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地区人文地理1:青藏地区的农业•农业类型:高寒牧业,河谷农业高寒牧业•青藏牧区的形成主要是地形原因,平均4000米以上的高度,较大的昼夜温差和年温差使得多年生树木不能生存,只能生长草类植物。•分布:山地及高原面上•主要产品:牦牛,藏绵羊,藏山羊,河曲马等。•有利条件:1:气候的特点是寒和旱,适合牧草生长。2:草场广布。•不利条件:1:高寒2:缺氧3:低压牦牛•牦牛是高寒地区的特有牛种,草食性反刍家畜。牦牛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哺乳动物。主要产于中国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适应高寒生态条件,耐粗、耐劳,善走陡坡险路、雪山沼泽,能游渡江河激流,有“高原之舟”之称。藏绵羊•藏绵羊为西藏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畜种之一。性喜冷凉干旱,耐高寒、耐干旱性能好,饲养经济效益高,故饲养数量大,分布广,以藏西北、藏东南干旱、半干旱地区为集中,包括羌塘高原、阿里东西部和藏南高原。按外貌特征、生物特征、地区分布可分为高原型藏绵羊和河谷型藏绵羊。•青藏牧区发展现代畜牧业存在的问题:•1:对草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出现偏离,认为青藏牧区只要搞好生态建设就是对国家最大的贡献。•2:对”以牧为主”的认识上存在两种极端,1:认为”以牧为主”就是主要衡量指标为牧业占产值当地GDP的比重维持在较高水平上,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没有提到应有重视.2:认为当今世界上经,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一半以上,”以牧为主”就是走向经济发达.•3:在草原畜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上存在困惑。•解决方案:•1-1:随着经济的发展,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的比重还会不断上升,草原畜牧业因其草场资源依托,而拥有特殊的竞争力和优势。•1-2青藏牧区划为生态主体功能区,大批水源保护补给和草原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社会主义新农牧村建设等都为提升草原畜牧业产业水平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2:全面理解世界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消除认识误区,对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准确定位.•3:大力发展青藏高原特色畜牧业河谷农业•在河谷地区发展的农业称为河谷农业。高山地区的河谷地带,由于地势较高山地低,气温较高,无霜期比山地长,降水条件较好,河水又可作为灌溉水源,河谷之间的山岭一般都有森林,使谷地土壤的腐殖质较丰富,土壤比较肥沃,是山区适宜耕作的地区,河谷地带的农业发达,被称为河谷农业。•主要分布: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主要产品:青稞,小麦,豌豆等•有利条件:①光能资源丰富,是全国太阳辐射能最多的地区,日照时间长,气温日较差大,植物光合作用强,为农作物高产提供了自然前提;②水源丰富,为作物提供灌溉水源。③东部及南部河谷地带热量和水分条件提供了发展农业多种经营的可能性。•不利条件:①大部分地区热量不足,无霜期极短,只能种植青稞、小麦、豌豆等耐寒作物;②绝大部分地方干旱,风暴多,土壤质粗层薄。青稞•青稞,英文名hullessbarley,是禾本科大麦属的一种禾谷类作物,因其内外颖壳分离,籽粒裸露,故又称裸大麦、元麦、米大麦。青稞分为白青稞,黑青稞,墨绿色青稞等种类。青稞在青藏高原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距今已有3500年。青稞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青海、四川的甘孜州和阿坝州、云南的迪庆、甘肃的甘南等地海拔4200—4500米的青藏高寒地区。青稞是西藏四宝之首糌粑的主要原料。青藏地区的工业•特点---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畜产品加工业和采矿业在国内占有一定地位。•重要工业城市和工业区----西宁(毛纺)、拉萨(皮革、毛毯)、林芝(毛纺)•类型—原料导向型,能源导向型•有利条件:①农业基础-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②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察尔汗的钾盐、冷湖的石油)、水能(长江、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地热资源(羊八井地热电站)、太阳能资源(拉萨被称为“日光城”)•不利条件:①交通不便严重制约当地的经济发展。②工业基础薄弱。旅游业•优势:青藏高原地域高亢,景观奇特,藏文化与茫茫雪原融为一体,神山圣水天然神秘,发展旅游业大有希望。•景点:珠穆朗玛蜂、青海湖、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布达拉宫等•意义:青藏高原是我国藏民族的主要聚居区和边境地区,加快旅游开发对于兴边富民意义重大。