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周三多管理学知识点-夜雨整理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目录:第一篇:总论(共6章)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1.管理的定义: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2.管理的职能(5种):决策,组织(根本职能),领导,控制,创新(管理循环的轴心和原动力)。3.管理的二重性:1,自然属性: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客观需要;2,社会属性: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目的是使人与人、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更和谐。4.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5.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岗位所需),人际技能(与人打交道),概念技能(设想观点,抽象关系)。各层次所需技能比例图。6.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归纳(应用最广),试验(霍桑研究),演绎(建立经济模型)。7.管理的基本特征:有意识有目的,有效,本质是协调,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8.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方法。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1.古典(科学)管理理论:(1)泰罗《科学管理原理》,把人看作纯粹的经济人,主要解决生产现场的监督控制问题。(2)法约尔《一般管理与工业管理》,组织管理理论,十四条原则(分工,权利与责任,纪律,统一命令,统一领导,个人服从整体,报酬公平,集权,等级链,秩序,平等,人员稳定,主动性,集体精神)。2.现代管理思想:(1)行为科学学派(综合性学科,各种知识来研究人)。埃尔顿梅奥-人群关系论(霍桑实验:找出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寻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人是社会人;存在非正式组织)。主要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工作的外部环境;激励因素:以工作为中心的个人感觉),麦格雷戈-X理论(人是坏的,要严格控制),Y理论(人是好的,要满足其需求),洛尔施-超Y理论(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不同,管理方式要由工作性质、成员素质决定),威廉大内-Z理论(管理当局与职工的利益是一致的,两者的积极性可融为一体)。(2)管理科学学派。主导思想:使用先进的数理方法及管理手段,使生产力得到最合理的组织,获得最佳经济效益,较少考虑人的行为因素。(3)决策理论学派。赫伯特西蒙,主要观点:管理就是决策;决策分为程序性和非程序性决策。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1.系统原理。特征:集合性,层次性,相关性。要点:整体性原理,动态性原理,开放性原理,环境适应性原理,综合性原理。2.人本原理。主要观点:职工是主体,职工参与是关键,发展人性是核心,服务于人是根本目的。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3.责任原理。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要合理,三个因素:权限,利益,能力。职责与三因素的关系:责权利三角定理。4.效益原理。效益:有效产出与投入的比例关系。分为两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效益是管理的根本目的。第四章:信息化管理1.信息化: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相结合,将组织活动过程数据化数字化,通过信息系统加工处理成信息资源,提供给组织各层次人员,有助于决策和行动,实现效率和效益。2.信息化发展指数:五类,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应用消费,知识支撑,发展效果。计算方法:简单线性加权(对每个具体指数的标准化值加权平均得出总指数)。3.几个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客户关系管理系统(SR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办公自动化系统。4.云计算的三种模式: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第五章: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第六章:管理的基本方法1.法律方法。特点:严肃,规范,强制。2.行政方法。以权威和服从为前提,实质是通过行政组织中的职务、职位进行管理,特别强调职责、职权、职位,而不是个人能力、特权。特点:权威,强制,垂直,具体,无偿。行政方法的本质是服务。3.经济方法。根据客观经济规律,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调节经济主体间关系,获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手段:价格,税收,信贷,工资,利润,奖金与罚款,经济合同。特点:利益,关联,灵活,平等。4.教育方法。按一定目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有计划的活动。目的是让受教育者的行为符合管理要求。特点:强制,示范,群体,个体,自主。5.技术方法。实质是把技术融入管理,利用技术辅助管理。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控制技术。特点:客观,规律,精确,动态。第二篇:决策(共3章)第七章:决策1.决策是管理的本质,遵循满意原则。2.决策类型:长期-短期,战略-战术-业务,集体-个人,初始-追踪,程序化-非程序化,确定-风险-不确定。3.决策特点:目标性,可行性,选择性,满意性,过程性,动态性。4.古典(规范)决策理论: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忽视非经济因素的作用。5.行为决策理论:把决策视为一种文化现象。西蒙-有限理性模式,林德布罗姆-渐进决策模式。6.回溯决策理论(隐含最爱理论):彼得索尔伯格。为已作出的直觉决策证明其合理性的过程,说明了直觉在决策中的作用。7.