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苏州古城古镇古村落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七章苏州古城古镇古村落太湖流域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千百年来,强大的水乡农村经济,孕育出上千个市镇,有了如此广袤丰腴的农村和商业兴旺的市镇,才支撑起苏州这座经济繁荣的古城。作为经济和文化重要载体的苏州古城、古镇、古村落,绝不是一群建筑的简单组合,而是农业文明时代的一个生活文化圈,有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各种人文元素的有机交融。第一节苏州古城一、苏州古城的沿革据文献记载,从泰伯至寿梦历十九世,吴国国都在今梅李一带,周灵王十二年(前560),吴王诸樊徙国都至今苏州一带。又经诸樊、余祭、余昧、王僚四朝四十六年之后的周敬王六年(前514),阖闾登基,在伍子胥主持下,建造阖闾大城,即今苏州古城。周元王三年(前473),吴国被越国所灭。约周赧王九年(前306),越国被楚国所灭,春申君黄歇被封于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天下分三十六郡,在吴越之地置会稽郡,以吴县为郡治。东汉永建四年(129)置吴郡。三国时期孙权据吴郡十多年,开创了东吴基业。陈祯明元年(587),置吴州,吴郡隶吴州。吴州、吴郡、吴县三级治所同驻一城。隋文帝杨坚统一江南,开皇九年(589)废吴郡,改吴州为苏州,以城西有姑苏山而得名。开皇十一年(591),越国公杨素以苏州地处平原,非设险之地,遂于今城西南横山下另建新城,至今尚有新郭的地名,至唐武德七年又将州治迁回旧城。隋炀帝开通江南运河,凭借这条黄金水道,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苏州成为东南沿海水陆交通要冲,南来北往的货物在此集散,甚至还远涉重洋。大历十三年(778),苏州升为江南唯一的雄州。至宋代,“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谚语已不胫而走。明清时期,苏州更成为全国经济、文化的中心。鸦片战争后,随着上海的崛起、太平天国的战乱、沪宁铁路的开通,苏州的地位急剧下降。辛亥革命后,废苏州府,改吴县,长洲、元和两县并入吴县。北洋政府时期,吴县为苏常道治所。1928年由吴县城区析置苏州市,1930年又裁入吴县,至1949年5月,又由吴县城郊析置,属苏南行政区。民国期间,苏州经济停滞不前,以消费城市为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州在曲折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开始突飞猛进,文化教育再度发达,城市面貌也有了很大变化。苏州建城以来,迭遭兵火,数度兴废。越灭吴,楚灭越,城池几毁。公元前514年吴都建城,公元前473年越军大破吴师,吴国灭亡,城池被毁。南朝梁太清二年(548)侯景之乱,叛军三进郡城,大肆烧掠,杀人无数,三吴地区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一片萧条。唐末年藩镇割据,杨行密、孙儒等数次占领苏州,大肆掳掠,并放火焚烧,城池又遭劫难。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兵南侵,劫夺官府民居,廪库积聚,掳掠子女金帛,纵火延烧,烟焰二百里,凡五昼夜,苏州成为废墟。元至元十二年(1275),元军南下江南,城池悉命夷堙,民杂居城堞之上,城池又遭破坏。元末张士诚据苏,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部围城十个月,日夜以炮轰击,当张士城兵败,又纵火齐云楼,子城、大城俱毁。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南下,总兵土国宝率兵从盘门进入,城南惨遭屠戮。清咸丰十年(1860)清军与太平军作战,阊门内外顿成焦土,城内外寺观名胜也遍遭摧残。朝代兴亡,兵灾人祸,然而在城池屡遭毁灭之后,后人又都屡屡重建重修,遂使古城至今巍然屹立,可见苏州坚忍不拔的城市精神。二、苏州古城的特色周敬王六年(前514),吴王阖闾登位,伍子胥向他建议:“凡欲安君治民,兴霸成王,从近制远者,必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斯则其术也。”阖闾采纳了他的意见,命其筑城。于是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察看风水,选择城址。苏州城西是浩瀚的太湖和起伏的丘陵山区,东面则是河网密布、水田纵横的平原沼泽地带。