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综述一、核心素养的内涵(一)核心素养概念诞生的时代背景1.社会经济运作模式和人类职业世界发生深刻变化。人类的经济模式正快速转变为全球经济和知识经济,与此同时,伴随计算机和电子通讯技术的发展,人类的许多工作正在被机器所替代。2.信息通讯技术和全球化使人的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革。3.信息时代为个人自由或自我实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无穷尽的信息洪流、急剧加速的社会流动、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大量涌现的新职业等诸如此类的新事物为个人选择和个性自由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条件。另一方面,每一个人对于社会变化的适应力提出了空前的挑战。(二)世界知名核心素养框架的相关界定“核心素养”这个概念舶来于西方,英文词是“keycompetencies”。“key”在英语中优“关键的”、“必不可少的”等含义。“competencies”直译为“能力”,但从所包含的内容看,译成“素养”更为恰当。简言之,“核心素养”就是“关键素养”。为把握“核心素养”的时代内涵,让我们先来分析几个世界知名的核心素养框架的相关界定。1.OECD核心素养框架——实现成功社会与发展健全社会OECD(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最早启动对21世纪核心素养框架的研制工作,以实现个人成功生活与发展健全社会为基础。OECD确立了三类核心素养:(1)交互使用工具的能力;(2)在异质群体中有效互动的能力;(3)自主行动能力。三类核心素养的内在逻辑是人与工具、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2.欧盟核心素养框架——指向终身学习该核心素养框架主要包括:母语沟通能力、外语沟通能力、数学和科技基本素养、数字(信息)素养、学会学习、社会与公民素养、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文化意识和表现,并且每一素养又从知识、技能与态度(knowledge,skillsandattitudes)三个维度进行具体描述。该框架还指出,基本的语言、文字、数学、信息能力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学习如何学习”支持个体所有学习活动。3.美国核心素养框架——关注21世纪职场需求美国P21(ThePartnershipfor21stCenturySkills,2009)框架的核心技能、与之配套的课程以及支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彩虹图呈现,如图1。图中彩虹部分的外环呈现学生学习结果的内容,即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三个方面。这三方面主要描述学生在未来工作和生活中必须掌握的技能、知识和专业智能,是内容知识、具体技能、专业智能与素养的融合;每一项核心素养的落实都要依赖于基于素养的核心科目与21世纪主题的学习,即彩虹的内环部分;图中的底座部分呈现的四个支持系统,包括21世纪核心素养的标准与评价、课程与教学、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学习环境,它们构成了保证21世纪核心素养实施的基础。4.世界共同核心素养由29个核心素养框架中梳理出的18项核心素养,大体反映了全球范围内不同组织或经济体的政策制定者对未来公民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的基本判断和整体把握。所有框架共同倡导的核心素养有八个:协作,交往,信息素养,社会和文化技能,创造性,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开发高质量产品的能力。倘若做进一步提炼,可化简为四大素养:协作,交往,创造性,批判性思维。这四大素养称之为“21世纪4C’s”。(三)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界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四)核心素养的本质1.核心素养是关键素养,不是全面素养。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三维目标、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等中间的“关键少数”素养,是各种素养中的“优先选项”,是素质教育、三维目标、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等的“聚焦版”。2.核心素养反应的不仅是“个人需求”,更是反映的“社会需求”。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素养”,只有具备这些素养,学生才能成功地适应社会,在自我实现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发展。3.核心素养是“高级素养”,不是“低级素养”,甚至也不是“基础素养”。核心素养之所以是“高级素养”,有两个原因:(1)核心素养是跨学科的,高于学科知识;(2)核心素养是综合性的,是对于知识、能力、态度的综合与超越。学生的发展需要这些高级素养,国家参与竞争更需要这些高级素养。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一)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修订中的各学科高中课程标准都以核心素养为基础来设置课程的内容和目标。这一举措与以往的课程内容和目标的主要区别在于,除了重视发展学生的学科能力以外,还凸显了课程的育人价值。甚至可以这样说,育人价值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所谓学科的育人价值,是指某个学科的课程内容除了使学生学习某些学科知识和发展学科技能之外,还要促进学生在心智能力、情感态度、思想品德、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发展。对于中国人来说,英语是一门外语,学习英语有利于我们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国家安全等领域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也有利于我们通过英语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但是,中小学的英语学科和英语课程,除了使学生把英语作为交流工具来学习以外,还具有多重的育人价值。大家都知道,母语的作用绝对不只是帮助我们交流。母语是我们思维的工具。另外,母语与我们的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同理,英语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也与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英语的过程是学生接触其他文化、形成跨文化理解意识与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为了全面体现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有关核心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现实需求,修订后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待颁布)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归纳为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见下图)1.语言能力语言能力主要是指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进行理解和表达的能力。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核心”。语言能力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它既包括过去常说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也包括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还包括语言意识、交际身份意识等。