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平谷区2016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9页,五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在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姓名和准考证号。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5.考试结束,请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一、基础·运用(共20分)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5)题。(共10分)中国的书法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它是具体的(zàoxíng)艺术,通过点画的组合而构成千变【万】化的图象,表现出人们对于平衡和倚侧、协调.和矛盾、统一与变化、整齐与(cuòluò)、疏散与紧密等种种形态美学的认识;它又是抽象的表意艺术,仅凭着线条的流动而展现作者的情感心绪与品格修养。这就决定了书法的支撑点有两个:一为技术,二为境界。前者很重要,它保证了法度的确立;而后者则是决定①,它展示人的灵魂和真实的内心世界,因此它超越于技术之上,是决定书法品质中那一层形而上意义的更加重要的因素。王羲之《兰亭序》书于逸气满怀、兴味酣浓之时,其胸中快意与淡淡的伤感倾.泻淋漓;颜真卿《祭侄文稿》书于声泪俱下、②之时,其胸中失去亲人之痛与对叛匪逆贼之恨交织奔涌;苏轼《黄州寒食诗帖》书于人生失意凄苦、生死难测之时,其胸中孤寂绝望的悲观与难卜未来的抑郁,从深沉低吟到放声倾诉,恸彻心扉。这些墨迹的完成均没有形式设计之反复推敲与深思熟虑,一篇即兴手稿,一篇亡者悼文,一篇自书诗文,却成了书法史上的盖世华章,原因何在?只有一个答案:情动难耐之刻,书于必书之时。(1)对文中加点字读音和【】内字笔顺的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协调.(diào)倾.泻(qīng)“万”字的第2画是“丿”B.协调.(tiáo)倾.泻(qīng)“万”字的第2画是“㇆”C.协调.(tiáo)倾.泻(qǐng)“万”字的第2画是“丿”D.协调.(diào)倾.泻(qǐng)“万”字的第2画是“㇆”(2)文中根据括号内的拼音书写汉字,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造型错落B.造形错落C.造形措落D.造型措落(3)根据语意,分别在文中横线①②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书法艺术精神高度的因素撕心裂肺B.书法艺术高度精神的因素满腔悲愤第2页C.书法艺术高度精神的因素撕心裂肺D.书法艺术精神高度的因素满腔悲愤(4)在下面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将这副对联补充完整,正确的一项是()(2分)墨流笔端,纸上挥洒;情到心间,。A.意中抒发B.字中点画C.字中抒发D.意中点画(5)上文中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多承赞誉。但他更为人称道的还是楷书——颜体。颜真卿的楷书,方正茂密、雄秀端庄、浑厚大气,将盛唐气象展露无遗。颜体的笔画很是独特,横画略细,饶有筋骨;而竖、点则略粗,显得厚重丰腴。请选出下面四幅书法作品中,属于颜真卿楷书的一项()(2分)ABCD2.下面是某班级社会实践活动——参观故宫匾额的构思框架。请你以班长的身份,依据“构思框架”向同学们提出要求,布置任务。(要求:用“既……又……”的句式写成一段话,不超过70个字)(3分)3.古诗文默写。(共4分)(1)马作的卢飞快,。(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分)第3页(2),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1分)(3)《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的美景,先说它包含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接着用“,”来描写湖面水势浩淼、宽阔无边的景象。(2分)4.京东平谷有着万亩桃林。四月下旬,徜徉林间,花海虽已退潮,落花纷纷;但那茵茵绿草与满地花瓣儿交相映衬,芳香四溢,煞是喜人。若你见到眼前的情景,会想起哪两句古诗文?简要说说此种情景为什么会让你联想到这两句古诗文。(3分)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共10分)曹玮知镇戎军日①,尝出战小捷,虏兵②引去。玮侦虏兵去以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③,缓驱而还,颇失部伍④。