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文章(2015年1月-4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让“中国故事”讲得更精彩去年底新闻界有两件事引人关注,一是“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二是“好记者讲好故事”全国巡讲。二者虽不直接相关,但无形中又正好构成了传播学上的完整链条——有精彩的故事、有会讲故事的人。这样的巧合,为我们在新起点上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思考视角。一位80后记者眼中的老县长《有志就是这么“任性”》,对理想信念“执拗”、对工作要求“严苛”,道出了最美基层干部心中的核心价值观。《火火旺旺农家乐》生动描述着农家生态文明观,《浙江百姓传家训重家风》叙述着同一片蓝天下文化特色传承……这些动人的故事背后,是好记者们深入基层,贴近大地,用独特的眼光去发现,用细心的耳朵去聆听,用赤诚的心灵去感受,让一个个中国故事富有感染力,更富有生命力。我们常说,生活中不缺少美,独缺发现美的眼睛。如何有一双发现故事的眼睛?根本就在于对真善美的追寻,对假恶丑的剖析。美源于善,善就是心充满阳光眼睛就充满阳光;心充满感恩,对别人的优点就会心向往之口赞美之。你若爱,世界就充满爱。善源于真,真就是真实记录,真切发现,真诚感悟,真意传播。求真,就会有这份责任,就会“众里寻她千百度”,发现真实的美好。求真,就会有这份情怀,就会“情到深处味更浓”,就会挖掘真情的动人。求真,就会有发人深省的现实思考,就会有面向未来的哲学沉思。如此,中国故事,多矣!精彩故事,多矣!发现了美,不等于采撷了美。善于把这美展现出来,让受众也能真切地感受美,这是好记者的功夫,更是讲好故事的艺术。不同的人讲故事,会有不同的路数技法,但把故事讲得精彩,都少不了真实,逼真地还原生活,真切地展示情怀,让故事有了吸引人、感染人的内质;少不了生动,有具体的细节、细腻的语言,生活的气息、泥土的芳芬,故事就富有穿透人心的力量;更少不了情怀,有力度更要有温度,有肝胆更要有心肠,我们所讲的故事就能拨动人们的心灵之弦。说到底,对人民有深情,对生活有热爱,就会有发现美的眼睛,倾听故事的心情,传递故事的冲动,感动你我的温馨。“我们要继续努力,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5年新年贺词中这样宣示。在相当意义上说,这又何尝不是行进中国精彩故事的主旨?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全面从严治党,不都是为了实践这样的崇高价值?多少精彩故事,就蕴藏其间,等待讲故事的人去发掘、去绽放。惟有沉下心去,展示改革者的气魄,跟随奋斗者的足迹,倾听追梦者的心旅,才能把中国故事讲得精彩。而当中国故事动人心魄,催人奋进,亿万人民也必将创造更壮美的故事、更动人的传奇。----《人民日报》(2015年01月05日04版)--2--为“蛮拼的”中国加油“我们的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在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的2015年新年贺词中,富有时代气息的语言,拨动了无数人的心弦。从开局之年迈向关键之年,一句“蛮拼的”,道出了行进中国的精气神。人,永远是最关键的变量。回首过去一年,改革啃下了不少硬骨头,正风肃纪形成了新气象,老百姓的日子也上了新台阶。成绩的背后,倾注了柴生芳、邹碧华等好干部“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的奉献,见证着广大党员干部“白加黑、五加二”的辛劳。时代潮流浩荡向前,每一朵浪花都有其精彩。在今天的中国,每一天有价值近700亿元商品售出,国人创造近1600亿元的社会财富。这背后,是流水线上加班加点的工人,是田间挥汗如雨的农民,是奔忙在创业路上的年轻人,是穿梭于千家万户的快递小哥……亿万人为梦想打拼,才有了一个活力无限的中国。当然,人们也不会忘记见义勇为的“夺刀少年”、无惧歹徒的代课教师,以及众多“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中国好人,他们以自己的光与热,拨亮了崇德向善的价值之灯。志之所趋,无远勿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蛮拼的”,就是一种进取的志气,一种奋发的状态。