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56例药源性死亡病例分析具明玉1王少明1庄捷1黄旭慧1(福建省立医院药学科350001)[摘要]目的了解药源性死亡病例的情况。方法检索2005-2009年《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中的《CNKICHKD中国医院知识仓库》进行文献检索共收156例药源性死亡病例,按性别、给药途径、药品品种、致死药品品种分布、器官系统损害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所统计的药源性死亡病例中。静脉注射和口服给药所致死率为32.7%和38.5%,抗感染和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占总致死频次的41.0%和12.4%。结论应加强临床合理用药,防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死亡药源性疾病分析药物是诊断、治疗疾病的重要武器,理应安全有效,但由于药物的双重作用,使许多药物即使在质量检验合格、正常用法用量下,仍然会在部分患者中产生不良反应,严重者可致致伤致残,甚至死亡。ADR致死是一种最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据WHO统计,全世界有1/3患者的死亡与用药不当有关。国外ADR病例报告中,属严重反应的约占20%,其中38.44%死亡。我国每年有250万人因ADR而住院,其中19.22万人死亡,死亡率为7.69%[1],由此可见,药源性疾病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药源性死亡(drug-induceddeath,简称DID)指健康人或病情平稳的患者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或治疗过程中,因用药后出现药品不良反应(ADR)而引起的死亡,不包括因原患疾病或与ADR无关的死亡。近年来,随着药品品种不断增加,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也逐渐升高。本文对2005年一2009年,国内中文期刊中156例DID病例进行了统计和分析。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按分类词、主题词和关键词检索2004年一2008年《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中的《CNKICHKD中国医院知识仓库》。以单篇ADR例数≤5为标准,结果根据DID定义,剔除非正常用法、用量所致的死亡,获得符合DID定义的文献124例作为统计分析数据。根据DID的定义剔除57例(51篇)非正常死法、用量所引起的DID病例,所用检索词为:1.致死;2.不良反应,死亡;3.死亡,过敏;4.死亡,致;5.死亡,变态;6.死亡,药源性;1.2文献入选情况收集到因药品致死的文献126篇,共183例。根据DID定义剔除27例(21篇)非2/5正常用法,用量所引起DID病例,诸如服药自杀者,被迫服药中毒致死者,小儿擅自误用药品致死者及因农药,灭鼠药,杀虫剂致死者等。因此符合DID定义的合计共156例,即本文统计的基数。2结果2.1性别年龄分布数据处理:由于本研究仅涉及总体资料,不需统计推断,故仅用统计图、表对数据特征进行描述。本研究将2004—2008年,156例病例中,男性69例,女性83例,不详5例,年龄最小2a,最大87a,29-60a之间发生率最高,不详1例,平均年龄39.65a。性别方面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各年龄组病例数及构成见表1:从1—19岁年龄组开始,药物致死率随着年龄增长呈现逐渐上升趋势。表1患者的年龄组和性别的病例发生率性别年龄(岁)合计<11—1920—2930—59≥60男51115162269女31417183183合计8253234531522.2给药途径分布DID病例给药途径分布情况详见表2。表2给药途径分布情况给药途径例数构成比(%)口服6038.5%静脉滴注5132.7%静脉推注149.0%皮内注射63.8%皮下注射42.6%肌肉注射106.4%鞘内注射31.9%局部封闭10.6%吸入给药42.6%接触21.3%2.3致死药品品种分布涉及的药品94种,按《新编药物学》(第14版)分类,将其分为20类。由于部分3/5病例系介用2种以上药品致死,其致死药品均作一一统计,故药品致死频次(178次)大于实际死亡病例数(156例),详见表3。表3发生ADR药品品种及例次药物类别品种数致死频次构成比(%)抗微生物药257341.0%中枢神经系统药92212.4%中草药和中成药4158.4%抗肿瘤药384.5%激素及有关用药621.1%影响血液及造血系统药331.7%循环系统药563.4%影响免疫功能药442.2%消化系统药110.6%作用生殖系统药331.7%麻醉药及辅助药542.2%酶类及其他生化制剂463.4%营养药673.9%临床各科用药331.7%植物神经系统药121.1%泌尿系统药342.2%抗寄生虫药331.7%其他6126.7%合计941782.4受损器官系统分布按WHO国际药物监测工作中心药物不良反应术语(ADRterminology)器官分类代码}进行分类。