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真善美中国传统文化即国学“国学”一词,古已有之。所谓国学,一般是指以儒学和道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当今“国学”之意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为载体,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社会价值观与道德伦理观的思想体系。国学乃是中华之学,沉淀了最精华的中华文化和思想。国学是大人之学,我们要学习国学中蕴含的真、正、善、光明、美。国学的内涵就是让我们认清本来的自己。国学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即便取其沧海一粟,也是很复杂的课题。以思想教育和道德规范所形成的“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便是国学当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谈到国学,我们会想到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道德经》,为春秋时期老子所著,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被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对中国的哲学、科技、政治和宗教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德经》中主要论述的两个问题就是“道”与“德”,“道”不仅是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道的方法;“德”不仅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也是修道者所拥有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的方法等。老子以《道德经》教授人们修道的方法,德便是修道的基础,而道是德的升华。从“道”和“德”的学习中提高人们为人处世、治家、治国的能力。古人亦有云:“伯阳五千言,读之甚有益,治身治国,并在其中。”●文化就是把自己身上的东西,几乎是一滴一滴注入人的血管,把感情注入感情,把灵魂注入灵魂。除了生存之外,我们还有另一个星空。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俱妍。”要研究中国的文化,一定要从认识身边的小事开始。我们人类从自然界脱胎,就进入到文化的孕育之中。自然人一旦成为文化人,就要比其他生物多出了几百倍的兴奋。我知道有一种候鸟,为了寻找适合于自己生活的夏天,每年都往返于北极和南极之间,行程超过三万五千公里。但是,我们人类却有感觉、直觉和知觉三套感官,在意志力的驱动下,每年的来往又何止于千万里。文化是一种高级的生存形式,它让本能和犯罪的时代离去,却又成百倍、成千倍地放大了人的能量。文化触发了人的好奇心,它唤醒瘫痪了的意志,揭开魔术师的咒语。人不再健康欠佳了,他具备了更加完备的生命力、更加深奥的想象力和更加集中的创造力。对生活真正产生决定意义的,都是身边这样的小事。这种小事里面有着非常清晰的脉络,直接解救每个沉沦的灵魂。中国文化中的每一种精华,其实,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听命于这样的朴素诗。从这样的小事里面,我们感受到了独一无二的精神幸福。在这里,幸福是一种丰富、一种和谐、一种传染、一种令人一生都无法忘怀的感情传递。幸福使人和人走近,走到了一起,结成了一个家庭、一个部落、一个民族。幸福触动了人最底层的根基,于是就在适当的时候,最为深刻地表现出人性。在这个意义上,正如一位哲人所说:历史,无非就是人性的不断改变而已。这样,中国文化的美就突显出来了。它的基调,就是和谐。和谐能使冷漠的心灵流动,和谐也使热爱自由的民族联盟。和谐造就了一种高情感的文化类型,它超越了个人,并使个人在公益的高峰体验中被赋予了关于自由的全部权利。●女娲用自己的生命开启了中国文化的大门,她成为一个奇妙的网,让人走到了一起,开始建造自己幸福家园的伟大事业。中华民族的每个分子都在向这面无私的旗帜靠拢。人是有根基的,这个根基不属于自我而属于团体,在中国人那里,被称为文化的,往往是那种可向往又超自我的生活形态。那是一个流传得非常久远的故事了。在远古的某一天,世界变得可怕,来势汹汹的洪水让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绝望。一个勇敢的妇女挺身而出,她带领我们的先辈治理了泛滥的洪水。她精疲力竭,终于倒下,但是那倾泻罪恶的天眼也终于被她用生命堵上。她有一个美丽的、音乐般的名字“女娲”,这个名字之中蕴藏着一种巨大的力量,它是永恒的明镜,从此高悬在中华文化的头顶。