这里西高东低,众水绕城,东流而去,太湖、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澄湖等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众星拱月般地将苏州城围在中间。时至今日,面对如此巧夺天工的城市选址方案,我们仍然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古人的精妙独到。中国的城市建筑技术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城市规划已成制度。《考工记·匠人》有这样的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也就是说,按照周朝礼制,国都王城的营造原则是大城正方形,每面长九里,有城门三座。据此,我们来观察一下苏州这座古城的形制和规模。《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云,伍子胥奉阖闾之命,“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越绝书·记吴地传》云:“吴大城周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书中还将大城四面城墙的长度作了详细的记录:“南垣长十里四十二步五尺,北垣长八里二百二十六步三尺,东垣长十一里七十九步一尺,西垣长七里百一十二步三尺。”如此相加,则苏州城周分明只有三十七里一百六十一步,故史书记载的四十七里或许为三十七里之误。而今我们再沿环城河进行实测,城围则约十七公里,即三十四里左右,与南宋《平江图》碑记载的城周相差无几。与《考工记》中所言的“方九里”,即周长三十六里的标准相比较,相差只有一里上下,应该说是相当吻合的。由此可见,阖闾大城确是按照周朝礼制而构建的诸侯王城,虽然它没有像中原王城那样成正方形布局,但因地处江南水乡,西高东低,西面来水,东面泄水,故而南北长而东西窄,略显长方形,这也是因地制宜的缘故。所设八座城门,虽与规定的一面三座四面共十二座城门也有差距,但因受水道的制约,有所变通,另设了八座水城门,每一面各有两座水陆城门,故也应该算是中规中矩的。周长三十七里的规模,在当时各国的都城中,属于中等水平,它大于周长二十六里的鲁都曲阜,小于周长四十八里的齐都临淄,而与楚国都城郢相近。中国是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自夏商周以来,已历四千余年,先后建立的都城,据统计有二百处之多,时至今日,这些都城要么迁移,要么湮灭,若论历史之久,则独数苏州,它至今仍坐落在伍子胥筑城时的城址上,这也就难怪顾颉刚会称它是中国第一古城了。可以说苏州是按照周朝礼制建立起来的春秋古都的唯一实例,其历史和科学的价值,不管如何评介都不为过。苏州古城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水。自伍子胥建城,便开始治水的历程。他首先开河绕城,并在城中开凿小河,形成了水乡城市的雏型,地势四周低洼而中心隆起,类似于龟壳,以防水涝。楚相春申君黄歇治吴时,城内河道已有“四纵五横”。到了宋代,苏州河道已发展为六纵十四横(其中骨干河道三横四直),长达一百六十二里。明代保持了宋代的规模,到了清代,河道逐渐淤塞填没,剩一百余里。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还保存三横四直的基本骨架,长九十二里。至今尚有三横三直的主干河道和数十条水巷,长七十里。苏州自唐宋时代起延续至今的“水陆相邻,河街并行”的双棋盘格局,在世界城市建筑史上绝无仅有。水巷多,桥梁也多,城内至今仍有一百六十余座桥梁,其中古桥七十座左右,也不失为全国桥梁最多的城市。在历史上,苏州的水巷河道起到了提供居民生活用水、蓄排和防涝、交通运输、调节和改善城市小气候、有利于美化城市和造就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巩固城防和消防等功能。这些都说明,古人建造苏州城,充满了科学和智慧。三、苏州古城的经济和文化吴都建城之初即大放异彩。因吴楚、吴越征战和争霸中原,吴国打造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水军,还开凿了胥溪和邗沟,以运送兵马粮草。干将、莫邪则在城东冶炼铸造兵器,中国的冶金业在此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苏州古城的又一次出彩,是在六朝时期。自东汉末年孙权称帝开始,至隋灭陈统一中国,在这段时间里,先后有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王朝在建业(又称建康,今南京)建都,历史上将这六个王朝称为六朝,这时候国家陷入了长达三百多年的动荡与分裂。然而六朝却能偏安于江南,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苏州文化的兴盛,也源于这一时期。