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鸿门宴》通过会前斗争、宴会场面与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多侧面的悲剧性格。首先,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自矜功伐,自大虚荣。由于秦的主力是被项羽击败的,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这使得项羽自矜功伐的骄傲心理更为膨胀。在《鸿门宴》中项羽“大怒”,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羽的“大怒”,不是性格暴躁使然,而是因为尊严被冒犯,他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不恭不敬。再者刘邦“谢罪”项羽听出刘邦谦卑的口气,感觉到刘邦非常尊重自己、无意与自己争雄时,自大虚荣之心便得到了满足,因而怒气全消,不仅和盘托出告密人,而且设宴招待刘邦,以示和解友善之意。再其次帐中饮酒座位的安排,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时,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时,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座,亚父南向座,沛公北向座,张良西向座。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增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宴设于项羽军中帐内,刘邦为宾,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一点都没把刘邦放在心上。最后刘邦不辞而别,他本该追究,但因为张良代刘邦转献白璧一双,刘邦让他满足了自尊虚荣之心,他便不再追究了。其次,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妇人之仁。与刘邦对待告密者曹无伤“立诛杀”的果敢态度不同,项羽对待泄露军机的项伯却采取听之任之、不予追究的宽容态度。项伯并不奏请,擅自舞剑,项羽对此睁只眼闭只眼,未加制止。在宴会进行中,樊哙按理说资格进会场,但项羽并未将樊哙逐出,反以欣赏口气连呼“壮士”,先后赐“卮酒”“彘肩”以压惊,缓和气氛。尤其是樊哙借项羽“复能饮乎”的发问,指责项羽席间舞剑“欲诛有功之人”,项羽非但不怪罪樊哙的放肆无礼,反而赐坐。所有这些,表现出项羽的过分仁慈软弱,缺乏原则性。如果说因为项伯是自己的叔父,他的泄露军机的行为可以原谅,他的不请舞剑之举可以默许,如果说因为樊哙的慷慨陈词中把自己看得比怀王更高,且有“求赏”之意,满足了自矜功伐、自大虚荣心理,便可以对樊哙格外宽容,优礼有加,那么,可以断定在项羽的心里根本没有原则性的概念。谁能相信,无原则立场的人能够成就一番功业呢?再次,项羽的悲剧性格还表现为缺乏远见,谋事不深,迂腐呆板。与刘邦入关之后为图谋霸业而克制“贪于财货,好美姬”之欲相比,与刘邦拉拢项伯、卑词“谢罪”、在宴会上屈居下座而安之若素的能屈能伸的性格相比,项羽缺乏远见、谋事不深的性格表现得十分明显。他一听说“沛公欲王关中”的消息便“大怒”起来,想都不想就要下令发兵,尽管范增事先分析了刘邦“其志不在小”的野心,力主进攻,项羽终因项伯的从中调停、刘邦的卑词“谢罪”而取消了进攻计划,反而热情地招待起刘邦来。这就可以看出,项羽原先下令要“击破沛公军”的目的显然是不明确的,发兵与否在项羽那里如同儿戏一般,他行事是冲动的,他的决策难免有轻率之嫌。刘邦在宴会上不辞而别,脱身独去,项羽对此未加深思,也未加深究。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在争夺天下的殊死斗争中,不多长几个心眼,目光不远,谋事不深,怎能成气候呢?就因为刘邦主动前来“谢罪”,就可以原谅对方,项羽的做法真是迂腐得可以了,他难道不知道放虎归山,遗患无穷的道理吗?张良发觉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的意图后,私下来到军门找樊哙商量对策。樊哙进入宴会会场之后对项羽说的一番话与刘邦此前所说的话完全一个调子,即刘邦有功,应该奖赏。在紧张的宴会气氛稍为缓和之时,刘邦借口“如厕”,“因招樊哙出”。刘邦独去之时交待张良,要估计他回到军中之后才可进献白璧与玉斗,以拖延时间,稳住项羽。这里一方面看出刘邦的狡诈与精明,另一方面也看出刘邦与部下之间高度的默契,上下之间目的一致,认识一致,行动一致。与刘邦不同,项羽在宴会上对范增的以目示意、举玉袂暗示都视而不见、置之不理,甚至项庄席间舞剑被项伯阻挠也听之任之。这里可以看出项羽与范增、项庄之间在行动意图上全然缺乏默契。彼此之间认识不致、思想不统一,焉能取得同一步调呢?这里不仅有项羽迂腐呆板的因素在,更有项羽才智不足、谋事不深的因素在。