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作教学有效性的思考(倪文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写什么与怎么写—关于写作教学有效性的思考倪文锦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学科教育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当前中小学的写作教学主要存在写作教学内容缺失、写作指导缺位、写作教学观念落后、一些作文试题的导向错误、写作体式要求失当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把“写什么”与“怎么写”放在提高写作教学有效性的层面加以反思。问题之一,写作教学内容缺失长期以来,我国没有专门的写作教材(除了少数教育实验以外)。写作教学内容依附于阅读教学,或作为读写结合的材料,或作为读写知识的一部分,在语文教材中仅占很小的一个角落。相对阅读教学而言,写作教学内容严重缺失,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的一个重大缺陷。二十本教科书的写作内容集中起来,用5号字打在A4纸上,估算一下也仅几十页。光凭这区区几十页纸的内容,能让基层的语文教师有序、有效地进行写作教学吗?即使老师一丝不苟地把这些内容都教了,能使我们的学生达到高中语文课标所要求的“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尝试创作“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和进行“人物传记的写作”,“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问题之二,写作指导缺位,尤其缺乏对“怎么写”的指导基本过程:在写之前,教师或指导学生审题,或提写作要求,或使学生进入写作的情景,想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在写之后,教师讲评作文,展示好作文,批评差作文,想解决“写得怎么样”的问题;至于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写,即指导“怎么写”这一环节却大多看不到。也就是说,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普遍存在教师指导不到位的弊病。笔者曾在一次小学语文教师培训中要求学员提供你最得意的一次作文课的教学设计或教学实录。结果交上来的教学设计和实录表明,老师一致反映最得意的作文课是想象作文(实际上,他们认为想象作文中好作文最多,学生分数最高)。但同时我发现,这些教学设计和实录几乎都看不到教师是如何指导学生写的,教师既无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教学语言,也无指导学生展开想象的教学行为。问题之三,写作教学观念落后新课程的实施,并不意味着新理念就能自然地形成和实行;新目标、新任务的确立,也不意味着新内容就会自然地创造和生成;有了新内容,更不意味着它们必然地指向目标和有效达成。我们的写作教学面临的形势,实际上要复杂得多,严峻得多。记得前几年,媒体上有一篇题为“谁剥夺了孩子们说真话的权利”的评论员文章,就报道了这样一个事实谁剥夺了孩子们说真话的权利“春天细菌繁殖旺盛,夏季蚊虫都在这时孳生;春天易流行感冒;春天雨水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很烦人,像个爱哭的小姑娘总也止不住;春天冷热不均,忽冷忽热……”这是小学生王聪(化名)写的一篇题为《春天》的作文中的几句话。谁剥夺了孩子们说真话的权利作文交到老师那里后,王聪挨了批评。老师对全班同学说:“有的同学不停地在作文中写春天不好,是不听老师讲解,胡思乱想,跑了题的结果。古往今来,文人们都夸春天好,说春天不好是动错了脑筋。”谁剥夺了孩子们说真话的权利春天到底好不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并非“古往今来,文人们都夸春天好”,春天好就一定成了颠扑不破的真理?这一点,恐怕无人怀疑。春天的确有其不好的地方,王聪就说出了不少事实,却因此被老师批为“胡思乱想”、“动错了脑筋”。谁剥夺了孩子们说真话的权利小贺是个初二男生,有次他看到几个税务人员戴着墨镜,对集市上卖东西的农民又打又骂地要钱,十分生气,就写在了作文中。结果作文被老师批得一无是处。老师说:“那么多好事,你为什么不写?要是毕业考试这样写,你就完了!”原来,不让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的主要原因,在于可能影响考试成绩——老师这样做是为学生好。谁剥夺了孩子们说真话的权利那么,又为什么学生说真话,就会影响考试成绩呢?很可能是阅卷老师不喜欢说真话暴露出来的社会阴暗面,或部分学生“不健康”的思想,认为它们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然而,新的矛盾又来了:强迫孩子说假话,分裂人格,就有利于健康成长吗?