中华民族从此开始了一种以精神生活为生活激情的生活方式,在女娲的自我解体中,被大水卷成混茫的人们开始清澈了。女娲用自己的生命开启了中国文化的大门,她成为一个奇妙的网,让人走到了一起,开始建造自己幸福家园的伟大事业。中华民族的每个分子都在向这面无私的旗帜靠拢。一批又一批古代的工程学院院士,开始了与天奋斗的劳作。其中,大禹治水,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共工怒触不周之山。就这样,一个远古的人类家园模模糊糊地呈现出来了。经过特殊的浓缩和提炼,这些富有创造力的科学家被奉为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每一个这样的人物背后都有史诗,每一页这样的史诗之中都有精神的神秘转化。中华民族文化的空白就这样被佳酿填满了:人是有根基的,这个根基不属于自我而属于团体,在中国人那里被称为文化的,往往是那种可向往又超自我的生活形态。这种精神经历了千万年,在风和雨的氛围中依然存在。20世纪,一位中国的哲人站立起来。他看了看代表中国文化一极的昆仑山,表现出很强烈的感情。他说:要是有一把倚天长剑多好啊,那就可以把你裁为三截:一截赠美,一截遗欧,一截还中国。太平世界,寰球同此凉热。真追求真实是人的本性,也是一种生命的体验。人们追求本真的存在,这种存在具有明显的目的论特点,这就是真的价值意义,体现为人的本性与终极价值的统一,是精神对心灵的规定。●真这个字在中国文化里,象征的含义要高过现实的含义。在中国文化的语境里,有一个字就突出了,那就是“真”。真这个字在中国文化里,象征的含义要高过现实的含义。在这里,“当真”一词显然是一种假设,其后面是一个君临一切的框架,大可以作为检验万物的标准。真不是英语中true或real的含义,它显然指向一种更高的存在。中国人所说的真,不是事物表面呈现出来的真,也不是西方的罗宾汉所说的那种“真性情,真血性”,而是指在真实的背后、但对真实起到重要作用的那个更高存在。中国人是懂得、承认并且认识这个背后的存在的,所以就有“认真”和“较真”这一说。从真的字形里,可以看出这是一棵从根基里长出来的树,真在这里的意思,既是一种梦想,又是一种结果;既是一种可能,又是一种现实。求真的理念使中国人对一切虚情假意表示出愤恨。认真而不认假,信实而不信空,使得中国的信达之士不会在意别人的甜言蜜语、挑拨是非。中国的好男儿都是这样的,他们心灵高尚、成熟理性、无私为他、敢负责任,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私欲。没有私欲的感情是最伟大的,因为他只求给予、不求接受,要比那些一见美丽就要摘采的人高尚得多。具有这样高尚情操的人完全不是“”,因为他们根本就是些饱满的人,尽管他们“大丈夫何患无妻”,却总有真心爱他们的女孩让他们“善有善报”。这就是爱情的辩证法。我以为国学当中的真,是要真诚待人,真心处事,回归最真实的自己。尽管许多国学的著作里没有直接用到“真”这个字,但是在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真”的精神。“修身”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真”。修身指的是修养身心,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古人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的修身就是择善而从,博学于文,并约之以礼。而修身的本质是改掉自身的恶习,提高自己的意志力,自省自律身心言行的过程。修身不是说让自己一定要达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那种圣人的高度,而是让自己在修身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品德和性情的修养,抛弃自身懒惰、轻浮、骄傲自大等等的缺点,从而能够树立起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所谓君子不可不修身,如果说修身是本,那么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末。修身也是国学当中求“真”的一个重要方法。善铁肩担大义(担当)责任与美和真一样,在中国人那里,善也是一种标准,指的是一种通过高情感凝结而成的高度和谐。和谐这个词和秩序不同,它的基础是美学而不是法律,是自愿而不是强迫,是个人意志加入善的海洋而不是群体意志对于个人自由的限制。善这个词在中国文化里是不可多说的,因为这个标准太高,多说了就容易导致轻浮。在这里,善不是好心的意思,也不是西文中所说的那种good,mercy或wonderful的意思。善只是一种“自明”。这样的真、善、美,在我们这里是完全精神化了:在诗和画的抽象之中,在情与爱的分享之中,我们的美变得如此透明和清澈。光、美、爱、灵魂都交织在一起,把历时性的东西变成了共时性的东西,于是永垂不朽、高不可攀。“人之初,性本善”。