DID病例受损器官系统分类情况详见表4表4DID病例受损器官系统分类情况(致死药源性疾病所累及系统分布)编码药品不良反应分类例次构成比(%)0100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710.9%0410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损害42.6%0420植物神经系统损害63.8%0600消化系统损害74.5%0700肝胆系统损害149.0%0800代谢和营养紊乱31.9%4/50900内分泌紊乱85.1%1010心血管系统一般损害63.8%1020心肌、心内膜、心包和瓣膜损害42.6%1030心率和心律紊乱42.6%1040心外血管紊乱53.2%1100呼吸系统损害2113.5%1210红细胞异常63.8%1220白细胞异常及其它有关损害74.5%1230血小板异常、出凝血方面的异常74.5%1300泌尿系统损害31.9%1420女性生殖器系统损害10.6%1700肿瘤31.9%1810全身性反应2717.3%1830免疫机制紊乱31.9%3讨论3.1性别年龄与DID发生的关系关于药源性疾病的易感人群,一般认为,老年人因自身特点易于发病,女性较男性易发生。由表1可知,男性略多于女性(1.18:1),与国内文献报道结果一致,高发年龄组主要为女性的41x-50x(14例)和61x-70x(16例)以及男性的51a-60x(16例)3个年龄组。老年人(61x-76x)38例,占总例数的23.89%。由于年龄的因素,老年人肾或肾外清除药物的能力降低[2],致使血药浓度增高或药物自机体的消除延迟,从而使药物副作用史易发生。因此,应加强高龄人群用药的临床监护,根据肾清除率调整用药剂量和给药间隔时问。3.2不同给药途径与DID的关系由表2可知,以注射方式给药致死频次最高,构成比为61.64%(98/156),这中问又以静脉注射构成比73.47%为最高(72/98),肌肉注射次之。1例为接触注射青霉素患者的尿液而致过敏性休克死亡。静脉注射给药奏效迅速,一般用于急症病情,同时危险性也较大,可能引起剧烈反应甚至形成血栓。提示临床用药应选择介适的给药途径,能日服的尽量避免注射给药。3.3与药物的关系由表3可知,致死药品品种数及致死构成比最大的为抗微生物药,其中以青霉素类药物的病例数最多(22例),占总例数的13.84%;其次是氨基糖昔类(16例),占10.06%。安痛定肌肉注射(3例)引起过敏性休克死亡,应引起警惕。在5种中草药中,致死8例,5/5有4例为清开灵注射液所致。中药由于其成分复杂,提纯难度大,特别是注射剂,在应用中尤其要密切注意和观察。值得注意的是,在12例青霉素致过敏性休克死亡中,有5例为皮试致死。青霉素皮试对预测、诊断青霉素过敏有重要的价值,但仍有个别病例在皮试过程中可能发生严重反应,甚至死亡[3]。青霉素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因此,在皮试前务必先问清药物过敏史,并做好抢救准备,必要时,先行划痕试验,以确保用药安全。药物联用均会发生相互作用,有的可使疗效增强或毒副反应减少,但大多数药物联用包含了小安全因素,可能引起小良反应ICI。本组小介理联用8例,占联介用药的32%。3.4与受损器官系统分类的关系表4统计数据显示,全身性反应、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引胆系统损害居前4位。全身性损害大多数为过敏性休克,导致的药物主要为抗微生物药,占此类药源性疾病的84.4%。呼吸系统损害中最多见的为呼吸困难和喉头水肿,占82%。在过敏反应症候群中,呼吸和皮肤反应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喉头水肿常是致死性发作的主要特征。本组资料38例过敏性休克病例中,有32例具有这一临床症状。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是最常见的小良反应,因本组分析病例为DID死亡病例,故统计排序与文献报道有偏差[4]胆系统损害主要为心功能衰竭,大多为抗结核药所致(9例)。提示在对患者抗结核治疗的同时,应密切关注患者引功能指标的变化。呼吸系统疾病用药累及的器官主要为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及皮肤组织;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疾病用药累及的器官主要为泌尿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用药累及的器官主要为呼吸、血液、循环系统[5]。可见,原发疾病与致死疾病问无明显的依赖关系,说明文献报道的个案死亡病例因果关系判断准确。药物安全性监测是医疗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应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特别是某些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6],加强药师在药物不良反应方面的临床思维,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参考文献:[1]孙言才,屈建,曾爱民.454例药源性死亡的分析[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1997,6(3):129一130[2]刘平.药物过敏性休克207例临床分析.中级医刊[J],1992,27(3):47—48[3]盛红彬.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药师的临床思维[J].中国药师,20(拓,9(10):947一948[4]任进民.环丙沙星致肝功能衰竭死亡1例[J]药学进展,1995,19(1):54[5]陈新谦,金有豫,汤光主编·新编药物学[M]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王士凡,孙定人,王功立主编·药物不良反应[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950~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