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⑤军。不若弃之,整众而归。”玮不答,使人候⑥。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玮愈缓,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虏军将至,使人谓之曰:“蕃军远来必甚疲,吾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⑦决战。”虏方苦疲甚,皆欣然,严军歇良久。玮又使人语之:“歇定可相驰矣。”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遂弃牛羊而还。徐谓其下曰:“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比其复来,几⑧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⑨。吾以此取之。”(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注释】①曹玮知镇戎军日:曹玮主管镇戎军时。知:主管。镇戎军:地名,今宁夏固原,宋时边地重镇。日:……的时候。②虏兵:敌军。③辎(zī)重:军用器械、粮草、营帐等的统称。④部伍:兵士的队伍行列。⑤縻(mí):束缚。⑥候:侦查。⑦少选:一会儿。⑧几:接近。⑨阑:残尽。5.下列各选项两句话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若.乘锐便战若.为佣耕B.遂.弃牛羊而还遂.逐齐师C.乃.止以待之乃.不知有汉D.虏方.苦疲甚今齐地方.千里6.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1)比.其复来比:第4页(2)尝.出战小捷尝: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1)故为贪利以诱之。翻译:(2)歇定可相驰矣。翻译:8.选文主要通过①描写来表现曹玮这一战斗指挥者的形象,突出其用兵谋略和作战经验。他巧施计谋:首先故意“②”,用假象迷惑敌人;接着以此引诱敌军“③”,造成敌人的疲劳;最后当敌军追击而来时,又请对方“④”,从而麻痹敌人的斗志,一举歼灭。(①空用自己话回答,②③④空用原文回答)(4分)三、名著阅读(共10分)9.判断下面寓言的内容符合下列选项中的哪一句,并说明理由。(4分)《狼来了》讲了一个放羊娃以“狼来了”的谎言捉弄大家,让人们放下手上的工作去救他的故事。两次谎言之后,大家都不再信任他。当狼真的来了,他又一次喊“狼来了”时,却没有一个人相信他,谁也不来救他,最后,他的羊都被狼咬死了。A.先行其言而后从之。B.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C.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D.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0.“我是站在被压迫人民的一边的,现在如此,而且,只要一息尚存,我就永远站在被压迫国家人民的一边!”出自《海底两万里》的主人公①之口,突出了他有着②的崇高精神。这一性格还表现为在采珠场③救援并资助采珠人,以及定期将装有金银财宝的箱子交给固定的联系人,为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提供物质援助等情节。(3分)11.阅读下面连环画,完成第(1)—(2)题。(共3分)第5页1.祥子一个人留在屋里算计着他的积攒:共有六十多块钱,过年,可以先对付辆七成新的车子。2.正在这时,曹先生家的女佣人高妈进来,告诉祥子门口有位姓刘的堂客找他。3.高妈话刚说完,虎妞已经来到祥子的房里。祥子忙问她这么晚了来找他有什么事。4.虎妞见高妈从祥子房里走出去,心里不太痛快,说他叫小妖精似的老妈儿缠住了。忽然又指着祥子头上包着的绷带,问祥子跟谁打架来着。5.祥子见虎妞说话不三不四,气得蹲在墙角上,叫虎妞痛快点,到底今天是来干嘛的?6.虎妞凑近祥子说:“可真稀奇,我不找你找谁!”指了指自己的肚子,说她已经有孕了。7.祥子听虎妞说有了孩子,内心十分痛苦,像是问虎妞,又像是问自己:“这算是怎么档子事儿?”8.虎妞顿了一会说道:“赶腊月二十七是老头子的生日,你得来一趟。”9.祥子说年底曹先生家更忙,怕去不了。虎妞听祥子推辞,提高嗓门说要是祥子不去,给她闹翻了,她非得堵着他宅门骂个三天不歇。第6页(1)连环画中有一幅图,是通过动作来表现虎妞对祥子的关心的,这幅图是第幅。(1分)(2)从连环画内容来看,虎妞为了逼祥子和她成亲,不惜以①为借口来要挟他。当祥子稍微显出不乐意的情绪时,虎妞便提高嗓门吓唬祥子,以此迫使他就范。这一情节鲜明地展现出虎妞的②的性格。(2分)四、现代文阅读。(共30分)(一)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第12—14题。