•问题:交通不便•措施:①加强与周边地区协作,大力培育旅游市场,借助青藏铁路的修建和川藏、滇藏公路改造的契机,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青藏高原雪域风光与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建设。②注重环境保护、文物保护和文化多样性保护,避免盲目现代化。人口•地广人稀,人口与城市多分布在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文化•特点:1:鲜明的地域特色2:浓郁的民族特色3:浓厚的宗教色彩4:相互交融的和谐关系•形式:神话,史诗,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绘画,雕刻,剪纸,皮影,刺绣,服饰等艺术和手工技艺及各种礼仪,民俗,民间节日,民间体育活动等。宗教•主要宗教;藏传佛教•信仰原因:1:条件艰苦2:青藏地区的环境(冰峰入云,湖泊遍布)交通•陆地交通以公路运输为主,主要干线有川藏、滇藏、青藏、新藏。铁路运输主要有青藏铁路。重点城市及其职能拉萨•拉萨,在藏语中为“圣地”或“佛地”之意,长期以来就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因为每年平均日照总时数多达3005.3小时,平均每天有8小时16分钟的太阳。比在同纬度上的东部地区几乎多了一半,比四川盆地多了2倍,故称“日光城”。西宁•西宁,青海省会,位于青海东部,黄河支流湟水上游,四面环山,三川会聚,市内湟水及其支流缓缓东向流过。西宁是青海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教和交通、通讯中心。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发达,道路畅通。市内居住汉、藏、回、蒙古、撒拉、满及土等众多民族。主要宗教为伊斯兰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天主教等。•西宁工业已形成以机械、轻纺、化工、建材、冶金、皮革皮毛、食品为支柱的工业体系。格尔木•格尔木是蒙古语,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辖区由柴达木盆地中南部和唐古拉山地区两块互不相连的区域组成,总面积12.45万平方公里。市区位于柴达木盆地中南部格尔木河冲积平原上,市区平均海拔2780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格尔木是一座资源开发型的工业城市。格尔木是青海乃至祖国西部的一座新兴工业城市。林芝(林芝地区)•林芝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平均海拔3100米,总面积116175平方公里,总人口14万人,被称为西藏的江南,以世界上最深的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著称于世。德令哈•德令哈市位于中国青海省北部,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全州政治、教育、科技、文化中心,也是海西东部经济区中心。辖三镇一乡三个街道办事处,面积2.76万平方公里,市区海拔2980米,2006年人口为7万,共有蒙古、藏、回、撒拉、土、汉等19个民族,蒙古族为主体少数民族。由名为“巴音河”的河流分为河东、河西两个街道,河东为州委所在地较为繁华,河西以农业为主。日喀则•日喀则,西藏自治区下辖地级市,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边陲,青藏高原西南部,西衔阿里地区、北靠那曲地区、东邻拉萨市与山南地区,外与尼泊尔、不丹、印度等国接壤,国境线长1753公里,国土面积18.2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日喀则建城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西藏的第二大城市,是后藏曾经的政教中心,也是历代班禅的驻锡之地。美丽旖旎的自然风光,独具特色的后藏生活,日喀则被誉为“最如意美好的庄园”,境内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阿里(阿里地区)•阿里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北部—羌塘高原核心地带。是中国西藏自治区的一个地区级行政区划,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之一,拥有独特的高原自然风貌。阿里是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等山脉相聚的地方,被称之为“万山之祖”。元朝称纳里,明朝称俄力思。和印度有巴里加斯领土争议山南(山南地区)•山南,传说当中神猴同罗刹女结合而诞出藏民之地。那些散布在神山、圣湖之间的西藏第一宫、第一殿、第一寺和聂赤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的名字在时刻提醒着你:这里,是藏文化的滥觞之地,是西藏的灵魂所在。山南从地理位置上说是指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以南。山南地区北跨雅鲁藏布江曲水大桥连接拉萨,往西可至日喀则,东则抵达西藏平均海拔最低的林芝。山南全地区年平均气温7.4--8.9摄氏度,夏季短而凉爽,冬季漫长而干旱,风大且频,结冻时间长,早晚温差大,无霜期短,有“藏南谷地”之称,平均海拔3700米左右,北与拉萨毗邻,西连日喀则地区,东连林芝地区,南与印度、不丹接壤,边境线长达63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