集体决策方法:头脑风暴法(一群人广开思路),名义小组技术(独立思考,按次序陈述,最后投票),德尔菲技术(专家组意见)。8.活动方向决策方法: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政策指导矩阵。9.活动方案决策方法:确定型(线性规划,量本利分析法),风险型(决策树法),非确定型决策方法(悲观小中取大法,乐观大中取大法,最小最大后悔值法)。10.计划与决策的关系:决策是计划的前提,为计划提供依据;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为决策的实施提供了组织保证。二者相互渗透,紧密交织。第八章:计划与计划工作1.内容5W1H:what,why,who,where,when,how.2.计划类型:长期-短期,业务-财务-人事,战略-战术,具体-指导,程序性-非程序性。3.计划的层次体系:使命-目标-战略-政策-程序-规则-方案/规划-预算。4.计划编制过程:确定目标-认清现在-研究过去-预测并确定前提条件-拟订和选择可行性计划-制订主要计划-制订派生计划-制定预算。第九章:计划的实施1.目标管理:彼得德鲁克。2.目标的性质:层次,网络,多样,可考核,可接受,有挑战,伴随信息反馈。3.目标管理过程:制定目标-明确组织作用-执行目标-成果评价-实行奖惩-制定新目标开始新循环。4.计划方法:(1)滚动计划法:根据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定期修订未来计划,逐期向前推移。加强计划弹性,提高应变能力。(2)网络计划技术:绘制网络图,找出几条路线。箭头是工序,圈是事项,形成的通道是路线。(3)业务流程再造(BPR):哈默和钱皮,以业务流程为改造中心,以关心客户需求和满意度为目标,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根本彻底的再设计,建立全新的过程型组织机构。步骤:观念再造-流程再造-组织再造-试点和切换-实现远景目标。第三篇:组织(共4章)第十章:组织设计1.管理幅度:有限的直接领导的下属数量。2.管理层次:一层层的受托人形成。与组织规模成正比,与管理幅度成反比。3.两种基本管理组织结构形态:扁平结构,锥形结构。4.组织设计的任务:职务设计与分析,部门划分,结构形成。5.组织设计的原则:因事设职和因人设职相结合,权责对等,命令统一。6.经营战略对组织设计的影响:保守型战略-高度集权,风险型战略-分权控制,分析型战略-集权与分权相结合。7.技术对组织设计的影响:生产技术,信息技术(扁平化,下属较大工作自主权,专业人员比率提高)。8.发展阶段对组织设计的影响:创业阶段,职能发展阶段,分权阶段,参谋激增阶段,再集权阶段。9.规模对组织设计的影响:规范化,分权化,复杂化,专职管理人员数量激增。10.部门化:职能,产品,区域,综合标准与矩阵组织(纵向职能系统,横向项目系统)。11.制度权力与组织中的管理职位有关,与占据这个职位的人无关。只可向直接下属发布命令。12.分权的途径:制度分权,授权。第十一章:人员配备1.人员配备程序:确定需要量-选配人员-制定实施人员培训计划。2.人员配备原则:因事择人,因才器使,人事动态平衡。3.管理人员选聘程序方法:公开招聘-粗选(谈话)-知识能力考核(情景模拟/案例分析法,包括处理公文测验和无领导小组讨论)-民意测验-选定人员。4.管理人员的考评:贡献考评,能力考评。5.考评程序方法:确定考评内容-选择考评者-分析考评结果,辨识误差-传达结果-建立人才档案。6.管理人员培训目标:传递信息,改变态度,更新知识,发展能力。7.培训方法:工作轮换,设置助理职务,临时职务与彼得原理(在实行等级制度的组织里,每个人都想爬到力所不逮的层次)。第十二章:组织力量的整合1.正式组织:以成本和效率为标准,理性原则。2.非正式组织:以感情和融洽关系为标准,感情因素。3.积极发挥非正式组织作用:允许、鼓励存在,努力使之与正式组织吻合;建立宣传正确组织文化,影响非正式组织行为规范,引导其提供积极贡献。4.直线关系:由管理幅度的限制而产生的管理层次之间的关系。是指挥与命令的关系,授予直线人员决策和行动的权力。5.参谋关系:具有不同专业知识的助手。是服务和协助的关系,授予参谋人员思考、筹划和建议的权力。6.委员会:综合意见提高决策正确性,协调职能加强部门合作,代表各方利益诱导成员贡献。第十三章: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1.组织变革类型:战略性,结构性,流程主导性,以人为中心的变革。2.组织变革目标:使组织整体、管理者及成员对外部环境更具适应性。3.变革内容:人员,技术与任务,结构。4.变革过程:解冻(心理准备)-变革(行为转换)-再冻结(行为强化)。5.变革程序:组织诊断发现征兆-分析因素制订方案-选择方案实施变革-评价效果及时反馈。6.组织冲突类型: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冲突,直线与参谋的冲突,委员会成员间冲突。分清建设性冲突和破坏性冲突。7.组织文化: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的总和。8.组织文化特征:超个体的独特性,相对稳定性,融合继承性,发展性。9.组织文化结构:潜层次(精神层)-表层(制度层)-显现层的组织文化载体(物质层)。10.组织文化内容:价值观,组织精神,伦理规范。11.文化的社会化:组织通过一定形式向员工灌输某种价值观念。预社会化:在招聘新员工时就分析其行为特征,判断是否与企业文化一致。12.组织文化的塑造:选择合适价值观标准-强化员工认同-提炼定格-巩固落实-不断丰富完善。第四篇:领导(共3章)第十四章:领导与领导者1.领导的作用:指挥,协调,激励。2.领导集体构成:年龄,知识,能力,专业结构。3.领导方式:专权型,民主型,放任型。连续统一体理论:从专权到放任中间存在多种过渡类型。4.管理方格理论:任务型,乡村俱乐部型,中庸之道型,贫乏型,团队型。5.权变理论:领导和领导者是某种既定环境的产物。S领导方式=f(L领导者特征,F追随者特征,E环境)。菲德勒模型:领导环境决定领导方式,环境较好-低LPC型,即工作任务型;环境中等-高LPC型,即人际关系型。第十五章:激励1.激励力=效价(对预期成果的偏爱程度)X期望值(达到预期成果的概率)。2.人的行为B=f(P自身特点,E所处环境),力场理论:减少遏制力,增强驱动力。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4.弗鲁姆-期望理论:只有当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能给他带来有吸引力的结果时,他才会采取这一特定行为。5.亚当斯-公平理论:自己的报酬/投入=别人的报酬/投入。6.斯金纳-强化理论:人的行为是其所获刺激的函数,刺激有利,行为重复出现;刺激不利,行为减弱消失。正强化,负强化。7.波特和劳乐-激励模式:要使激励产生预期效果,要同时考虑奖励内容、奖励制度、组织分工、目标设置、公平考核、个人满意程度。第十六章:沟通1.沟通过程:发送者提供信息-译成符号-传递-接收者接受-接收者译成特定信息-接收者理解-发送者反馈。2.沟通类别:工具式-感情式,口头-书面-非言语-体态-语调-电子媒介,下-上-平行,单向-双向。3.非正式沟通特点:快速,准确,满足职工需要,片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