首先是宗教,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东汉末年,西域僧人支谦与康僧会因避乱来到吴地,佛教开始在江南流传。赤乌年间孙权在苏州首建寺庙通玄寺,即今北塔报恩寺。东吴时所建寺庙还有宝光寺(原新苏丝织厂址)、东华严寺(察院场邮电大楼址)、东禅寺(相门内)等。东晋时僧人支遁与竺道生也分别来到支硎山和虎丘山,阐发玄理。司徒王珣与弟司空王珉舍别墅为佛寺,在虎丘建云岩寺,司空陆玩奉佛闻法,舍宅为寺,于梁天监二年(503)建灵岩山寺。建于梁天监年间的寺庙还有妙利普明塔院(即今寒山寺)、永定寺(市二中址)、雍熙寺(景德路城隍庙侧)、灵鹫寺(谢衙前)、承天寺、普福寺、朱明寺(今军分区址)、寿圣教寺(半塘)、石佛寺(石路)、天宫寺(天宫寺弄)、禅兴寺(因果巷)、龙兴寺(学士街)等,其中不少寺庙虽已不存,但在苏州历史上却久负盛名。据同治《苏州府志》和民国《吴县志》的不完全统计,始建于六朝的寺观宫庵共有一百零七处,其中建于萧梁时期的有七十三处。在诸多佛教建筑中,塔尤为精彩,成为城市的显著标志。据文献记载,虎丘塔最早即建于陈朝;瑞光塔则为赤乌四年(241)孙权为迎接西域康居国僧人性康而建;北寺塔始建于梁大通年间,由通玄寺僧正慧募建;灵岩山多宝佛塔初建于梁天监年间。一千五百多年过去了,六朝所建寺庙,仍然是苏州文化的精华所在。土生土长的道教,六朝时也逐步趋向成熟。东汉顺帝时与张陵创建五斗米道大体同时,有太平道琅邪于吉来吴地,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为吴人所信奉。赤乌二年(239)苏州建江东神庙(址在今平门内官厍巷三十七号),此为吴中最古老的神庙。西晋咸宁二年(276)创建真庆道院,即为今玄妙观前身。佛道文化对苏州古城的思想文化、建筑艺术、文物古迹、风土人情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宗教之外,六朝时期的园林艺术,对苏州的影响也十分深远。晋室南迁后,士大夫寄情山水,于是山水园兴起。顾辟疆园号称当时吴中第一。晋司徒王珣兄弟在虎丘建别墅,可称为较早的山庄园林。六朝时随着寺观的兴盛,浮图佛阁,莲池乔木,其中亦多亭园。刘宋时戴颙宅“聚石引水,植木开涧,少时繁密,有若自然”,说明苏州自然山水园艺术的高超,这也是私家园林叠山理水的较早记述。唐代是苏州又一个难忘的时代。苏州城池的规模格局,自秦汉以后,虽然依旧“二八通门,水陆交错”,但由于经历战乱,屡屡被毁,社会经济也比较落后。秦初,吴县人口才一万户,西汉初又减少到不满一万户,东汉时吴县也不满两万户。城内除子城和东市(今干将路临顿路南)、西市(今干将路乐桥附近)周围地区,其他都为农田和旷地。然历经六朝,到了唐代,苏州宏图大起,出现了博大的气象,陆广微《吴地记》记道:“罗城作亚字形,周敬王六年丁亥造,至今唐乾符三年丙申,凡一千八百九十五年。其城南北长十二里,东西九里,城中有大河三横四直。苏州名标十望,地号六雄,七县八门,皆通水陆,郡郭三百余巷,吴长二县,古坊六十,虹桥三百有余,地广人繁,民多殷富,古踪灵迹,实异事。”白居易的诗歌,描写了当时的苏州景象,《九日宴集醉題郡楼兼呈周殷二判官》有曰:“半酣凭槛起四顾,七堰八门六十坊。远近高低寺间出,东西南北桥相望。水道脉分棹鳞次,里闾棋布城册方。人烟树色无隙罅,十里一片青茫茫。”《正月三日闲行》有曰:“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登阊门闲望》有曰:“阊门四望郁苍苍,始觉州雄土俗强。十万夫家供课税,五千子弟守封疆。阖闾城碧铺秋草,乌鹊桥红带夕阳。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云埋虎寺山藏色,月耀娃宫水放光。曾赏钱塘兼茂苑,今来未敢苦夸张。”据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元和时苏州有十万零八百八十户。唐时一户约五六人,则苏州人口已达五十万以上。正因为苏州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大历十三年(778)苏州由紧州升为雄州。唐时按照城市规模和重要程度,有辅州、雄州、望州、紧州之别,紧州之外,还有上州(四万户以上)、中州(二万五千户)、下州(不满二万户)之别。其中的辅州皆是京畿重镇,雄州、望州则为重要之地,苏州作为江南唯一的雄州,可知其在全国举足轻重的地位。宋代苏州,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上记道:“钱氏有吴越,稍免干戈之难。自乾宁至于太平兴国三年钱俶纳土,凡七十八年。自钱俶纳土至于今元丰七年,百有七年矣。当此百年之间,井邑之富,过于唐世,郛郭填溢,楼阁相望,飞杠如虹,栉比棋布,近郊隘巷,悉甃以甓,冠盖之多,人物之盛,为东南冠,实太平盛世也。”惜南宋建炎四年(11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