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校本课程的意义及思考张建【论文摘要】本文围绕《民俗文化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论述,本文以《民俗文化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为例,从课题背景、校本课程目标制定、教材编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民俗文化地理新课程改革调整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设置,加强了初中课程的选择性,鼓励教师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学校特色和个人特色的校本课程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自08年起我校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把活动课程、讲授课程、研究性学习等多种形式整合起来开发校本课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开发《民俗文化地理》校本教案。一、《民俗文化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民俗文化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1、浓厚的兴趣为课程开发提供动力;2、我校优良的教育传统为课程实施创设环境;3吕梁地区丰富的人文资源为课程实施提供良好的素材;4、社会发展推动我们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在这种背景下开展《民俗文化地理》教育,让是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本质,合乎时代发展的需要。二、《民俗文化地理》校本课程的目标课程目标是基于三个方面的研究而制定:1、对学生的研究:课程目标必须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认识特点;2、对社会的研究:社会对地理课程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近几十年来基础教育片面重视应用性知识的传授,忽视精神、道德方面的培养,因此在新的时期,人文素养的培养将是地理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3、对学科的研究:《民俗文化地理》属于人文地理的边缘学科,它综合了地理、历史、政治、语文、艺术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以学生的兴趣需要为基础,以学科发展的前沿理论为依据,选择教学内容,既强调学科的综合性,又侧重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分析民俗文化现象,体现地理学科在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特殊功能。在充分研究三个方面需求的基础上,我制定《民俗文化地理》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发展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学会品味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现象,感悟不同人文景观的文化内涵,理解不同民族的人文精神,珍惜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遗产。三、《民俗文化地理》校本教材的编制3.1教材的组成:《民俗文化地理》教材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编制,教师确定思路,学生收集资料,然后共同编辑,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替换材料。校本教材包括讲义、网页和课件三个部分。讲义是学生了解知识,掌握学习方法的材料;网页是讲义的补充和延伸,是创设学习情景、拓展知识面、发展综合能力的重要材料;课件是辅助教学的工具,主要包括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素材。每一个章节教材又分为课文、图像、阅读和活动四个部分,课文简单、明了,阐述《民俗文化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图像丰富多彩,为创设学习情景提供形象逼真的画面;阅读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提供典型案例;活动主要是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探究。全教材分5章,11节,第一章民俗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包括第一节民俗的形成及特点;第二节文化与文化景观;第三节民俗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第二章建筑园林文化景观,包括第一节中国民居的地方特色;第二节中国园林的艺术特征;第三章民族服饰的地区差异,包括第一节民族服饰文化的地区差异;第二节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第四章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包括第一节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第二节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第五章民俗艺术的地区差异,包括第一节民族音乐的地区差异;第二节民族戏剧和舞蹈的地区差异。3.2教材编写的思路:教材编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点和难点,在学习过程中把讲义、网页和课件等多种材料有机结合起来。以“2.1中国民居的地方特色”一节为例:讲义——民居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要素,也是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中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差异很大,各民族的生产、生活和宗教信仰不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民居建筑。阅读:中国民居有多少种?活动:你认为中国民居复杂多样是因为哪些因素的影响?一、中国民居的地区差异1、建筑材料的差异:学生展示课件,讨论:民居建筑大多就地取材,请从建筑材料的差异判断各地的资源特征。2、建筑外形的地区差异:学生展示课件,讨论:建筑外形受气候的影响,请根据民居的外形特征分析当地的气候特征。3、建筑结构的地区差异:学生展示课件,讨论:建筑外形和结构受地形影响,观察以下民居,分析它们的外形和结构与当地的地貌有什么关系?二、中国民居的整体特征看录象:中国古村落——北京四合院、安徽宏村、客家围屋活动:中国各地的民居分布千姿百态,但是也有许多共同特征,观察中国民居分布图,想一想我们的传统民居有哪些基本共性?阅读网页材料,归纳中国民居的整体特征——封闭性和内向性、多为木制结构、重视方位讲究对称、注重与环境的协调。(略)三、中国民居的文化内涵活动:观察不同风格的门(网页),谈谈你的看法,不同的门有没有等级的差异,它们所表达的文化精神相同吗?讲义:民居建筑不仅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要,而且也满足人们精神活动的需要,如伦理、宗教、审美的种种需要,它表述着设计者和使用者的思想观念,或者说体现一种社会的哲学和美学观念,这就是建筑的文化意义。活动:观察图片(网页),中国民居大多以封闭的建筑为主,例如四合院、三合院、天井房,这些封闭的建筑体现什么样的思想观念?讲义归纳:中国民居的文化内涵——以合为主,虚实交替,动静结合,以不变应万变,以柔克刚,建筑艺术讲究实用性。(略)四、中国民居的发展网络讨论: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人口增加,传统民居建筑逐渐退出我们的视线,取而代之是“方盒子”式的钢筋水泥结构的高楼大厦,你认为新型民居与与传统民居相比有哪些进步?有哪些不好的方面?未来民居建筑该如何发展?请谈谈你的看法本章节讲义版面鲜艳,文字简练,课件图片精美,生动有趣,录象意蕴深厚,富有启迪,网页材料丰富,拓展知识。教材的编写思路如下:(1)创设激发兴趣的学习情景:教材从两个方面来创设学习情景。一方面利用图像和案例为学生展示直观、生动的画面,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另一方面,教材围绕中心问题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阅读”和灵活多变的“活动”,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问题的设置采取三种方式:1)由近及远:由身边的事实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地理科学的一般规律。2)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学生熟悉的事情入手,层层推理,引导学生归纳地理原理。3)设计矛盾的问题情景:我常常利用一些有争议的学术观点让学生讨论。(2)基于案例分析的思路:我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以阅读的形式展示大量的案例,围绕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从事实中得出结论,引导他们形成独特的见解。(3)突出学习的过程:各章节教材按照学习的过程来编排,有的按照问题探究的顺序;有的按照案例分析的顺序来;有些按照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学生活动所占的比重较大,活动设计循序渐进,注重问题的层次性,注重知识的迁移、发散,注重运用综合分析的思维方法,活动和讨论没有唯一的答案,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4)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材的编辑针对学生的学习,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让学生在欣赏民俗文化现象的过程中深思,在深思的过程中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感悟。课堂学习以阅读和讨论为主,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学会对比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方法,引导他们从人地相关的角度分析民俗文化现象。(5)突出学习的探究性:探究性学习的一般步骤是: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寻求证据——解决问题。《民俗文化地理》作为人文学科,没有具体的实验操作和复杂的实践验证,在学习活动中我贯穿探究性学习的思路。按照感受(呈现材料)——了解(分析成因)——感悟(理解内涵)的逻辑顺序组织教材,指导学生学习。四、《民俗文化地理》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根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原则和基本方法,以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问题解决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网络探究法、调查学习法、研究性学习。五、校本课程的教学评价按照新课程教学评价的理念,我设计了《民俗文化地理》校本课程的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量表。例如通过单元学习调查表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存在问题,通过网络讨论和与其他班的对比调查表反馈学生在思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进展,在终结性评价中,我设计了一份开放试卷,让学生自我反思、评价自己的参与校本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态度,通过归纳民俗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反映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要求学生剪贴图片,调查分析某个民族的衣、食、住、行等民俗文化特征,以此考察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和探究能力。写一篇文章总结课程学习的心得体会,以此反馈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收获和进步。《民俗文化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创新能力,而且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加深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涵的深刻认识,从而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提高。地理校本课程的意义及总结张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