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凉山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张海燕第二节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是古人探求宇宙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本节主要内容:一、阴阳的概念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阴阳的概念(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二)事物的阴阳属性(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既可标示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标示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最初的涵义是非常朴素的,是指日光的向背而言,朝向日光则为阳,背向日光则为阴。(二)事物的阴阳属性•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凡属相互关联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分析其各自的属性。•阴阳,既可以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事物阴阳属性的规定:•一般地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水火为阴阳属性的标志,称为“阴阳之征兆”。•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引入医学领域,将人体中具有中空、外向、弥散、推动、温煦、兴奋、升举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统属于阳,而将具有实体、内守、凝聚、宁静、凉润、抑制、沉降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统属于阴。•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事物的阴阳属性,是根据事物或现象不同的运动趋势、不同的功能属性、不同的空间和时间等,通过相互比较而归纳出来的。•若该事物的总体属性未变,或比较的对象或层次未变,它的阴阳属性是固定不变的。若事物的总体属性发生了改变,或比较的层次或对象变了,则它的阴阳属性也随之改变。•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主要表现在其属阴或属阳的不可变性,即不可反称性。如上述的水与火,水属阴,火属阳,其阴阳属性一般是固定不变的,不可反称的。•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阴阳属性互相转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2)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属性相反的两种事物或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可以划分阴阳,而其中的任何一方又可以再分阴阳,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3)比较对象不同:事物的阴阳属性往往是通过比较而划分的。若比较的对象发生了改变,那么事物的阴阳属性也可以发生改变。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的一体观(二)阴阳对立制约(三)阴阳互根互用(四)阴阳交感与互藏(五)阴阳消长(六)阴阳转化(七)阴阳自和与平衡阴阳一体观•阴阳在统一整体中协调共济•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都包涵另一方(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阴阳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正是由于阴与阳之间的这种相互对立制约才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因而促进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如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凉、寒的气候变化,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温热之气的缘故。•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则标志着疾病的产生。•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则过度制约另一方而致其不足,称为“制约太过”。•阴↑→阳↓,阴胜则阳病;•阳↑→阴↓,阳胜则阴病。•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抑制另一方而致其相对偏盛,称为“制约不及”。•阴↓→阳↑,阴虚则阳亢(相对);•阳↓→阴↑,阳虚则阴盛(相对)。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如明与暗、上与下。•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如精与气、兴奋与抑制等。•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和阳之间的互根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甚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亡阴、亡阳)而死亡。•如果人体阴阳之间的互资互用关系失常,就会出现“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的病理变化。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阴阳二气相互作用,交感合和,产生宇宙万物,并推动着它们的发展和变化。•阴阳交感是在阴阳二气运动的过程中进行的。•阴阳二气在运动中达到和谐状态时就会发生交感作用,从而产生万物。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含有阴与阳两种属性不同的成分,属阳的事物含有阴性成分,属阴的事物也寓有属阳的成分。•阴阳互藏还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阴中寓阳,阴才有向阳转化的可能性;阳中藏阴,阳才有向阴转化的可能性。•阴中寓阳,其阴性成分才能逐渐(或突然)转化为阳性成分而表现为阴消阳长。当此阴性事物或现象在其内部的阴阳消长与伴随的转化中,其阴性成分仍然占较大比例时,此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仍属阴。但若在其内部的阴阳消长与转化中,其阳性成分多于阴性成分而成为该事物或现象的主导成分,该事物或现象则转属阳性,此即所谓“阴转化为阳”;反之则“阳转化为阴”。•因此阴阳的互藏互寓是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转化的内在根据,而阴阳的消长运动及与此相伴的阴阳转化,是促使事物或现象总体阴阳属性转化的必要条件。(四)阴阳消长•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而导致阴阳出现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着的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的关系。•由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变化主要表现为阴阳的互为消长,或表现为阴长阳消,或表现为阳长阴消;由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变化主要表现为阴阳的皆消皆长,或表现为此长彼亦长,或表现为此消彼亦消。