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二首》课件5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5现代诗二首回延安贺敬之1.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的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3.收集延安的相关知识,了解当时的革命者对延安的特殊情感。贺敬之,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作者介绍作者介绍“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一、读一读搂定()白羊肚手巾()糜子()脑畔()油馍()一盏盏()lǒudǔméipànmózhǎn二、记一记糜子:天南海北:留脚印:脑畔上:鸡毛信:几回回:一种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形容距离遥远的不同地区。在课文中意思是毛主席在那里住过,留下了革命的足迹。课文指窑洞的顶上。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公文、信件。一回又一回。本诗计五个自然章(即部分),诗歌以诗人离别11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主要写了什么内容?(3)会亲人,欢聚话今昔(2)忆延安,圣地养育我(1)回延安,激动满情怀(5)赞延安,圣地大贡献(4)逛新城,旧貌换新颜一、研读文本1.第一部分中运用哪些关键词语,抒发了诗人行近延安时什么样的感情?2.第一部分中运用哪些关键词语抒发了踏上延安土地时什么样的感情?3.第一部分主要描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4.第二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描写当年的延安生活?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况?5.第二部分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6.第三部分中怎样描写团聚场面的?描写出什么样的团聚场面?7.第三部分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8.第四部分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9.第五部分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和前文构成了什么样的关系?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1.第一部分中运用哪些关键词语,抒发了诗人行近延安时什么样的感情?“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抒发了急欲回到延安、行近延安万分激动的感情。2.第一部分中运用哪些关键词语抒发了踏上延安土地时什么样的感情?“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手抓黄土”后带“我不放”这个补语来形容,“贴在心窝上”前加“紧紧儿”这个状语来修饰,抒发了踏上延安故土时无限欢喜、倍觉亲切的感情。3.第一部分主要描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这一部分主要描写了回到延安、受到延安群众热烈欢迎的场面,抒发了重返延安的满心激动和与亲人见面的无限欢悦。4.第二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描写当年的延安生活?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况?运用比兴、排比修辞手法描写当年的延安生活。逐节递进地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5.第二部分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这一部分首尾两层呼应,包容着中间主体部分忆写当年延安生活的第二层,抒发了一直不忘延安和延安人民的哺育之恩的深挚感情。6.第三部分中怎样描写团聚场面的?“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从视觉描写:富有地方色彩的物品和坐状,描写出团聚场面的亲切气氛。“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从听觉描写:用“不透风”这个补语形容“围得”,表现出来的人已经是密密麻麻,用“脑畔上”这个状语修饰“还响着脚步声”,进一步表现出人们还在继续到来,描写出了团聚场面的热烈。接着按由老及幼的顺序描写三辈人都来团聚的情景。7.第三部分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这一部分先总写场面,再分别具体描写人物,最后总括收结,构成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表现出亲人团聚激情满怀、亲切热烈的真实动人情景。8.第四部分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这一部分首尾两层抒情呼应,包容着中间主体部分描写延安新貌的第二层,热情歌颂了延安优美兴旺的景象。9.第五部分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和前文构成了什么样的关系?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这一部分由追忆过去写到现在,进而展望未来,一气流贯,歌颂了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结尾一节呼应开篇回到延安的描写,全篇首尾呼应回环,诗止而意无尽,抒发了诗人眷恋、热爱延安的感情。二、探究主旨1.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回忆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了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之情。2.讨论:把“回延安”改成“去延安”、“到延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用“回”字说明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了家乡、回到了母亲的怀抱;用“回”字更能表达出诗人与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和特殊的感情;“回”是全诗的“诗眼”,全诗紧扣一个“回”字,以诗人回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赞颂,如改为“去”“到”没有上述表达效果。三、品析语言1.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3.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4.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5.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6.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1.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抓”给人一种急切以至于不顾细节的感觉;“贴”紧紧地挨近。这两个词形象而精练地表现了诗人已抵达延安时强烈而深沉的感情。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唱、笑、招都是写动作和表情的,这里是拟人手法的连用,渲染了欢乐的气氛。3.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树梢、树枝和树根都是一棵树上的,俱为一体;延安的山、水、人对我讲都是亲的,后一句是由前一句联想出来的,是起兴,也是比喻。4.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如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这两个句子写出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深恩。5.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糜子和谷”借指当时的延安大生产运动。“红旗”指正确的政治方向。“书”指学习马列、毛泽东著作。6.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的眷念、热爱之情。作品中的思想感情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爱延安、会亲人、绘延安、颂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鲜明的地方色彩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色彩,诗中所采用的信天游形式,是陕北民歌;诗中“登时”‘莫要”“几根根”等,取自陕北方言。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夸张手法的运用诗里有这样的话:“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又如:“双手接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等,夸张的写法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情景。(图为今日延安街景)再别康桥——徐志摩1.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2.理解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3.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1918年赴美国留学;1920年赴英国留学,读博士;1928年秋重到英国,写下此诗;1931年因飞机失事去世。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等。作者介绍作者介绍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一、读一读青荇()浮藻()彩虹()长篙()沉淀()漫溯()笙箫()斑斓()河畔()荡漾()xìnɡzǎohónɡɡāodiànsùshēnɡlánpànyànɡ二、记一记艳影:招摇:斑斓:漫溯:艳丽的身影。炫耀,张扬。指色彩错杂灿烂的样子。这里是漫游的意思。溯,逆着水流的方向走。本诗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并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一、研读文本1.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2.诗人为什么要这样?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4.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5.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6.“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7.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8.重回康桥,他观金柳,赏青荇清泉,还做了什么?9.此时情绪是兴奋欢快还是失意低落?何以见得?10.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11.中国有这么一句古诗“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用在此处明显不妥,你认为结合此诗的情感和意境,应该改作什么?12.一般中国人喜欢某地,爱刻上“XXX,到此一游。”或摘一把花,采几束草带回去留做纪念。可是诗人爱康桥,却“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什么?13.诗中最能表达诗人对康桥的感情的是哪一句?14.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怎样理解?1.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轻轻的、悄悄的2.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因为诗人对它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生怕惊醒了它。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4.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榆阴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是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星辉斑斓,夏虫鸣叫。5.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因在夕阳中。用比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6.“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7.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河身妩媚不仅有榆树清水,还有岸边的绿树红花和正在洗涤的腮红颈白的少女。8.重回康桥,他观金柳,赏青荇清泉,还做了什么?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到星辉斑斓里放歌。9.此时情绪是兴奋欢快还是失意低落?何以见得?兴奋欢快。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10.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此时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12.一般中国人喜欢某地,爱刻上“XXX,到此一游。”或摘一把花,采几束草带回去留

1 / 5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