当张良献上白璧一双,项羽“置之坐上”之时,范增为痛失击杀刘邦的良机而恼怒不已,不仅当场将张良所献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并且压抑不住失望与怨恨之情,脱口而叹:“唉!竖子不足与谋!”正由于项羽有上述自矜功伐、自大虚荣、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缺乏远见、迂腐呆板、谋事不深、才智不足服人的悲剧性格,他的最终自刎乌江的悲剧结局便是势所必然的了。李清照有诗云: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很多人眼里,项羽是一个忠肝义胆的豪杰。他叱咤风云的伟业,所向披靡的战绩,在秦汉交替之际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几何时,举世共仰,千秋景慕。项羽因之而成为历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着实为后人所景仰。然而,项羽毕竟是一个悲剧式的历史人物。他的悲剧,不仅是历史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而他的悲剧性格,无疑张扬了他的人格魅力。项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于他的义,而这个义也恰恰演绎了他的个人悲剧。古人云:义者,宜也。又云:行而宜者谓之义。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当,言而得体,便可称其义。然而,义是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项伯为报救命之恩,向张良通风报信,可称得上义,可此举客观上却帮助了刘邦,使得沛公在鸿门宴中能化险为夷,此举又谓之不义。两军对垒,项羽却不忍弑杀刘邦,纵虎归山,最后成就了刘邦的霸业,实乃对敌人的义,而对自己不义。项羽的妇人之仁与义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可以说,项羽重义而轻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剧。项羽的性格悲剧还表现在他的刚愎自用。韩信始在项羽麾下,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陈平效力于项王,累谏不受,乃封其金与印,仗剑亡,归汉于武。此二人均有经国之伟,济世之才,然而却不为项羽所用。亚父范增,尽心尽力,鞠躬尽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是韩信;七出奇计,困项王于垓下的是陈平;十面埋伏,逼项羽走江东的是张良;乌江渡口取项羽头颅的竟然是项王故人王翳。项王的刚愎自用,终于让自己饮下了四面楚歌的恶果。可以说,过分借重于武力而忽视智谋,也是造成项羽性格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驹不逝。驹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的悲怆无疑已成为千古绝唱。假如项羽不固守那狭隘的义,假如项羽……那么,意气风发,衣锦还乡,击筑高歌《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将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会是刘邦了。性格决定命运,这是古训。其实,一个人成功与否?跟他的能力倒是没有直接联系,很大程度上是性格左右了一个人的命运。能力我们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培养得来的,但是性格就不一样了。一般来讲,我们是很难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或者让他自己改正那都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性格从主观上来讲是由遗传基因造成的,但从客观上来讲跟后天成长的环境因素还是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将这两方面的因素结合在一起性格就在我们人的内心深处根深蒂固了;根本就是没办法彻底改变的,至少是一件极为困难棘手的事情。即便是改变,那也只是皮毛罢了!本质上的人格特征变不了。这就印证了古人那句话,叫做“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没错,改朝换代本来过程艰巨;但在人们看来也比不过改变一个人的性格。由此见得,要想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或者令一个人改变个性那比改朝换代还要艰难。其实,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任何一个人是长相一样性格一样的,即便是有些类同那也是大同小异;总会有一些或多或少的差异。