站在2015的新起点上回望,我们曾热火朝天地干,在一穷二白的烂摊子上建立起一个新中国;我们凭着那么一股子劲,开启了激荡中国、震撼世界的伟大变革,夜以继日地“赶上时代”。“中国已回到它在人类历史上大多数时间里所占据的位置”,当中华民族势不可挡走向复兴的时候,一部荡气回肠的拼搏史、创业史,已经为中国故事写下了坚实注解。时针滴答不停。从元旦到现在,几天时间里,有深情的祝福,也有惨痛的事故;有公车改革的最新进展,也有一些地方欠薪等老问题的久拖不决。融入复杂现实去观察思考,时和势总体有利,艰和险在增多,正是今日中国前行的深刻写照。“我们的奋斗必将是艰巨的”,当此爬坡迈坎、闯关夺隘的关键阶段,气可鼓而不可泄,我们更加需要那么一种拼劲、闯劲、干劲。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关头勇者胜。新的一年,焕发担当精神,摈弃懒散不为,才能攻坚克难;发扬钉钉子精神,杜绝花拳绣腿,才能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增强创新意识,防止因循守旧,才能放开手脚打开局面。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蛮拼”不是蛮干,有定力有章法,远离功利浮躁,蹄疾步稳向前走,则突破必来,飞跃随之。光阴似箭。很快,我们又将挥别马年,迎来羊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羊”是吉祥之意,美好的汉字,如美、善、祥等都带羊字边。另一方面,羊又被赋予了无惧逆境、坚韧刚强等特质。细思这些文化积淀,何尝不蕴含着深刻启示——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坚忍不拔者,握有开启梦想的钥匙。新的一年和无穷的未来,属于“蛮拼的”中国,属于逐梦的你我。----《人民日报》(2015年01月06日04版)--3--让“初学心态”长相伴有位顶尖柔道大师临终前嘱咐弟子,“最后时刻”定要给自己系上白带。在柔道段位中,白带是初学者标志。大师是以此示意,始终保持初学者心态。1974年1月23日,竺可桢在病房中听研究高能物理的外孙女婿讲“基本粒子”。是年,他已84岁。爱人心疼地说:“你连坐都支持不住,还问这些干什么?”他说:“我知道得太少了!”两个星期后,竺可桢逝世。一个在地理学和气象学领域有着至尊地位者,在生命最后时光还因“知道得太少了”要补新知,足见其初学者心态多么强烈。初学者心态属于东方哲学思维,意在要求人无论有多大建树,都应像初学者般谦虚好学求上进。应放下“成功”,以空虚状态学习和容纳新事物;应放下“成见”,以开放心态接受各种新的可能性;应放下“身段”,以平等姿态去倾听。实践无止境,探索无止境。面对未知,人人都是初学者。术业有专攻,初学者心态不可或缺。求实明智,创新创造,都会因初学者心态而蓬勃生长。孔子学问渊博,但“入太庙,每事问”。李时珍为撰写《本草纲目》,见药工、樵夫、渔夫等也是“每事问”。李先念主管财贸工作期间,毛泽东赞其“把中国的人民币和其他各种钱财管理得非常好”,同样得益于“每事问”。“每事问”便是初学者心态外显,如此终不为大也才能成其大。无论是为学还是为官,若总以为自己地下天上全知,不肯随时随地当学生,哪里还能“有容乃大”。“兼听则明”,在不少治理领域,都有专家论证、听证会等制度保障。但如果没有初学者心态,那么听也只是一种装门面、走形式,听了也白听。比如在今日城市规划中,有些地方主政者依旧习惯于把自己当“总规划师”。尽管也搞专家论证,但“你有千条计,我有老主意”,事实上还是“主政者说了算,开发商算了说,建筑师算说了”。于是,在山顶开挖大湖,在山地建百米大道,在市中心盲目建奇奇怪怪的超高大楼……“糊涂规划”频曝,“城市名片”沦为“城市伤痛”,浪费巨大,后患无穷。对于一些领导干部来说,缺少初学者心态,归根到底还在于过分自大,把别人的意见当成对自己尊严的伤害,把群众建议当作对自己威信的挑战。如此不仅使自己失去了领导者应有的胸怀与格局,也在刚愎自用中遭遇“致命的自负”——相信自己全知全能全善,于是固执己见而昏话昏招迭出。面对新起点、新常态,各级干部当多些“本领恐慌”意识。惟有敬畏科学、敬畏人民、敬畏权力,焕发高度责任感,才能始终以初学者心态面对未知,不断汲取知识、增长本领。古人云:“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为学也好为官也好,都应让初学者心态相伴人生始终。这是美德和智慧,也是修养和胸怀。