阴阳消长的形式(2类8种)•1.阴阳互为消长:在阴阳双方彼此对立制约的过程中,阴与阳之间可出现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消减,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增长的互为消长的变化。前者称为阳长阴消或阴长阳消,后者称为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2.阴阳皆消皆长:在阴阳双方互根互用的过程中,阴与阳之间又会出现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亦增长,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亦消减的皆消皆长的消长变化。前者称为阴随阳长或阳随阴长,后者称为阴随阳消或阳随阴消。•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的消长变化,反映了事物之间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关系的协调平衡,在自然界可表征气候的正常变化,在人体则表征生命过程的协调有序。若阴阳的消长变化超越了正常的限度,在自然界表征异常的气候变化,在人体则表明疾病的发生。•“阳胜则阴病”、“阴盛则阳病”及“阳虚阴盛”、“阴虚阳亢”,皆属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失常而出现的超过正常限度的此长彼消或此消彼长;•“精气两虚”、“气血两虚”,则属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失常而出现的异常的阴阳皆消。(五)阴阳转化•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阴阳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又一基本形式。阴阳双方的消长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事物内部阴与阳的比例出现了颠倒,则该事物的属性即发生转化,所以说转化是消长的结果。•阴阳相互转化,一般都产生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所谓“物极必反”。因此,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阴阳转化的形式(2种)•渐变:如一年四季之中的寒暑交替,一天之中的昼夜转化等,即属于“渐变”的形式。•突变:夏季酷热天气的骤冷和下冰雹,急性热病中由高热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脉微欲绝等,即属于“突变”的形式。(六)阴阳自和与平衡•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阴阳自和是阴阳的本性,是阴阳双方自动地向最佳目标的发展和运动,是维持事物或现象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中医学运用阴阳自和的理论来说明人体阴阳自动协调促使病势向愈和机体健康恢复的内在机制,用以阐明人体内的阴阳二气具有自身调节的能力。•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状态。•阴阳之间的这种平衡,是动态的常阈平衡。•阴阳双方维持动态常阈平衡的关系在自然界标志着气候的正常变化,四时寒暑的正常更替,在人体标志着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协调。阴阳运动规律与形式之间的关系阴阳对立→互为消长→阴阳转化阴阳互根→皆消皆长阴阳互藏→交感的内在动力互根的维系基础转化的内在依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二)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四)用于疾病的诊断(五)用于疾病的防治(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人体的所有脏腑经络形体组织,既是有机联系的,又都可以根据其所在部位、功能特点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1.脏腑形体分阴阳:内外分阴阳(内脏与体表),上下分阴阳,功能特点分阴阳。2.经络系统分阴阳:阴经阳经,阴络阳络。(二)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脏腑经络的功能,是由贮藏和运行于其中的精与气为基础的。精藏于脏腑之中,主内守而属阴,气由精所化,运行于全身而属阳。精与气的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维持了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稳定有序。•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也是由精所化之气来推动和调控的。人体之气,以其不同的功能作用而分为阴气与阳气:阴气主凉润、宁静、抑制、沉降,阳气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正是由于人体内阴阳二气的交感相错、相互作用,推动着人体内物质与物质之间、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命进程。(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病邪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阳邪侵犯人体,人体正气中的阴气奋而抗之;阴邪侵犯人体,正气中的阳气与之斗争。如此产生了邪正相搏,导致了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阴阳失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阴阳偏胜、阴阳偏衰和阴阳互损。以阴阳的对立制约来阐释的病机和治法•阴阳偏胜:•阳胜则热→(外感)实热证→热者寒之;•阳胜则阴病→实热兼阴虚证→清热兼滋阴;•阴胜则寒→(外感)实寒证→寒者热之;•阴胜则阳病→实寒兼阳虚证→祛寒兼温阳。•阴阳偏衰:•阴虚则热→(内伤)虚热证→滋阴制阳•(阳病治阴)•阳虚则寒→(内伤)虚寒证→补阳消阴•(阴病治阳)以阴阳的互根互用来阐释的病机和治法•阴阳互损:•阴损及阳→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补阴兼补阳•阳损及阴→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补阳兼补阴•阴阳亡失:•亡阴:阴气大量脱失→救阴固脱→生脉散•阴气亡失→阳气随亡→亡阳→阴阳离决•亡阳:阳气大量脱失→回阳固脱→参附汤•阳气亡失→阴气随亡→亡阴→阴阳离决(四)用于疾病的诊断•1.分析四诊资料•色泽分阴阳•气息分阴阳•动静喜恶分阴阳•脉象分阴阳•2.概括疾病证候•八纲辨证:表证、热证、实证属阳;•里证、寒证、虚证属阴。(五)用于疾病的防治•调整阴阳,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1.指导养生•养生的目的:一是延年,二是防病。•养生的原则:“法于阴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夏病冬养”。•2.确定治疗原则•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实则泻之•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虚则补之•阴阳互损的治疗原则:阴阳双补3.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四气:寒,凉→阴•温,热→阳。•●五味:酸、苦、甘、辛、咸•辛味有发散之性,甘味能滋补与缓急,淡味有渗泄作用,酸味能收敛,苦味能降能坚,咸味能软坚和泻下。故将辛、甘、淡三味属阳,酸、苦、咸三味属阴。•●升降浮沉:升,浮→阳•沉,降→阴