具体地讲,语言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英语和英语学习的一些意识和认识,例如,对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的重要性的认识,对学习英语的意义与价值的认识,对英语与文化、英语与思维之间的关系的认识;(2)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特别是运用英语语言知识建构和表达意义的能力;(3)理解各种题材和体裁的英语口语和书面语篇的能力;(4)使用英语口语和书面语进行表达的能力;(5)通过语言建构交际角色和人际关系的能力。关于语言能力的内涵,有几点需要特别关注:第一,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知识。语言知识不局限于语音、词汇和语法层面的知识,还包括语篇知识和语用知识。Bachman和Palmer提出的语言能力模型就包括很多重要的语言知识,其中包括语篇知识和语用知识。第二,语言能力的界定不仅强调了语言知识的学习,而且特别注重语言知识在建构和表达意义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就是说,语言使用者究竟是如何利用语音、词汇、语法、语篇、语用等方面的知识来表达意义的。第三,在语言技能方面,特别强调对语篇做出的反应。过去更加强调对语篇的理解,即知道语篇表达了什么意义,而不太重视读者对语篇表达的意义应该做出的反应。也就是说,我们读一篇文章之后,应不只停留在理解上,还要对语篇内容有自己的思考、判断和分析。第四,要注意语言能力描述中反映不同思维层次的目标,如“阐释和评价语篇中的主要信息和观点”“评价事实与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和比较语篇中的主要信息和观点”“理解事实与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区分语篇中的事实与观点”“找出语篇的主要信息和观点”。要准确把握这些目标描述中使用的“阐释”“评价”“分析”“比较”“理解”“区分”“找出”等描述词语的内涵差异。第五,强调语篇的人际意义。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与其说是读者与文本互动,不如说是读者与文本的作者互动。既然是互动,那么作者与读者总是以一定的角色进行互动。换句话说,作者在创作语篇时,总要直接或间接地体现自己的角色,也会为期待的目标读者设置角色。这就是语篇的人际意义。对很多英语教师来说,这些概念可能有些陌生,但其中的道理应该并不难理解,只是在过去的英语教学中不太重视。2文化品格文化品格核心素养不仅仅指了解一些文化现象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包括评价语篇反映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解释语篇反映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比较和归纳语篇反映的文化,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场与态度、文化认同感和文化鉴别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化品格的内涵超越了以往所说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虽然文化品格的某些方面显得抽象和宽泛,但文化也是可教授的,教授的重心在于通过学习者对获取的信息加以思考,为不同的文化信念寻找合理性解释,从而增补、丰富自己的知识信念系统。3思维品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学习和使用语言要借助思维,同时,学习和使用语言又能够进一步促进思维的发展。学习和使用母语以外的语言,可以丰富思维方式,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英语教育界人士广泛认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很多活动能够促进学习者思维能力的发展。作为核心素养的思维品质,既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思维能力,也不同于语言能力中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而是与英语学习紧密相关的一些思维品质,例如,理解英语概念性词语的内涵和外延;把英语概念性词语与周围世界联系起来;根据所给信息提炼事物共同特征,借助英语形成新的概念,加深对世界的认识;根据所学概念性英语词语和表达句式,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用英语进行理解和表达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培养通用思维能力(如识别、理解、推断),而且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英语使用者(不一定是英语本族语者)独有或擅长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4学习能力21世纪的公民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发展英语学习能力尤其重要。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对中国的中小学生来说,学好英语并非易事。因此,掌握英语学习的要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显得尤其重要。需要注意的是,作为核心素养的学习能力,并不局限于学习方法和策略,也包括对英语和英语学习的一些认识和态度,例如,对英语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和持续的兴趣,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成就动机,能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有主动参与语言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另外,除了使用学习方法和策略以外,还要能够监控方法和策略的使用情况,评估使用效果,并根据需要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用“学习能力”的概念取代以往几个版本英语课程标准中的“学习策略”,进一步突出了学会学习的重要性。学生不仅需要在学英语、用英语的过程中使用学习策略,而且要形成学习英语的能力,为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学习创造有利条件。语言能力是学科基础,文化品格是价值取向,思维品质是心智特征,学习能力是发展条件,这四个部分缺一不可,相互融合,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带来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变革在课程目标确定后,构建与课程目标一致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成为关键。因此现有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需要改变。1.学习内容:改变脱离语境的知识学习,将知识学习与技能发展融入主题、语境、语篇和语用之中,促进文化理解和思维品质形成,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指向核心素养培养。2.学习方式:走向整合、关联、发展的课程,实现对语言的深度学习(即语言、文化、思维的融合)。3.教学方式:融育人目标于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之中。总体来说,学生应以主题意义探究为目的,以语篇为载体,在理解和表达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融合知识学习和技能发展,通过感知、预测、获取、分析、概括、比较、评价、创新等思维活动,构建结构化知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形成文化理解,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对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