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才显得金贵不是吗?显得与众不同对吗?但是我这里要说的是人有千种,种种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特行的性格这本没有什么不好!但是有些人的性格会助长一个人成功,然而有些人的性格确会让一个人从此跌入人生的低谷。不战而败,从此一蹶不振。所以,正因为有了性格原因在这个社会上才会有等级制度,有贫富之分。才会有各个阶层的人士。这最终还是因为性格问题。直到后来我才发现,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仅仅只是为了自己而活还得为别人在乎别人的感受。这就是人生,这就是社会;这就是人间。因为性格,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好汉英年早逝。壮志未酬却抱憾终身。他们各自有自己的优点和能力但最终却因为一些小的细节害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在这里我就来列举几个都是英雄却被性格所误和不是英雄却因为性格而成功的人!我们来做几个系统的比较和分析。在这里我们就先来说说这秦末汉初的楚汉之争当中的两个头目吧!当然一个是汉王刘邦,另外一个则是西楚霸王项羽。项羽本是一方诸侯,贵族出身。刘邦只不过乃沛县一亭长官卑职小,出身卑微。就算论资排辈也轮不到刘邦做皇帝。却偏偏有形成了楚汉对立之势。这是很多人都意想不到的,刘邦本不是什么英雄只不过是市井一地痞无赖。另带着一些小聪明却到处去坑蒙拐骗,干的尽是一些道貌岸然的事情。就因为这样的小聪明,这样的伪君子才骗了很多英雄豪杰;用尽卑鄙手段将那些英雄豪杰能人异士收入自己麾下作为己用。用完了再烹杀,古往今来的开国帝王大多如此。这样的骗术骗了很多人,亏得老百姓还将这样的皇帝奉为圣主明君。开国元勋是怎么死的?谁也不知道。皇帝说是病死的,老百姓当然大多也会相信是病死的。皇帝一龙颜大怒史官也只好按照皇帝的指示记载。所以,史书上的东西未必就完完全全是真实的。是真的历史真相。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不惜捏造任何事实真相,有人说项羽是英雄同样也有人说项羽是暴君。无论是那种说法,都证明不了事实真相。在我看来只有成王败寇。刘邦赢了可以说项羽是贼子是暴君,但同样项羽赢了也可能说刘邦无德。这些都无历史依据,说不定正是稗官的扭曲。项羽此人,重情重义且妄自尊大。而刘邦看似君子实为卑鄙小人,人前当项羽是兄弟是盟友,背后却把他当成是自己最大的眼中钉肉中刺。就算是君子那也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就是因为性格而左右了这两个人的命运。在项羽的一生中共有两次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同样也是决定他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一次就是在鸿门宴上,谋士范增已经为他拟定好了对策要对刘邦下手。当时的项羽可以说是兵强马壮,能人异士多如牛毛。而刘邦的兵马粮草皆不如项羽。正是杀死刘邦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却因为他的优柔寡断,重情重义,妄自尊大自认为自己英雄了得霸气震天。就算让他刘邦逃脱又能怎么样呢?他一介迂人又能掀起多大的风浪呢?就因为他的优柔寡断,最后让刘邦借上茅房为由得以从鸿门宴上逃脱。自负的项羽孰不知,由此一来他却犯下了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漏网一人的大忌。谁也想不到这个项羽从来都没有放在眼里的人竟然会逼的自己乌江自刎。项羽被刘邦的兵马追至乌江,本已命悬一线。但是依然有生路,就因为他不堪受辱的性格要了他的命。项羽被逼退乌江后,一渡船人却劝他上船并逃离此地日后东山再起,卷土重来。没有想到的是,项羽并不听劝他输不起。把自己失败的人为因素归结为天意,并好像是受到了奇耻大辱这一刻起变的失去了信心,一蹶不振起来。但是他依然没有投降认输,毅然的拔剑自刎。他的死对刘邦来说并没有什么害处,虽然以前以兄弟相称但是刘邦一直只是逢场作戏。项羽的死他不但不会感到内疚,反而更加助长了刘邦称王称帝的气焰。正如后人评定这段历史的时候所说的,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没错,项羽失败的不是他的英雄气概他输的是自己的性格。所以说,他的自刎没有任何意义。说来也怪,在项羽死后四百多年的三国时期又出现一个与项羽相同遭遇的人那就是曹操。曹操在赤壁大败孙刘联盟后,被关羽的追兵逼至绝路几乎成了将死之人。但是他依然没有放弃活下去的信心,还是与关羽苦心周旋。抓住关羽重情义的本性逃过一劫。后来反省己过,总结赤壁失败的经验教训。后来变成了魏王魏武帝。要是曹操跟项羽一样那一刻放弃自己的生命,一心求死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