初学者心态有如深埋于土中的根,所有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精彩和赞叹,皆由此而发芽。----《人民日报》(2015年01月08日04版)--4--别做“不见外的中国人”挤公交地铁,踩到了别人,却没什么歉意;小区里遛狗,从不拴狗绳,因为“我们家狗不咬人”;餐馆中聚餐,声音惊扰四座,也不认为有啥不妥。类似现象,身边并不少见。概而言之,虽然不认识对方,虽然不在自个儿家里,却一点都“不见外”。许多时候,这并非个人品质问题。换个场合,这些不见外的人,往往又是很淳朴的熟人。亚里士多德曾说,悲剧的根源在于好人犯了错误。一些好人的不见外,不仅有伤公共文明,也容易导致许多意外:插队不见外,引发大打出手的后果;拥挤不见外,造成严重踩踏的惨剧;举止不见外,让别人对中国游客又爱又怕……不见外经常源于无意识。如果说,看不到问题是最大的问题,基于无意识的不见外,正是最需要反思的地方。有人把社交距离分为四种:亲密距离、社交距离、礼仪距离和公共距离。不同的距离,构成了一个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由熟悉到陌生的“差序格局”。许多不见外的人,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距离产生美”,使自己的言行举止与他人保持适当距离,既是一种礼貌修养,也是一种道德义务。也不难理解,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现代化的转型在中国尤为迅速,在工业化、城市化的浪潮中,许多人还没有准备好,就被带到了陌生人的世界。在全新的环境里,认识和理解“他人的自我”,学习与陌生人的相处之道,的确需要一个过程,但也是亟待补上的课程。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而,在公共场所,即便是自己习以为常,也应该考虑别人能否接受。比如,广场舞的音乐分贝,候客厅的脱鞋搁脚,马路上的超速加塞。“自由者,凡所欲为,理无不可。此如有人独居世外,其自由界域,岂有限制?……但自入群而后,我自由者人亦自由,使无限制约束,便入强权世界,而相冲突。故曰:人得自由,而必以他人之自由为界。”当年,严复将密尔的《论自由》翻译为《群己权界论》,抓住了自由的精髓。一个人在公共环境里,可以行使自己的自由,也要尊重别人的自由;有满足身心愉悦的积极权利,也有考虑别人感受的消极义务。相比于外在文明守则的宣传,内心文明理念的涵养,才更为根本持久,也更加广泛全面。上世纪90年代,在陕北地区的公交车上,经常有人颇为自然地吞云吐雾,一些妇女儿童则掩口遮鼻,对恼人的烟味无可奈何。这几年人们发现,车上抽烟的人基本上没有了。前不久,在北京某商场的电梯里,一个小孩大声说话,他妈妈没有因为“小孩本来就闹”去纵容,却在小孩耳边说,“这是公众场合,小声点”。笔者亲身经历的两个事例,前者表明,发展推动认识进步的意义,告诉我们保持乐观;后者则揭示,教育之于社会公德的重要,启示我们呵护未来。相比于熟人的交往,对待陌生人的态度,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教养;相较于物质生活的富足,日常举手投足的审美,更能折射一个社会的文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记住24个字固然必要,但更重要的是“落细、落小、落实”。电梯口的一次谦让,行车中的一次礼让,活动中的一次守时,--5--这样的行为看似平凡,却体现着宝贵的“他者意识”。也只有在一次次的积累中,我们才能更好地行使自由、传递友善、提升文明。----《人民日报》(2015年01月09日04版)别让“忏悔”来得太晚树上有10只小鸟,被枪打下一只,还有几只?按常理讲,其他小鸟肯定会被枪声吓跑,仍然有鸟留在树上的情形,只会发生在脑筋急转弯里。然而现实中,贪吃的“蠹虫”即便听到枪响也不知回头,直至被关进高墙中,才想念起自由的高贵,敬畏起法纪的尊严。翻阅一些腐败分子的“忏悔录”,他们的悔悟总是来得太晚。“世路无如贪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没人天生是坏人,不少后来落马者,在入党之前就已经很优秀,在领导岗位上也做出过像模像样的成绩,有的还评上过先进、当上过劳模、获得过荣誉称号。但“一陷贪墨,终身不可洗濯”,所有的荣耀都再无光泽。正如他们所述:“曾经信誓旦旦的诺言、振振有词的

1 / 6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