(共8分)【材料一】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总量不断增大,站在更高起点上的中国,人口红利逐渐减少、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加、产能过剩等新问题纷至沓来,继续保持双位数的①增长,既做不到,也没必要。②,2014年,习近平提出的“新常态”成为中国经济的代名词,它是指事物发展由原来的状态,转入到一种新的、稳定持续的正常状态。其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材料二】“变者,天道也。”新常态是在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之后出现的新状态,是在我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新阶段。北京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以下图示能从某些角度反映出北京经济新常态的特点。第7页【材料三】某省政府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制定和实施推动产业重组、处置占据大量厂房、土地等资源却不产生效益的“僵尸企业”,多措并举化解产能过剩。例如通过严格环保、能耗、技术等标准,加快淘汰煤炭、钢铁、水泥、电镀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落后产能,引导扭亏无望企业主动退出。12.将下列词语或诗文填入【材料一】横线①②处,正确的一项是()(2分)A.粗放功崇惟志,业广惟勤B.粗犷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C.粗放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D.粗犷功崇惟志,业广惟勤13.根据【材料一】中的图,对【材料一】中的与图相关的文字信息进行说明。(2分)14.阅读三则材料,分别概括北京和某省经济新常态的特点,并写出它们的共同点。(4分)(二)阅读《我的文学生涯》,完成第15—18题。(共13分)我的文学生涯陈忠实①我生长在一个世代农耕的家庭,听说我一位老爷(父亲的爷爷)曾经是私塾先生,而父亲已经是一个纯粹的农民,是村子里头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打算盘也能提起毛笔写字的农民。②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入学,直到1962年高中毕业回乡,之后做过乡村学校的民办教师、乡(公社)和区的干部,整整16年。对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的了解,是这段生活给予我的。直到1978年秋天,我调入西安郊区文化馆。我再三地审视自己、判断自己,还是决定离开基层行政部门转入文化单位,去读书、去反省,以便皈依文学。1982年冬天,我调到省作协专业创作组。在取得对时间的完全支配权之后,我几乎同时决定,干脆归老家,彻底清静下来,去读书,去回嚼20年里在乡村基层工作的生活积蓄,去写属于自己的小说。我的经历大致如此。③我在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文学作品,尚不知世有“作家”和“小说”。上初中时我阅读的头第8页一本小说是《三里湾》,这也是我平生阅读的第一本小说。赵树理对我来说是陌生的,而三里湾的农民和农村生活对我来说却是再熟识不过的。这本书把我有关农村的生活记忆复活了,也是我第一次验证了自己关于乡村、关于农民的印象和体验,如同看到自己和熟识的乡邻旧生活的照片。这种复活和验证在幼稚的心灵引起的惊讶、欣喜和浮动是带有本性的。我随之把赵树理已经出版的小说全部借来阅读了。这时候的赵树理在我心目中已经是中国最伟大的作家;我人生历程中所发生的第一次崇拜就在这时候,就是赵树理。也就在阅读赵树理小说的浓厚兴趣里,我写下了平生的第一篇小说《桃园风波》,是在初中二年级的一次自选题作文课上写下的。我这一生的全部有幸和不幸,就是从阅读《三里湾》和这篇小说的写作开始的。④上高中后,随着阅读范围的扩大,我的兴趣就不仅仅局限于验证自己的生活印象了。一本本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我眼前展开了一幅幅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画卷……所有这些震撼人心的书籍,使我的眼睛摆脱开家乡灞河川道那条狭窄的天地,了解到在这小小的黄土高原的夹缝之外,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我的精神里似乎注入了一种强烈的激素,跃跃欲成一番事业了。父亲自幼对我的教诲,比如说人要忠诚老实啦,本分啦,勤俭啦,就不再具有权威的力量。我尊重人的这些美德和规范,却更崇尚一种义无反顾的进取精神,一种为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