“不健康”思想通过教育可以扭转,但分裂的人格是很难再矫正的。谁剥夺了孩子们说真话的权利孩子们迟早要成为社会的主人,其思想感情是否健康、人格是否不被外界压力而扭曲,对他们本人、对整个民族的素质而言,都极其重要。一个不会说、不愿说、不敢说真话的孩子,很难想象他会做出多少真善美的事情。我们再不能用假大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把孩子们培养成新一代的说谎者了。或许人们还认为这只是一个教学不民主的问题,不用大惊小怪。但这种在以“教师为学生好”的幌子下,深层次隐藏的却是分裂人格的严重问题,因为它客观上起到了引导学生说假话的作用。这种用假大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把孩子们培养成新一代说谎者的做法,从根本上违背了教育的宗旨。这种现象,即使在高考作文中也屡见不鲜。某年写关于“战胜挫折”的高考作文中,许多考生明明父母健在,但为了“写好”战胜挫折,就大写时值壮年的父母或患了绝症,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类似这样的错误做法在当前写作教学中还大量地、普遍地存在着、复制着,并自觉或不自觉地被当作正确的教学原则在奉行。问题之四,一些作文试题的导向错误落后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写作教学和考试中有时却会披上时新的外衣,搅和着花俏的语言,使人真假莫辨、良莠不分。时下,尤其是大规模考试中的一些作文试题很值得商榷,如下面的两道中考作文题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些作文试题值得商榷[例]“科技以人为本”“管理以人为本”“教育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不仅在人们言谈中使用频率极高,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越来越受关注。请以“以人为本”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写出自己的关注与思考。要求:自拟题目;文体不限;篇幅在500至800字之间。[评]提供的话题偏大、偏空,与初中生的实际思想水平和认识水平有距离,在限定的时间内考生不易落笔。而且要求的字数也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不符。下面试题范围涉及面比较宽泛,指向不太明确,提示文字华而不实,使人不得要领。[例]题目:感受——提示:年年岁岁,分分秒秒,生命的履痕便由每时每刻心灵的感受汇成。我们感受自然、感受生活、体味文化风情,领略科学奥秘。美好的事物通过心灵的折射会使你的生活充满阳光。真正智慧的人生,需要你我将烦恼与困苦通过心灵发酵成淡淡的云烟,而留存美好的一切在眼底,在心间。细陈心中感受,畅想你生命的华章。问题之五,写作体式要求失当谁都知道,在正常的生活中,没有老师喜欢学生说假话,也没有学生愿意说假话;但学生事实上在说假话,教师事实上在鼓励学生说假话。这说明原本正常的写作生活、写作活动已经变得不正常了。为解决中小学写作教学中的种种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包括新课标在内的连续的几个语文课程文件都大力倡导写“真情实感”。写真情实感固然值得提倡,但学生写不出“真情实感”的问题却依然普遍存在,而且目前也看不到改变的希望。有必要换个角度看问题,即看看我们目前在让学生写什么样的文章?这样的文章,学生们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吗?初中主要写“记叙性散文”,还是高中主要写“议论性散文”,散文,尤其是文学性散文一直是写作的重点。再追溯到小学,追求运用好词好句描写的写作倾向实际上与其后的散文写作也是一脉相承的。不仅如此,课标要求的力求“个性化表达”、“创意表达”和“尝试创作”等都是很难教、很难学的,或者说具有“不可教性”。因为人人能学的东西,容易学的东西就不是“个性”的、“创意”的。我们的写作教学一方面缺乏固定的、必学的知识内容,没有人人必须达到的、统一的写作技能指标,而另一方面又要学生写作“个性化”的有“创意”的散文,乃至进入各种“创作”,这就使得作文课堂教学难以操作。原本自然天成的“真情实感”的抒发与刻意追求“个性”、“创意”的“训练”之间便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学生为了“个性”、“创意”不得不去制造“真情实感”。众所周知,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在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方向以及人材培养规格以后,落实在具体的学科教育中,问题的关键就转变为用什么内容培养(教学什么)和怎么培养(怎样教学)。对写作教学来说就是写什么和怎么写。那么今天我们需要“写什么”和“怎么写”呢?第一,谈谈“写什么”首先要理清写作目标与写作内容的关系。