这是所有人都能够朗朗上口的一句话,也是古代学者对人们本性之始的看法,认为所有人在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的,性情也都相近。所谓的恶,都是人们受到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才慢慢改变本来的善,从而演变为诸如偷盗、邪淫、妄语、贪欲、嗔忿等一类的恶。没有谁是从一出生就是“恶”的,许多人都是受到糟糕的家庭状况或是生活环境才影响到自己本来的善,又或者是因为一些坎坷和痛苦的遭遇才使得自己的善被低劣环境中的恶所吞蚀,才造就了所谓的“恶人”。“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标志,也是许多文人墨客有志仁士崇尚的道德境界。“上善若水”语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将水比喻成善,最高尚的善就如同水一样,使万物受益又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老子认为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就像水一样,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样的心态和像水一样的行为。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愿意做别人不愿意做得事情,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同其他人争名声争功力,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道德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出自于《周易》,意谓大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也应当刚毅坚韧,发奋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该增厚自己的美德,容载世间的万物。现如今“厚德载物”意思就是说,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多数用来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善是“仁义礼智信”五德所表征的根本。如若人人都能够修养身心、与人为善,去学习并理解“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精神和意蕴,从国学的熏陶中回归自我,不被俗世中的“恶”所侵蚀自己的本心,我相信每个人都将是诚信、友善的。美与诗性生存真与善的感情一旦渗透到文学和艺术之中,就有了中国的诗和中国的画。在这里,艺术美只有作为一种精神意境的寄托才有可能存在。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传统绘画里,中国人不画油画、不画人物肖像画?可以综合回答如下:中国人的意念是这样的,一切世俗的劳绩,一切改善肉体生存的勤劳,都不那么值得写,至少不能通过描写个人来歌颂。因为那是众人的工作,是时代整体的工作,是集体的生存方式,因此,它不可能、也不可以归诸于一个人的身上。在追求整体和谐与完美的人眼里,那个代表时代精神的人格,也只能是属于集体性的。相反,对于风景的描绘却比单纯地描绘个人要广阔得多,在那里,人有想象的空间,有经久不衰的精神。为了集体,身上的东西都可以慷慨地给出,而且也不值得一提,但想象的意境、哲理的神思就另当别论了。艺术家们告诉我们,中国人早就拥有了画油画的才具,并非他们不会画,而是不愿画,因为油画的颜色太突出,形象太逼真,因此反而无法表现诗画中的意境。一首诗,必须要写得短,因此词不如诗,七绝不如五绝,否则无法表现简约和不俗。一幅画,必须兼有势态、情境和意境,否则无法表现高尚。这些风格之中其实大有深意,它体现了一个艺术理念:只有浓缩了的精华才能揭示强烈的、集中的、抽象的表现,因此,中国的画和中国的诗,都不是再现而是表现:在这个集中的浓缩点中,就像那透过了聚光镜的光线,天、地、人高度统一了。一个更为绝对的理解进入了艺术表现之中,从而加强了艺术表现力的广度和深度。接下来的问题是绘画和诗歌都表现得那么抽象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肯放弃使用象形文字?我并不认为这是出于中国人不会使用字母,或者是中国人不能理解抽象事物。善于和惯于用诗画表现抽象精神的中国人不使用字母文字,正说明那完全是一种理性选择的结果。在这个问题上,我的答案令人惊异:那完全是为了传递感情的需要。中国人最“重情重义”,因此就要用画图来表达感情,以便表达善意。与符号文字相比,象形文字更直接、更生动、更形象,因此用来进行感情沟通,也要比用符号来传递快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