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贯彻优秀传统文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学历史教学中贯彻优秀传统文化——以孔子董仲舒为中心北师大历史学院李凯经济上:政治上:阶级关系上:思想文化上:井田制崩溃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士阶层崛起,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出现了私学,贵族垄断教育、学术局面被打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私人讲学;51岁从政;55岁起周游列国14年;68岁返鲁从教、整理文献;73岁去世孔子(前551-479年)从教40余年,三千弟子,72贤人,一生坎坷,无权无势,仅凭才学、道德、精神赢得弟子深情爱戴。二仁者爱人问题《说文解字》:“仁,亲也,从人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独则无耦,耦则相亲,故其字从人二。”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三克己复礼问题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毛诗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关雎》之改何?童(终)而皆贤于其初者也。《关雎》以色喻于礼。以琴瑟之悦,拟好色之愿;以钟鼓之乐,【拟好色之】好,反内(纳)于礼,不亦能乎?”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所谓诸子学者,虽其议论横出,派别纷歧,未可一概,而要为“平民阶级之觉醒”,则其精神与孔子为一脉。此亦气运所鼓,自成一代潮流。治学者明乎此,而可以见古今学术兴衰起落之所由也。——《国学概论》儒家思想的现代精神在于其经世致用。它以尊尊亲亲的观念为落足点,以发乎情止乎礼的规范为有效约束,这种理性的实践精神维持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长久秩序,对当今社会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汉书·董仲舒传》天人感应之说,起源自《尚书·洪范》,说君主施政态度能影响天气的变化。孔子作《春秋》,认为灾异是国君失德而引发的,天人之间有感应关系。《上博简·鲁邦大旱》中孔子曾说:“邦大旱,毋乃失诸刑与德乎?”,又劝国君正刑与德,以事上天。”《中庸》也说:“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国之将亡,必有妖孽。”董仲舒是学术史上第一个借助经典系统阐发天人感应理论的学者,这样的思想并非全无合理性,它重人事,给君主带来了约束。清末民初学者易白沙(1886-1921年),1916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孔子平议》一文,提及自汉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利用孔子为傀佣。《汉书·董仲舒传》作“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武帝纪赞》作“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易白沙在《孔子平议》指出:一、“孔子尊君权,漫无限制,易演成独夫专制之弊”;二、“孔子讲学不许商榷问题,易演成思想专制之弊”;三、“孔子少绝对之主张,易为人所借口”;四、“孔子但重作官,不重谋食,易入民贼牢笼”。撰写此文的目的,即在于“使国人知独夫民贼利用孔子,实大悖于孔之精神”,而其真正所指向的是当时袁世凯称帝和提倡“尊孔读经”。三“推明孔氏”的首创性问题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书(囚徒读的书,指儒家典籍)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久之,病免。——《史记·儒林列传》《汉书·武帝纪》说汉武帝登基就让臣子“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丞相卫绾奏请:“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窦太后罢免卫绾。武帝不甘心,又任命好儒的窦婴为丞相,田蚡为太尉,二人“务隆推儒术,贬道家言”,新任御史大夫赵绾、郎中令王臧在建元二年,上书武帝“毋奏事东宫”试图把窦太后边缘化。“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提拔信奉黄老的许昌、庄青翟等人。汉武帝并未放弃,在建元五年窦太后病危之际“置五经博士”。在窦太后“崩”后,武帝终于完全掌权。汉武帝初年(元光元年,前134年,非《通鉴》所说建元元年),董仲舒曾以“三代受命”,“灾异之变”,“性命之情”等为题策问,董仲舒于对策(即所谓天人三策)中反复说明,天命的转移或政权的得失,都在于君主之有德或无德。这个机会被汉武帝抓住,故而董仲舒名垂青史。汉武帝接受了“推明孔氏”的主张。但汉武帝身为一个实用主义者,对于董仲舒这种纯理论派不太看重,就把董仲舒放到性情残忍的江都王刘非那里当相。刘非是武帝的哥哥,把董仲舒比作管仲,董仲舒主张《春秋》大一统,答以“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后来又因为得罪公孙弘丞相而被贬到更加凶残的胶西王刘端那里,董仲舒担心迟早会惹来杀身之祸,就告病在家,不再做官。四董仲舒和汉武帝关系问题建元六年(前135年),长陵高园殿、辽东高庙大火,董仲舒认为上天已经对汉武帝发怒。主父偃上奏,武帝大怒,问董仲舒弟子吕步舒。武帝怜其才,下诏赦死,江都王相罢免,从此,董仲舒不敢再说灾异之事,教授《公羊春秋》,把他的思想主张都写入《春秋繁露》里。张汤把询问董仲舒的部分材料,整理为《春秋决狱》一书(《汉书·董仲舒传》),后失传。赢得汉武帝赏识的是胡毋生弟子、同样治《春秋》的公孙弘。公孙弘被辕固生批评“曲学阿世”,但一岁三迁,元光二年(前133年)即晋升左内史,元朔三年(前126年),晋升御史大夫,第二年就任丞相,封平津侯,于元狩二年(前121年)得以寿终。——《汉书·董仲舒传》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武帝纪赞》称“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是汉武帝,更近乎实情。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顾颉刚《从皇帝到娼妓中国历史众生相》“独尊儒术”的“儒”也非纯儒,无论是叔孙通还是陆贾、贾谊、董仲舒等人都对原始之儒进行了改造。这些人物身上,因能任官、法义结合、赏罚分明的法家思想都很突出。董仲舒论证春秋大一统,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吻合;天人感应,明显带有阴阳家色彩;道之大原出于天,也与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如出一辙。汉宣帝说霸王道杂糅,应非虚言,文法吏和儒生的身份合一,是汉代政治的常态。外儒内法,虽有简单化的嫌疑,但也从一定角度看有道理。有人用董仲舒的“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来说明其保守性,事实上《举贤良对策》在这一句之后,董仲舒引申说:“是以禹继舜,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亡救敝之政也,故不言其所损益也。繇(由)是观之,继治世者其道同,继乱世者其道变。”董仲舒指出尧舜禹是治世,所以不必改革;但乱世一定要改革。他强调,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董仲舒恰恰是让汉武帝“退而更化”。也有人用董仲舒的“屈民而伸君,屈君而申天”(《春秋繁露·玉杯》)来说明董仲舒“罢黜百家”背离民本思想。但这里的“民”应该指的是诸侯国君,老百姓没有权力,不能和中央王朝对抗,只有诸侯国君有实力和中央王朝对抗,“屈民而伸君”正是亲历七国之乱的董仲舒总结出的历史教训,旨在维护统一;“屈君而申天”有讨伐无道昏君的汤武革命的意味,本身就包含了民本思想。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我说过,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讲话》

1 / 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