我们赞成这样的观点: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是“从属”关系;写作课程内容从属于写作课程目标,因而是写作课程目标的直接构成部分。这种情况在国外较普遍,例如德国初中生的写作内容就包括故事梗概、书籍广告说明词、写信、报道、简单议论文、报道、日记、小型报告、图表描述和阐释、改编课文、描写、区别描述和抒情等多种内容,它们本身也是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课程内容与能力目标,是“达成”关系;写作课程内容要能够指向并有效地达成写作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活动目标,是“相符”关系;作为课程内容的写作活动要取得与写作课程目标相符合的活动经历。其次,要规定具体的写作课程内容。写作课程内容一般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构成人文素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并可供学生模仿的作品;二是包括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方面的写作知识;三是具有课程意义的写作实践活动。例(戏说蒋干)再次,要研究学生有效的写作实践。所谓学生有效的写作实践并不是指学生随便写写,而是指这些写作实践对培养写作能力是有意义的。因为这些写作实践潜藏着特定的写作课程与教学内容(写作知识),通过写作实践能够把写作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比如我们从初中开始就讲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但学生到高中仍不能写好如感想类、启示类的议论文,这说明只教空洞的写作知识并不有效结合潜藏特定知识的作品来讲,就有效得多。如一位老师教启示类议论文的写作,精心挑选了《人民日报》上的一篇千字文《开罐头瓶的启悟》。作为启示类的议论文,它结构非常典型,内容虽浅显,但思想精辟,且与高中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文章开头写的是一件事情,谈的是关于小姑娘开罐头瓶的事。第2段写的是一类事情,谈的是与“开罐头瓶”同样性质的因循守旧、不思变革的一类事,即自行车、缝纫机、照相机,“解放牌”汽车等,“几十年一个样,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改进”。要写好从“一件事情”到“一类事”,关键在于能够展开恰当的联想。第3段由具体到抽象,说理时针对我们民族的惰性而展开论述,它釆用了作为理论论据的科学原理,即“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个富有创造性思维的民族,才是充满希望的。”最后归纳了小姑娘开头提问的意义所在,即启示的内涵。从文章结构看,它呼应了开头,展示了首尾呼应是启示型议论文的一个典型特征。老师利用这样的文章教启示类议论文的写作,教与学就非常扎实,学生写出的这类议论文不仅思想活跃,而且结构中规中矩,有的文章甚至达到了“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开罐头瓶的启悟一个8岁的小女孩,想吃玻璃罐头瓶里的糖水桃子,用剪刀撬,用菜刀剁,手指被扎破直流血,可盖子还是没打开。小女孩想:别的小朋友、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也这样开罐头该多不方便呀?如果能在铁皮盖卷边的地方加一个小环,手指套在环里沿着压橡皮的外圈把一小条铁皮拉开,罐头不就方便地被打开了吗?人们帮助她实现了这个理想。现在,这个小女孩的发明——侧拉环开启式玻璃罐头已经使千百万消费者受益。生活中谁没有吃过罐头?谁没有为开罐头而大动“干戈”的经历?但众多的成年人并没有认为这是个问题,更没有萌发改变这种“不方便”的想法。这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很多人对传统的东西不思改进,因循行事;对旧习惯熟视无睹,习以为常。从某种程度上讲,它却深刻地反映了民族心理中惰性的一面。由于这种心理作崇,岂只是一个开罐头瓶的问题,它所造成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的踪迹。如自行车、缝纫机、照相机,“解放牌”汽车,几十年一个样,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改进。这些事例说明,对传统的东西习以为常,等着我们的只能是落后和尴尬。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个富有创造性思维的民族,才是充满希望的。一个民族要奋起、振兴,不能没有创造性思维,不能不展开想象力的翅膀。创造性思维,可能给人以开拓进取的智慧和勇气;丰富的想象力,可以给科学思维插上翅膀,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自由地翱翔。只

1 / 5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